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3-12-22 12:21段敏芳王红玲
关键词:恩施州恩施第二产业

段敏芳,王红玲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1 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比较丰富.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转变:一是工业化,即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变;二是城市化,即人口持续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2].同时,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进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由于城市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另一方面城市具备齐全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为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反过来,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升级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各种生产要素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同时由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较高,以促使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与产业的聚集正是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因此,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城市化提供不竭动力.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围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研究,理论方法研究愈加深入,实证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3].有从全国范围进行研究的,如郝华勇(2012)以我国30个省为例实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也有研究局部地区的,如对安徽省(马成文、魏文华,2012)、湖北省(傅振邦、陈先勇,2012)、山东省(X.Han,P.L.Wu等,2012)、珠江三角洲(刘秉镰,2004)等地方进行研究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且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研究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显得更加迫切.本文以恩施州为例进行研究,一是该地区属于中西部落后山区且多民族聚集,情况复杂,城镇化发展情况的个性特征较强;二是恩施州可以依托新城的后发优势,绕过改革旧城区的弯路,直接步入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的意义重大.

2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

2.1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

随着恩施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恩施州产业结构比例从1952年建州的65.8︰11.8︰22.4演变到了2012年的25.9︰34.1︰40,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平稳上升,三次产业比重由“一三二”优化为“三二一”(详见图1).截止至2012年底恩施州的城镇化水平为34.6%,处于城镇化初级水平,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0年前城镇化水平低于10%,2002年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近1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1.6%.

数据来源:2011年恩施州统计年鉴

2.2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实证分析

2.2.1 指标说明及数据获取

(1)指标说明.人口城市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4].拟采用非农人口数占年末总人口数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指标,记为URB.产业结构指标拟采用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记为RST.

(2)数据获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恩施统计年鉴2011》及2012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的选取基本遵循了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统一性原则,为数据的分析与建模提供较高的可靠性.

2.2.2 恩施州城镇化与各产业关系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全球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伴随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主流意识也正在遭受不断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把握社会主流意识主导权,牢牢抓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断实践所取得的。当代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要认清弄懂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还要能够充分做到与时代相符,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来指引自己,最大程度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学思政教育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诸多的挑战。

图1简单表明了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变动的关系,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我们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恩施州2000年以前城市化进程低缓,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不明显,我们采取2000~2012年恩施州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模型为:

URB= -60.487+ 0.95CY2+ 1.55CY3.

(-5.05) (3.28) (4.08)

其中,CY2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CY3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线性回归模型指标显著,结果表明:①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呈正相关,第二产业比重(CY2)系数为0.95,第三产业比重(CY3)系数为1.55,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有推动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第二、三产业能够有效吸收劳动力,使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人口,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从空间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②第三产业比重系数(1.55)大于第二产业比重系数(0.95),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比第二产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或者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第三产业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更明显.

恩施州地处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旅游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比第二产业发展更快.但恩施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层次低,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压缩公务消费等影响,并且这种消费性服务业并不能带动相关的研发、金融保险、物流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恩施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支撑[5].

2.2.3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研究

回归分析表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城镇化水平会随之提高.为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在长期是否稳定均衡,我们通过协整检验进行进一步研究.

协整检验.本文选取1978~2012年恩施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对该时间序列做对数处理并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满足前提要求后再进行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的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这种协整检验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误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6].

第一步:建立回归方程lnRST=βlnURB+μt,t=1,2,…,T.

估计后得到 lnRST=3.099+0.345lnURB.

t=(44.56) (44.56)

第二步,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得:

μt=lnRST-0.345lnURB.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P=1.由表1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故该残差为平稳序列,变量lnRST与lnURB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城镇化率变动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随之优化0.345个百分点,再次证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呈正相关关系.

表1 单位根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因果关联性,本文采取格兰杰因果检验.由表2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lnURB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RST”的原假设,而不能拒绝“lnRS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URB”的原假设.这说明城镇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两者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①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低可能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而第三产业又以旅游业及传统服务业为主,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故作用不明显.②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时,恩施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依赖资本要素的投入,并没有真正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有限.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

3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的问题

3.1 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不匹配

恩施州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具体表现有:①主导产业地位不明显.在城镇化初级阶段,主导产业是工业,但目前恩施州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较成熟,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34.1%,且工业的总体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第二产业没有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②工业发展较慢.1982~2012年,恩施州城镇化水平从6.5%提高到34.6%,提高了28.1%,此间第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4.8%和19.7%(见图1). ③ 与全国和湖北省相比,恩施州城镇化发展落后将近20%,第一、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明显“腿短”(见表3).

表3 2012年全国、湖北省、恩施州城镇化与三次产业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 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

恩施州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化.2012年恩施州的城镇化率为34.6%,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同)为27.6%.若按照钱—塞模型[7],工业化率为27.6%时,其对应的城市化率为49%,恩施州城镇化率滞后于世界标准模型.就全国来看,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2.6%,工业化率为38.5%,依照世界标准,工业化率为38.5%时,城市化率应该大于63.4%.可见,如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恩施州的城市化也相对滞后于工业化.

在恩施州工业发展中,其内部结构存在问题.烟叶、食品加工、采掘业等上游产值较高,产业链向中游和下游的延伸不足,对相关配套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幅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聚集[8].此外,还有工业投资不足、重点项目投资推进缓慢、亿元项目增量不足等外部原因均导致恩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4 恩施州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策略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随着恩施州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通过分析发现:恩施州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以及存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等问题,需要采取如下策略.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工业化路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恩施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应注重发展高关联度、高就业容量的产业,转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为“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乡镇企业,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就业水平,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等方式加强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就业技能的培训,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2)加强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化.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各县域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恩施富硒茶叶、利川高山蔬菜、建始景阳鸡等),但从整体来看,县域经济产业的总量与质量在吸纳与转移产业的劳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当代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恩施地处山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难以通过周边大城市圈的辐射带动经济,可实行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即以县为单位,围绕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基础好、优势突出的产业,例如烟叶工业,以恩施卷烟厂为龙头,带动烟叶打叶复烤、卷烟盘纸、嘴棒及卷烟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化服务业.自1952年以来,恩施州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20%-40%之间,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层次低,对劳动力吸收能力不足,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恩施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从传统服务业尽快向多元服务业转变,继续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提高旅游景点开发层次,打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及集团,消除行业内无序竞争,向现代旅游业发展靠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新兴技术、城镇金融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等方面的发展,只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增加地方经济实力.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紧扣企业所需、产业所缺,提高其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能力,发展教育本身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 马凤鸣. 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3):278.

[2] 沈坤荣.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6):9.

[3] 刘学功,樊明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协调发展研究----许昌市城市化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27(6):139.

[4] 王金营.经济发展中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52.

[5] 马姝婷,韩延玲.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11(4):16.

[6]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5.

[7] 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8] 李 鹏.农民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解析——以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视角[J].经济学家,2010(7):77-82.

猜你喜欢
恩施州恩施第二产业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飞檐走壁
恩施新农人:农业互联网创业七年走过的弯路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