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在媒介载体和传播、接受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差别,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一直存在标准不明的问题。本文从现象入手,辨析了两个倾向性问题:一是泛化文学概念,在文学研究中片面扩大消费属性,甚至放弃对文学属性的关注,进而离开已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传统评价网文;二是以专业读者的审美意见代替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对创作方法、类型分化等暂时性现象或具体作品“过度阐释”,由此误导创作,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弊端,提出了评价网文的方向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文学 评价体系 消费性 大众审美
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后,如今走到了一个拐点,标志是追求目标的变化:由通过文本吸引人的点击率转向综合IP价值。2015年媒体就宣称当年是IP元年,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①。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IP价值包含而且主要指文本以外的衍生形态,或者叫作网络文学产业链的衍生部分,即影视剧、手机或电脑游戏、动漫以及有声读物的广播等。而其在文本以外的衍生部分,在我们对文学研究的范畴里,它们不属于文学,或者仅仅附属于文学,比如影视。在当下来看,网络文学的一个新贡献是,开创了“文学工业”这个新的产业或行业。商业消费和互联网技术时代,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根源在于资本、商业和产业经济规律的影响,而不是对文学传统的发扬。
网络文学最初是互联网自发的产物,直到收费阅读机制出现以后,它的本质还是文学,因为网站作为内容供应商所提供给读者的主要依赖小说的文本价值。尽管关于“文学”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但是在各种定义中有一个基础性的共性成分,那就是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这里的语言应当主要指文字,也指口头语言。而当IP的目标被提出,网络小说一方面靠语言建构形象,另一方面则作为图像的艺术脚本,期待着后者用影视、绘画或音频语言塑造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小说成为IP的半成品。过去我们说影视是文学的副产品,但是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影视是小说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在传统文学中我们说“好小说是改不成,或者改不好影視剧的”,在网络文学这里则变成“不能改成影视剧的小说不是好小说”。
实际上,无论“文学工业”的确立还是对IP的追求,这里不乏一个最基础的动力:即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之前我有一个观点,在网络文学的消费属性和文学属性之中,消费性先于文学性而存在②,现在看来,当IP来临的时候,消费的先决性更加明显。尽管消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一直存在于文学之中,而网文与传统文学相比,它的消费属性明显前置和扩大,已经由过去的文本附加和衍生功能转变为统和文本的先决功能。
在这些颠覆性的转变中,看上去网络小说脱出了既有的文学框架和轨道。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过去,传统文学界和学院派不认同网文的声音居多,但这几年特别是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学界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网文的“威胁”,理论界也开始辩证地看待网文,有关专家学者也开始用“学院派”的方法对网文进行学理化研究;而网文界内部也一派喧腾,觉得网络文学的春天正在到来,并由此更加鄙视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受众少、形不成多大公众影响力的传统文学。
事实上我们把视角放高一点、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包括网络作家对自身创作的看法,很多时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没有经过理性的追溯与思考,更没有经过文本细读,是先验的。我们的观点常常是在被迷惑的状态下得出的。一是被网络文学的经济效益迷惑,“变现”的机会那么多,这对于一直以倡导“清贫”写作为标志的文学来说很有诱惑性;二是被网文的影响力所迷惑,粉丝多、被影视、动漫改变的机会比“圈子化”的纯文学大得多;三是被“势”所迷,在各种宣传之下,觉得没人看的“传统文学”很快就会灭亡了,网文就要取代传统文学了;四是被自己的逆反心理控制,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学受到体制的束缚,是附庸社会和政治的产物,而网文是民间的,是自由的,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就要像托尼·朱特那样“重估价值”。
这样“先验”的“先入为主”的理解,形成了网文创作层面和研究层面中的两个倾向性问题:
