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平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浙江 衢州 32400)
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课程教改研究
杨修平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浙江 衢州 32400)
高职英语课程肩负着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对英语使用的工具需求和素养需求。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应在继续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和训练英语基本技能的同时,改革课程设计理念和原则,改革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突出课程的职业属性和服务功能,重点在实现课程教学学而能用、学以致用和持续可用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高职英语课程;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而高技能人才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合格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③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职教论坛》2008年第4期,第25-27页。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0-68页。“外语应用能力”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确定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2012年12月21日,http://www.docin.com/p-93297405.html。之一。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必须顺应上述规律和要求,提升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高职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然而,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属性跨越式发展相比,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则显得被动和滞后,目前所存在的下述关键问题弱化了其职业属性和服务功能,影响到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
1.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错位,未能有效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鉴于上文论及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多年来,高职英语课程一直以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为模板,在对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修修补补后成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压缩版;高职英语课程被看成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校只开设通用基础英语,与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缺乏紧密的联系。*马俊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111-112页。其结果就是,高职英语教学既不像本科英语教学那样完整和严谨,又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吴巧红:《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155-157页。最终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上述现状有悖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未能在英语课程目标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2.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基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职场需求。高职英语课程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英语能力只能是学生专业能力的辅助成分,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为学生所属的专业教学服务。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仅仅学习基础英语,即仅仅满足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和沟通,显然是不够的。”*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第77-83页。此外,我国港澳地区及国外诸多大学的外语教学经验显示,外语课程都是直接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很少有纯粹的专门“打基础”的外语课程。事实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基础英语(EGP)的语言表现形式并没有差别,差别表现在因学习者需求不同而引发教学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差异。*马俊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111-112页。因此,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直接面向一线工作的职业需求,开展适合未来岗位需要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学,开始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时至今日,国内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仍被看成孤立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缺乏必要的联系,高职教育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未能在英语教学内容中有效展现。
3.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导向不强,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和发展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导向不强,难以解决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学得会”,即学而能用;“用得上”,即学以致用。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以阅读教学为重点,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内容,以应试为目标,很多学生可能通过了考试,但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学而不能用。另一方面,学生所学内容基本与将来工作缺少直接关联,即使少量有语言天赋的学生经过努力具备了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但仍不能用英语很好地完成工作中的交际任务,学而不致用。上述两种基本能力尚且如此,更高层次的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持续可用的职业能力,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底以问卷形式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依据这次调查数据确定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即“培养和提升所有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强化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后者包括“重视听说以强化英语交际能力”和“需求导向以推动‘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教学结构模式的实施”两大举措。*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第77-83页。笔者认为,针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应对策略有如下三项。
1.确立对接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目标。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行业企业活动第一线胜任与英语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事实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英语能力也只有在职场环境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化使命和价值。*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第77-83页。此外,如前文所述,外语应用能力也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将高职英语课程作为独立的“英语”学科来对待,要改变高职英语教学单一传授纯语言知识和纯语言技能的做法,改变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防止理论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由重视单纯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职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中国外语》2010年第4期,第4-7页。
2.选择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以英语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专业教学服务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作用。不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课程不同,这些基础课需要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应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尤其要做好“两个衔接”:一是与学生职业需求相衔接;二是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衔接。前者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后者解决“学得会”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和承前启后的基本教育规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覆盖学校各个专业的主要职业领域,建构符合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和现行英语实际水平的动态开放系统,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需求为基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既要注重语言基础,巩固语言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职业英语能力,突出“学而能用”和“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可用”目标。
3.探索以学生为活动中心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前者的关键是按照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后者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3页;第183页。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竭力模拟或创设相关教学情景,让学生初步体验未来主要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在以学生为活动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一切英语教学活动都围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而展开;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做好课程素材的搜集、整理和设计工作,履行任务实施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角色。以职场为背景、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借助英语与专业的相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重温相关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真正实现“学科知识的解构”和“行动能力的建构”。*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3页;第183页。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是“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教育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高职英语课程而言,提升学生英语职业能力需要改革课程设计理念和原则,改革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重点实现“学而能用、学以致用、持续可用”的课程目标。改革的重点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学科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力求体现“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CBE)课程改革模式”所倡导的课程设计三原则,即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和学生主体,*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推进五项改革。
