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流动论对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的启示

2013-12-11 08:33:04冯文全
成人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消费性生产性城乡

周 巧,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城乡二元格局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如何有效遏制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基础,而教师流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的流动。我们不妨借用人力资本论的基本理论来探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以人力资本流动论的视角探讨教师人力资本流动的趋势、动因、特点,不难发现教师人力资本流动符合人力资本的规律,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若还原教师人力资本的特性,从这样的角度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机制的。

一、还原教师的人力资本特性

人力资本流动论视角下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首先就应当将教师理解为一种人力资本,既符合教育内涵又符合人力资本论客观规律的人力资本。教师人力资本与其他人力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消费性、使用性和增值性。

1.生产性

人力资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教师人力资本又是这种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有条件的生产者。教师人力资本能够与其他自然资源等物力资本相结合,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

2.消费性

从消费性的角度讲,为了保持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力资本,教师人力资本需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比如生产所需物资,继续学习所需物资等等。消费性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备的特征。[1]

3.使用性

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是一种智力和体力兼备的劳动,能充分发挥教师人力资本的效能。教师人力资本具有的使用性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的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能够提高该区域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等方面。

4.增值性

教师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直接被消耗完毕,而是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经验不断丰富、信息不断积累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人力资本会产生增值。在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使用的时间越长,运用的次数越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熟练程度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2]

二、应用人力资本流动论分析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特点

人力资本流动,就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间、部门间、产业间、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位移以及劳动岗位或者工作职位上的变换。人力资本流动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满足自己需要与自身愿望的一种行为选择。人力资本流动,是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和市场经济运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3]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市场中介,进行变换转移,以达到最优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教师流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也是有回报的。这个资本取得的巨大回报就是城乡教师资源得到了均衡配置,流动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了“鲢鱼效应”以及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这种“流动成本”理所应当应该由政府来“买单”或“补偿”。[4]因此,教师人力资本不完全是靠市场中介进行调节,政府教育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乡二元结构与教育改革激发了教师流动的活力,同时促进教师流动政策也要适应教育生态的变化而完善。要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经济条件、师资配置、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通过利益补偿的形式进行调解,使教师人力资本发生变换转移,以达到最优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下面,我们利用人力资本流动论,更深入地分析当前中国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趋势和特点。

1.动因

人力资本的流动一般受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宏观外在因素和个人意愿、家庭条件、经济需求、个人条件等主观个人因素的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加之追求个人价值提升、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等各种个人诉求,导致人力资本流动频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2.趋势

无论是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状况,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的流动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人往高处走”这个人力资本流动的基本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师人力资本流动愈发频繁,而这一趋势大多是以由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一般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名牌学校。

3.特点

目前,我国教师人力资本流动是体制内流动、体制外流动和体制内外交叉流动均存在的,而绝大多是情况并不是体制内的政府主导下的流动。当前,教师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大多呈自发性,缺乏制度管理。通常是有一定学历和教学水平的骨干农村教师自发地从教师人力资本匮乏的农村流向物质条件更好的城市,从最初的个人行为到形成一种潮流的社会问题,教师人力资本流动一直没有一个合理健全的制度来进行规范。但由于大部分学校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大部分教师在体制内,教育活动是政府公益性工作,所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制度的管理,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急需建立起一种正常的、有益的、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三、人力资本流动论对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的启示

根据教师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消费性、使用性和增值性以及当今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科学正确认识教师人力资本流动

当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是教师资源的不平衡配置现状,若科学合理利用人力资本流动原理采取利益补偿机制,促使教师人力资本逆向流动,也就是符合规律的合理流动,则能促使资源合理配置,促使教育健康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能促使各地教师资源形成最佳组合,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师自身的价值在流动中不断提高。从而弥补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教师人才的不足。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要充分尊重教师人力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动因,引导政策中带有人文关怀。教师人力资本具有依附在自然人身上的产权,所以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要避免一味考虑节约成本,要充分考虑教师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依托保障。同时,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人力资本最优化配置,促使教育资源整体合理配置,达到教育公平。而人力资本最优化配置并非仅仅是简单地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就合理了,而是要建立符合人力资本原理的合理流动和补偿机制。而那些提倡不论具体情况,全员的、硬性的流动,是不够科学合理的,不利于教师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2.重视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性与增值性

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一定程度上是掌握在学校与政府手中,作为教育政策规范的对象,并不具有主导地位。教师人力资本仅仅是具有教师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而不完全具有使用权。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人力资本本身的属性与所有权,尊重其主体地位,同时,人力资本流动是满足自己需要和自身愿望的一种选择,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就要顺应其增值性,要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使人力资本能够增值。这样的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才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实施上才更具有可行性和持久性。从这方面来讲,在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时,应强化人力资本的使用性和增值性,应该使教师主体参与到政策制定之中来,充分考虑教师本身的需要和愿望,构建教师人力资本双向流动体制、培训晋升机制、评价监督机制。

3.重视教师人力资本的生产性与消费性

生产性是目前教育政策较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而消费性常常被忽视。人们总是歌颂教师是蜡烛,牺牲自己,为社会奉献。然而消费性也是教师人力资本的必然属性。生产性和消费性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满足了教师的消费性,教师才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和实践自己的人力资本,并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带动生产性增强。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以消费性为前提的教育教学的生产性上,教师人力资本与其他自然资源等物力资本相结合,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才能进行生产。所以,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就要注重提供适合的物力资本和生产环境,满足其消费性,提升教师人力资本生产性的效率。因此,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本约束机制,促进教师人力资本生产性的发挥,并完善教师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人力资本的消费性。促使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上入手:一方面可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改善薪酬福利制度,进行经济利益激励,比如增加绩效奖励等,对从城市学校、优质学校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人力资本和本身在农村的教师人力资本进行经济利益激励,留住农村人力资本,并促进发挥更大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宽松和谐的教师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人力资本的合作协调,建立人尽其才,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人力资本文化环境。同时,在激励的同时还可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比如师德建设、准入机制、晋升机制、合同机制等,通过建立教师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

综上,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师人力资本合理转移,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各地城乡教育部门、城乡学校应因地制宜、齐抓共管,利用人力资本流动论充分考虑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性、增值性、生产性、消费性,对城乡教师流动的成因及现状进行研究,建立起适应当地教育发展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与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罗章,张朝强.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201.

[2]陈秀丽.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29.

[3]李宝元.人力资本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4.

[4]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2):76.

猜你喜欢
消费性生产性城乡
由“消费性”阅读走向“生产性”阅读
——“习作单元”阅读文的教学指向
“新主流”引领下的现实拓展、多元类型与“想象力消费”
文艺论坛(2020年1期)2020-07-14 17:16:13
网络文学评价中的两个倾向性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