一、泛化文学概念,在文学研究中片面扩大消费属性,甚至放弃对网文文学属性的关注,本末倒置,进而离开已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传统评价网文
当下谈论具体的网文作品的时候,我们非常关注它的IP开发、点击率和人气;在文本分析中,也偏向于对故事进行解析,寻找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理由。固然这不失为评价网文的方法,但是我们要看到它的弊端,即这个指标体系所针对的是“结果”而非“原因”。前几年我们批判过“唯点击率论英雄”,现在这个说法又变成“唯IP论英雄”。网文的IP价值、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是网文的消费性指数,而非文学性指数,但消费性指数反映的是文本的外延的价值,并非文本本身的价值。或许一部网络小说IP价值或者读者认可的程度代表着文本的某个向度,但绝非文学审美本身。所以,如果从社会学角度上评价网络小说,消费指数可以作为重要指标;但是如果从文学角度评价,则应该“回到本体看网文”,首先考虑文学性,其次才能参考消费指数。
关于网络小说的审美评价问题,在2014年的北戴河会议上,已有专家指出了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学属性③,从这个角度上说,网文的审美评价是有传统可循的,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网文的创新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对传统的发展。当下网文文本对传统大众文学或者传统的“纯文学”有着太多的继承性,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也包括西方小说。比如穿越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镜花缘》《西游记》等等,有众多的穿越情节;包括同人小说,缘《水浒传》而来的《荡寇志》和《金瓶梅》中也可以寻到同人写作的影子;像传统小说中写修身修仙、异界异能的更是不胜枚举。在网络小说非常难以解决的结构问题上,传统大众文学也有这个问题。严家炎在评价金庸的武侠小说时早就指出过:“留下了在报纸上连载的痕记或印记。作者当时写一段,发表一段。这种方式的写作即使筹划再严密,仍可能出现不周全、松散拖沓的毛病。金庸花十四五年写,后来修改又花了七八年,力图精益求精,但某些烙印依然还留下来。④”而关于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网络小说的叙述节奏问题,严家炎也早已在金庸和中国传统小说中有所发现:“金庸小说也讲究节奏的变化,在一场紧张的厮杀之后,下面可能出现的就是男女情爱的场面。这种一张一弛,活泼多样的艺术节奏,给读者很大的享受,这就是从中国传统的小说节奏感里面学来的。⑤”
的确,网文有新变。但这种新变并没有超出文学的范畴。交互性,日常消费性阅读,超长的篇幅,奇异的想象力,作家创世的宏大气魄等等,都在传统大众文学中有迹可循。所以,在谈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时——只要还站在文学的角度上——就不要试图离开“文学”这个框架去找什么新路,所谓“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也一定是传统大众文学评价体系的延伸,而不是再创造。“文学”这个凝结着人类精神认知经验的理论概念,并不是能够轻易就被改写或推翻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电子媒介下的文学样态,当我们面对海量的文字、数量庞大的粉丝用户读者群、巨大的IP衍生价值时,我们觉得现在可以有一个预判:它在传播学、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等领域中的意义,大于在文学上的意义。它的确改变了文学史,但改变的是中国大陆尊奉为正统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而目前并没有改变整个人类的文学史,更没有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二、以专業读者的审美意见代替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对网文的创作方法、类型分化等暂时性现象或具体作品“过度阐释”,由此误导网文创作
网文发展20年,一直伴随网文成长,或者“半路出家”并持续跟踪和研究网文的批评家并不多见。最近几年,随着网文现场日渐繁盛并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之后,一些批评家和学院派的理论家介入网文,为网文创作和研究护航;而且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网络文学开始进入大学教育序列,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
对于传统文学来讲,普通读者缺乏表达评论意见的渠道和能力,精英读者(非职业读者)有可能会把读后的感受写成文章在媒体发表。而对于网文的评价,过去我们认同一个说法:普通读者通过跟帖这种形式与作者展开互动。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网文的读者并没有表达意见的意愿,能够表达意见的是少数,而且是对文学有着自我理解的读者——他们已经不是普通读者,而是精英读者。这从点击率与跟帖的数量就可以对比出来。在这一点上,网文与传统文学没有根本的差别。