1.改革课程设计理念。从基于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转换为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以教材市场上涌现的国内外代表性高职教育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教材为载体,进行“本土化改造”*江爱华、关雯文:《论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进的“本土化”改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4-97页。*孙太群、黄远振:《论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34-137页。和“校本应用”*杨成:《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6-89页。*杨修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取舍调整与二度开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69-71页。,在教学模式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完成与未来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情境相关的任务所需的听说能力。
2.改革课程设计原则。突出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191页。即“四强调、四注意”:强调学生行动性,注重行动导向,培养学习主动性;强调师生、生生互动,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强调全面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强调教学过程开放,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行动导向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以愉快的手段来实现人的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将课程分为“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两个阶段,前者侧重职业通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职业特定英语能力的培养。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总体原则是:以学生未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照以任务为载体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见表1)。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能力训练项目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应用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217页。如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知识竞赛教学法以及引导文教学法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力求实现“教、学、做”和“理、实”的一体化,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构建品德、提高能力、和谐情感,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见表2)。
表1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内容设计
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立体化系列教材”《新职业英语》“基础篇”的《职业综合英语》和“行业篇”的《汽车英语》为例,介绍“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基础英语》设计见表1和表2,《行业英语》设计见笔者已发表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的《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外语课程设计——以<汽车行业英语>为例》一文。
表2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续表2
5.改革课程教学评价。课程考核评价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手段与形式多样化,重点评价学生运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学生学期末取得的英语考试成绩或一年两次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以评价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英语综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综上所述,从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趋势、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高职英语课程发展的现实困境来看,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以下三种重要意义。
1.改革顺应了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建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合力。教高〔2006〕16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运动也随之经历了由示范院校“百花怒放”到普通院校“千花盛开”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职业特色越来越鲜明。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顺应这一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将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以职业群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建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合力。此外,语言教学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也有利于探索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新路子。
2.改革符合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快高职英语教学“科学发展”的步伐。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推动以及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关注等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pp.2-4.并成为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高专专门用途英语实践教学文献综述》,《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0-22页。国外对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国内关于ESP教学研究起步较晚,且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刘颖、冼吉昌、钟尚离:《基于高职ESP实证性研究述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4-27页。现有研究成果要么从ESP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和评价等重大问题着手,要么从ESP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多维度探讨,但诸多课程有待开发,以大规模的调查、实验等实证性方法为基础的研究也十分匮乏。*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高专专门用途英语实践教学文献综述》,《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0-22页。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3.改革着眼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诉求,有利于改变英语课程“内忧外困”的尴尬处境。国内著名职教研究专家徐国庆博士指出:“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正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职教专家、行政领导普遍不愿意放弃这些课程;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令人堪忧。”面对这种困境,他总结了职业院校的五种主要改革思路:强化普通文化课程、削减课时比例、与专业课程整合、为专业课程服务以及“平台+选择”。*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203页。此外,笔者的一项计量文献调查也显示,无论是在外语教育界还是在职业教育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在前者视域下,高职英语教研实力柔弱离散,“边缘”地位十分突出;*杨修平:《国内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述评——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第78-82页。在后者视域下,高职英语教研成果在夹缝中生存,“附属”身份日趋明显。*杨修平:《“职教界”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基于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9-33页。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因势而为、因才择材、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是改变该课程内忧外困处境的必由之路。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TE for Promoting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YANG Xiuping
(BasicCoursesDepartmentofQuzhouCollegeofTechnology,Quzhou,Zhejiang, 324000,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shift of higher VTE in new century pose dramat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To fulfill the aim and mission of VTE, it is required that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nglish competency. Thus corresponding reform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is process, whi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im of VTE and the value of English course itsel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course in V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teaching reform
2013-01-08
201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338);2011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YB1140)
杨修平,男,湖北竹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与教师发展。
H319.1
A
1671-2714(2013)04-0091-06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4.016
(责任编辑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