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学体验模式研究

2013-12-22 06:59陈春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乐音音响声乐

陈春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声乐教学是研究塑造声音的模式的方法和学科,教学中的“声音”可分为“声”和“音”两部分。人们常提到“音乐”是指由 “音”为单位构成音的“运动”形式。如何看待“声”的美,即对声音音响的美的认知,如何从心理学模式及声学模式建立两者的有效联系,对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思考。

犹太法典中有一句话:“倘若你要懂得看不见的,就你要留心看得见的”。人对音乐的感觉即音乐感。对于自然音响范畴中的“声音”,无论自然声响或人工音响(演出、演奏、电子合成等),研究它们的声波的性质及法则属于物理学,或者可以划为更专门的音响学范畴。通常人们认为感知这些音响,属于生理学研究的范畴。而我认为更高层次的感知,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思考,并认定它是音乐感分析的前提。

林华教授在其所著的《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明确了音乐感的层次划分,认为音乐感可分为音感和乐感(如下图),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内涵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音感”是音乐感的基础,分为音频听觉和音响辨别能力两部分。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在具体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的审美中的心理学体验模式就是以声音的物理模式为基础的生理听觉审美范式。

但是,如何通过声音引发心理学美感的呢?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条件的声音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呢?我们先要对音感的特征进行论述和分析。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弄清音乐的审美过程。对此当然有多种解释。我认为:既然是“音”的运动形式,那么其中运动的物理属性也应是它的自然属性。以库尔特为代表的音乐美学中的“能量论”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感性的音响形式,是一种力的、能量的转化。这种力和能量来自人的心理的紧张过程,“力的内容渗入到它(音乐)的感性形式中”。苏珊.朗格在1953年出版的专著《情感与形式》中,把涉及音乐的理论看作是自己整个艺术理论的前导,朗格把整个音乐看作是一种抽象的、具有自身逻辑形式的乐音结构。这说明以声音物理模型为基础的心理声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的重要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声音对现实的描摹性、再现性。在音乐的形象表达中,描写性和表情性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很多音乐作品中,某些音响是带有摹拟成分的,听了就可以说出。例如:鸟叫、雷声、马蹄声等,这些如同绘画中的描写因素等,是欣赏音乐最直接的联想反应。声音刺激与情感反应的紧密关系,从根本上,也是声音现象与人类行动的密切关系,声音现象与人类现象的关系较之光波更紧密,一是自然形态的声音,包括自然界的和人们的活动产生的声音;二是因为相互交流所产生的言语活动,有人认为调式音高体系和节奏是现实音响的概括,摹拟自然音响的作曲方法,有所谓“现实音响音乐化的问题”,有人提出“音响原形+人化”的公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的具体表现。

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声音对人的情感的细腻的表现。音乐所具有的形象性,在于乐音运动形式跟现实生活内容的具有的比拟性、类似性、必然性的联系;音乐的艺术性现于音响形式当中,即音乐艺术的具体性、生动性、鲜明性、丰富性和感人性体现于音响形式当中。可以说,音乐的艺术形象就是乐音的组织结构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例如,穿透力、亮度、动态表现力等等。

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声音特别是音响的象征和暗示作用。就音响的表现本质来说是表情达意。比如: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乐曲一开始,乐队木管用中等的速度奏出微微起伏的旋律,仿佛是以它来象征潺潺的流水,它的本质不是对这种状态的摹拟,而是这种状态给予人的感觉和情感体验,通过音响象征性的表现出来。海顿的《第101交响曲》第二乐章,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个象征时钟运走的音型。这个音型所象征的那种均匀的运动状态及其所暗示的单调环境气氛的背后,恰恰体现了在这种状态和气氛中人们的情感表现。

音响环境分为自在环境和人为地创设环境,也可以叫做自然音响环境和社会音响环境。自然环境是“自在”的,社会环境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音响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他们对事物的需求基本上是一种生理上的天然需求;而作为主宰社会环境的人,他对事物的需求,不但体现在天然的生理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各种社会性需求和审美需求方面。

这里我们先从音响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分析:其一,音响必然体现某种精神内涵;其二:音响与精神内涵之间并非是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是依靠某种逻辑手段联系而成。其美学逻辑起点应该是,从一个声音的乐理(物理)及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开始,也就是首先应从声音的自然属性“关照”开始。

在人声的频谱中,频率的分布较广,从发音角度来看,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发声器官声带产生的乐音,含有基频和共振峰的成分,基频较清晰。二是有鼻腔共鸣产生的谐音频谱成分,变化不明显。三就是齿音,由气流在口腔内的摩擦所产生,齿音与声带和鼻腔震动的关系不大。

人声鼻音、乐音、齿音三部分的频谱分布均匀连贯,才能产生自然、顺畅的声音。从理论上讲,经过心理声学模式的分析,500HZ以下频率由鼻腔部分主要影响,主要分布在80——150HZ频率范围。4KHZ以上频率受齿音的影响。其余的频率范围,即在两者之间的频率范围多由声音的基频和共振峰等成分构成,其中1000~3400Hz为中点频率,明亮的人声大多都是2500Hz附近的频谱较强决定着人声的明亮度和穿透力,6~16KHz为齿音的发生频段应,决定着声音的亲切度和自然度。只有恰当的音高、协和度、音色感和动态表现,才能使人产生美感,使人领略到音乐的美。

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声音的美感,要启发学生深入领会前辈对音乐美的论述。马克思说:“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首先应理解为自然规律,然后自由运用自然规律的“真”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的“善”,而“美”在其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叔本华说:音乐能以最大的明确性和真实性说出世界内在的本质。汉斯立克认为:“我们的时代有一种推动着一切知识领域的力量,要求对于事物取得尽量客观的认识,至少必须采取接近自然科学的方法,至少要试图接触事物的本身,在千变万化的印象后面,探索事物不变的客观真实。”《乐记》说:“声音,乐之象”。《吕氏春秋》据阴阳家与道家思想,以五音配五时,十二律配十二月构成宇宙图示、强调音乐来自自然,与自然相统一。

总之,音乐的结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体现了一种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关系。若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音乐中的任何音响(包括乐音和噪音)都不是孤立的物质形态,它必然通过某种逻辑手段和精神内涵组成结构关系,这就要求关注以物理属性特征为基础的心理学体验模式,关注“声音”的“声”和“音”两方面的审美特质,才能带来恰当的音乐感和审美体验。在具体声乐教学过程尤其应该重视这一点。

猜你喜欢
乐音音响声乐
如何区分乐音和噪声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学生展现心灵乐音的舞台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诚实音响
用心聆听学会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