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及体育干预研究

2013-12-22 06:59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王 晓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1 前言

儿童时期是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和家庭亲情的缺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受到一定影响[1],有些孩子变得冷漠、自卑、交往困难,社会适应障碍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对于这些孩子而言,采用体育干预的手段,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自身正能量,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从而达到体育“健心”的目的[2]。本研究从体育学、心理学方面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干预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秦巴山区腹心地带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包括:紫阳县、镇巴县、略阳县、万源市、通江县五县(市)共650名留守儿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等网络工具和图书馆、书店等查阅有关留守儿童和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进行归类整理,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实地走访高校体育教师,通过探讨、交流,整理、设计实验研究内容。

2.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重测法、评判者评价法和专家审核法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20份。

2.2.4 教学实验法

2.2.4.1 实验时间

2012年5月-2012年10月,每周两次共20周80个学时的体育干预教学实验。

2.2.4.2 实验地点和实验对象

抽取略阳县两河口中学的30名12-15岁留守儿童为实验对象。

2.2.4.3 教学实验内容

通过专家访谈和学生问卷最终决定实验教学内容为: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和拓展项目。包括跳远、投掷沙包、接力赛、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盲人方阵、信任背摔和七彩拼图等。

2.2.4.4 教学实验设计

由于实验所在学校体育设施简陋,笔者将相关研究内容和实施情况向所在单位领导汇报后得到支持,学校决定与实验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购买了实验所用相关器材捐赠给实验学校,保证了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如表1所示,本实验共5个月80学时,每周两次,每次课选择两个项目进行。上课方式按学校体育课授课要求实施。

表1 教学实验各阶段安排

2.2.4.5 实验的控制与实施

(1)实验前对参与实验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基本身体素质测试,分析查找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2)在教学实验中,不断观察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经常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教学实验中,保证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的有效实施。

(3)本次试验指标的测定和问卷调查均安排在教学实验前后三天内进行,以避免因时间过长而造成实验的内部效度降低。

(4)整个实验全面考虑到一些不安全因素,避免教学实验中造成身体、心理、经济上的损失。

2.2.5 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3 研究结果

3.1 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3.1.1 留守儿童的寄养方式

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以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邻寄养和自我监护为主要寄养方式。单亲监护是指父母一方在家教养孩子。相对于严慈得当,严慈相济,相互配合的理想家庭教养模式来说,单亲监护的孩子对于家庭成员的概念较模糊,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失衡的;而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的寄养方式中非常普遍,隔代监护是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俗话说“隔代亲”,加上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在照看孩子时就更加宠爱,这些孩子就容易养成娇气、自私、放任的性格特点,很不利于身心的全面成长;[3]亲邻寄养、自我监护在调查者中虽只占少数,但是这些孩子没有直系亲人的全面照顾,有的完全自己生活,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学习得不到全面照顾,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无处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得他们的性格更加孤僻,自卑,非常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3.1.2 留守儿童的饮食生活习惯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70%以上的孩子不吃或者偶尔吃早餐,50%以上没有规律性的饮食习惯。规律健康的饮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尤其是对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来说更为重要,但现实情况是贫困地区家庭的环境正直接影响着留守孩子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爱讲卫生,衣衫不整,好动,举止怪异。坐、立、行、走没有正确姿态,一些孩子已经出现脊柱弯曲,罗圈腿等现象。

3.1.3 留守儿童的体育健身意识

受农村经济发展约束,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还没有达到较高层次,这必然影响到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工作效果。加之农村尤其是山区学校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师资短缺,没有正规的体育课程,信息闭塞,欣赏不到精彩的体育赛事等,孩子们无法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自然不会有锻炼的兴趣。总之,调查区域留守儿童体育健身的习惯和意识基本没有形成[4]。

3.1.4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对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所涉及,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5]。SCL-90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即总分160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项目;每一种因子表示的心理问题的阳性项目个数大于等于2,则说明在该种心理项目上存在问题;任何一个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说明被试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为了减小测量工具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所用问卷均用 “学生”代替。

