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丰,胡 娜
(1.中原工学院a.经济管理学院;b.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7;2.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郑州450003)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市场销量增长缓慢、消费者购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姚占辉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徐枭等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障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2];叶楠和周梅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因素划分为表层原因、浅层原因和深层原因[3];徐国虎和许芳将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因素划分为售后服务因子、购置成本因子、汽车品质因子、使用能耗因子和周围影响因子[4];张福经等则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统计特征进行了认真研究[5].本文选择郑州市及呼和浩特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背景资料,共计9个问题;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被调查者对新能源汽车利于环保的认知、被调查者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共计28个问题;第三部分为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对各因素的看重程度,共计27个问题.其中第二、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以“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以及“非常不重要”至“非常重要”请被调查者勾选,并分别用得分1~5分来区分同意和重要的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同意”或“非常重要”.其余问题设计采用单项选择式问题,请被调查者按照要求进行选择.本文主要针对问卷第三部分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本文数据来自于实地调查所得结果.作者于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郑州及呼和浩特两城市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在获取的1 066个有效样本中,男性641位,女性425位,分别占60.1%和39.9%.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年层面,年龄结构合理;被调查者学历主要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具备较高的教育层次;被调查者家庭月收入集中在4 000元以下和4 001~7 000元区间,符合调查地区收入的基本情况.未来有意愿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家庭占到近六成.
因子分析是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一种统计技术.其目的是用少数的几个因子去描述大量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被称为一个因子,以此达到使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原始资料大部分信息的目的[6].因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数据信度分析,选择因子分析方法,选择因子数目,因子旋转,因子解释.因子分析在市场调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市场调研中,研究人员关心的是一些研究指标的集成或者组合,这些概念通常是通过采用诸如李克特量表等等级评分标准来进行测量.通过因子得分可以得出不同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研究人员或管理者则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来决定首先要解决的市场问题或产品问题[7].
应用SPSS17.0对所得1 066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信度系数Cronback’sα为0.91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1).因此,从该问卷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该数据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样本充足性检验系数KMO值为0.907(见表2),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值Sig.<0.01,即可认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问卷第三部分主要调查的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各项性能以及商家活动的看法,包含27个问题.该部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共有23个问题的答案均值大于4.其中,安全性能(4.66)被调查者认为是第一要素;排在第2位的是优质的售后服务(4.47);排第3位的是操作便捷性(4.46).由此可见,消费者最为注重的是新能源本身的各项性能保障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情况.相对而言,广告宣传、家人朋友的意见、销售情况、商家促销活动等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大.
表3 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因素调查得分均值
由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可知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方差贡献率最大的前7个因子集中了27个原始因子方差总和的61.805%.采用问卷调查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选择方差最大化方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结果如表5所示.
表4 新能源汽车消费影响因素方差贡献率
表5 旋转因子后载荷结果
(1)在第1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汽车保险及贷款优惠(0.793)、税费优惠政策(0.780)和购车手续办理优待政策(0.752),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25、4.20、4.22.因此,可将第1因子命名为“优惠政策因子”.
(2)在第2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维修及零配件费用(0.813)、日常行驶费用(0.809)和汽车销售价格(0.746),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16、4.19、4.22.因此,可将第2因子命名为“相关费用因子”.
(3)在第3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充电时间短(0.739)、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充电站、充电桩、加氢站等)(0.701)和续航里程(0.609),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30、4.39、4.33.因此,可将第3因子命名为“配套设施因子”.
(4)在第4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安全性能(0.790)、舒适性(0.624)和操控便捷性(0.573),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66、4.41、4.46.因此,可将第4因子命名为“安全舒适因子”.
(5)在第5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清洁环保(0.738)、款式外观及内饰(0.731)和动力性能(0.486),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12、4.04、4.35.因此,可将第5因子命名为“车辆功能因子”.
(6)在第6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家人朋友的意见(0.714)、广告宣传(0.660)和销售情况(0.542),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3.96、3.58、3.86.因此,可将第6因子命名为“宣传口碑因子”.
(7)在第7因子中,排在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优质的售后服务(0.694)、方便的购买渠道(0.656)和专业售前咨询服务(0.559),其所对应的调查得分均值分别为4.47、4.11、4.17.因此,可将第7因子命名为“便捷服务因子”.
由以上分析可知,优惠政策、相关费用、配套设施、安全舒适、车辆功能、宣传口碑以及便捷服务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主要考虑的7项因子.其中,优惠政策因子主要涉及政府对于汽车保险、汽车贷款、购车手续和优惠税费等政策因素,即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调控性政策,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为.相关费用因子则是针对新能源汽车本身价格、日常使用所产生的费用以及维修和零部件购买等消费者关心的价格费用.配套设施因子更多地涉及到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能源补给问题,包括续航里程和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合理分布问题.安全舒适因子考虑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操纵便捷性等车辆主要性能因素.车辆功能因子主要涵盖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功能、动力保障等消费者关心的因素.宣传口碑因子侧重消费者获取新能源汽车信息的途径以及获取信息的内容,因此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企业注重促销环节中的广告宣传.便捷服务主要针对企业的销售服务、售后保障等环节.这就提醒从事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在关注产品本身质量的同时,同时要完善销售渠道,提供优良的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为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优惠政策、相关费用、配套设施、安全舒适、车辆功能、宣传口碑和便捷服务等7项因子.
本次调研仅在郑州及呼和浩特两市发放了调查问卷,且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了非概率抽样技术中的方便抽样方法,导致样本的代表性有所欠缺,有可能对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有所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必须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消费观念及偏好的转移,及时对研究结果进行修正.
(1)政府须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有关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例如,减免部分车型的相应税费,帮助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减轻负担,从而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降价措施来吸引消费者.
(2)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行车辆设计生产时,应切实从消费者利益出发,重视安全性、舒适性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3)完善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设施,提供便捷的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还应投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使新能源汽车用户能够便捷地补充能源,从而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同时,企业应尽可能加强售前、售后服务等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保障,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4)加强和媒体的合作.通过相关媒体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产品换代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促进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宣传普及.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优势,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1]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困境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汽车,2010(9):28-32.
[2]徐枭,王巧风,周荣.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J].上海汽车,2009(5):7-10.
[3]叶楠,周梅华.新能源汽车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推进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2(18):34-36.
[4]徐国虎,许芳.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91-95.
[5]张福经,孙绵绵,杨依雷.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综合统计特征研究[J].经济师,2012(3):38-40.
[6]任雪松,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7]庄贵军.市场调查与预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