表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调查结果表明,在测试的650名留守儿童中,总分在160分以上人数为63人,即存在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人数为63人,占9.69%。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总人数为587人,占90.30%。从表2可看出,留守儿童在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和偏执几个因子的检出率较高。说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尽管有老人或亲友照顾,却多是物质上的满足,而精神层面的照顾明显不足,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在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3.2 体育干预实验结果

3.2.1 实验前后调查对象身体机能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参与实验的留守儿童在肺活量、脉搏、体重指标上与实验前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这说明在规律的体育运动下,可以使孩子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提高。

表3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身体机能教学实验结果统计±s)

表3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身体机能教学实验结果统计±s)

ml干预前 144.79±0.59 36.23±21.98 89.74±17.73 1500±6指标 身高/cm 体重/kg 脉搏/次/min 肺活量/.42干预后 145.01±0.59 37.05±19.24 84.23±18.11 1635±5.58

3.2.2 实验前后调查对象身体素质的对比与分析

体育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笔者曾对略阳县两河口中学30名留守儿童进行5个月每周两次的体育锻炼干预,参与实验的留守儿童在60米跑、400米跑、立定跳远、投实心球和仰卧起坐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说明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表4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身体素质教学实验结果统计±s)

表4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身体素质教学实验结果统计±s)

min干预前 10.10±0.59 102.81±21.98 6.9±2.32 181.74±18指标 60m/s 400m/s 投实心球/cm 立定跳远/m 仰卧起坐/次/.73 29±5.42干预后 9.80±0.59 98.23±19.24 7.6±3.11 188.23±17.11 36.86±7.58

3.2.3 实验前后调查对象体育参与意识的变化与分析

笔者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除过写作业外都用在看电视、干家务、甚至去网吧等,很少有孩子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等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一段时间规律的体育干预后,参与实验的留守儿童在体育锻炼兴趣、体育课气氛、主动参与锻炼意识上有明显变化。在干预实验中将比赛、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发现和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体育任务,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使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3.2.4 实验前后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的对比与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在运动锻炼干预实施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提高(P<0.01)。如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因子上的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焦虑、偏执和量表总得分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这是由于体育运动效果的表现形式以比赛为主,不管是个体参与还是团队合作,孩子们都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他们在竞争中享受胜利的喜悦,承受失败的痛苦,激发自己的潜能量,孩子们越来越有激情,性格逐渐开朗。同时在体育运动中还能学会尊重运动规则、运动礼仪和传统习俗,帮助孩子们提高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所以体育锻炼非常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5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3.2.5 实验前后调查对象社会适应能力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表6看出,留守儿童在干预前后人际适应性的均值分别为3.03和3.12,T检验后,T=-4.763,P=0.00(P﹤0.01),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干预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表6 运动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社会适应能力指具有特定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的个体经历一定的社会适应过程之后,导致的特定性质的社会适应状态。比如个体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向上,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少语,自卑,不活泼,这些都属于社会不适应表现,即为社会适应危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相互间亲密接触的机会,无法养成坚强的性格,造成了内心孤僻、自卑、寂寞的社会适应危机。而体育锻炼的优越性就在于,不仅能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坚强、不轻言放弃的性格,还可以利用集体项目养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习惯,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运动中找到自信,找回自我。体育还能带来激情,活动中留守儿童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是他们很少有的,因此这种超级兴奋、活跃的氛围就影响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四个方面干预了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危机。

4 结论与建议

4.1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体育干预是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4.2 通过实验研究说明,体育锻炼干预可显著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通过规律的体育锻炼后,抑郁、恐怖和焦虑因子以及心理健康总分得分都呈现极其显著性下降(P<0.01),还有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也呈显著下降(P<0.05)。

4.3 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笔者通过体育干预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说明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建议政府加大山区体育设施的投入,积极改善山区学校的体育设施,解决体育师资短缺问题,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条件。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便是对广大农民工的最大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更好更快。

[1]盖正.体育干预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危机的实验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1:14-25.

[2]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李斌.有专家称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可能危及农村的未来[EB/OL].[2008-06-04].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6/03/content_8303382.htm.

[4]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索,2005(6).

[5]朱超,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运动,2012,39:11-12.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利用Matlab GUI实现光学信息处理教学实验的动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