由此综合起来看,网文的批评者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家型的研究者,另一部分是普通读者中的精英读者(这其中包括网络文学的从业者),这两部分我们合称网文的“专业读者”。而对于大众读者,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文学蓝皮书》(2015-2016年度)称,网络文学读者群体学历偏低,阅读追求浅显与娱乐,“在阅读人群学历方面,中学学历读者占比过半。小学学历的读者占比7.39%,初中学历的读者占比36.36%,高中学历的读者占比30.17%,本科学历的读者占比24.78%,硕士学历的读者占比为0.8%,博士及以上学历的读者占比仅为0.5%”⑥。我们可以看到,中学及以下学历的读者占到了73.92%。换言之,正是这部分低学历的非专业读者支撑着网文的江山。
因为数据缺乏,我们无法得知跟帖的精英读者中有多少高学历者,但是我们就目前的状况可以看出,与网民总数相比,专业读者无疑是“无限少的少数。”而网络作家关于自己作品的具体反馈,只能在这“无限少的少数”中得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网文如何统一专业读者与大众读者的审美情趣。由于专业读者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因而具有较强的分辨、判断和批判、反思能力,除了专家型读者的研究需要外,网文对普通读者中的专业读者来讲,所提供的消遣和娱乐功能是主要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低学历的普通读者来讲,他们不仅需要娱乐和消遣,更需要获得普遍意义上的精神滋养,在这个角度上,网文必须具有正向的教化功能,这不仅是社会和国家对网文的要求,也是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对网文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越具有接受新鲜事物甚至异端事物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总能综合运用理性经验,跳出法律、道德或情绪的限制,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新鲜事物进行自我解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知识层次较低的人群普遍缺乏这种能力,而是凭有限的理解力和好恶对新鲜事物进行判断(在这里并无意贬低和歧视低学历人群)。这在网文中引起的问题就是:专业读者(特别是专家型研究者)对于网文中出现的超出普通读者审美接受能力、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作品态度不明朗,没有给予正确引导,而是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态度从学理层面给予确认,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作家和读者。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文中的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比如关于网文语言粗俗的问题,特别是人物对话,出现非常多的粗俗化、粗鄙化的语言,对比我们生活中的说话方式,的确有个别人这样说话,但那绝对不是普遍的现象,而且并不是可以在公众场合言说的方式,更代表不了社会整体的语言水平,但是在专业读者那里,认为这是保持了“语言的鲜活性”“接地气”“有网感”。再比如关于两性关系的描写方面,网文中存在着“三多”:婚外情多、性爱场景多、特殊“性趣”多。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尽管社会已经开放到相当程度,但我们传统的婚恋和性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我们虽然不能用“卫道士”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但也不应该赤裸裸地描写性活动,这不符合法律;而鼓励婚外情也显然不符合道德和国情。此外,有的作品书写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特殊生理喜好,鼓吹对身体和欲望的享受,这显然超过了普通人的接受能力,但我们的专业读者往往对此用一个相对宽松的标准来衡量。
在关于文学虚构与文学真实的问题上,突出表现在历史知识与文学想象、客观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错误设定上,有些作品在客观真实的背景下罔顾历史事实,虚实不分,向普通读者传达错误的知识,但专业读者认为这是“架空”;此外,在过度世俗化的现实作品以及虚拟世界的设定中,或者在从真实向虚拟世界的过渡中(比如穿越、星际旅行等),也常有非常荒谬的情节出现,但专业读者往往运用现代文学中关于“荒诞”的理论予以解释。这些问题在普通读者那里制造了知识和观念上的混乱,显然也无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这也反衬出当下关于网文评价的乱象:遇到低俗的问题,我们就说这是大众文学,不能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它;遇到荒谬的情节,我们要么用虚构来解释,要么用纯文学的方法解释,说这是荒诞的、象征的手法。文学理论的系统性被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在娱乐的同时,都应该具有审美教育意义。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恨水就曾呼吁,有“先进思想”的新文学家,不要抛弃中国的普通民众。在当前的文学格局下,网络文学毫无疑问承担起了为读者提供有效阅读资源的担子,此时我们更应该重温大众通俗文学大师的话,将“先进思想”融入作品中,真正促使网络文学向文学靠拢,强化公共担当,寓教于乐,而不是在利益的诱导下,给依靠传统文化建立起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普通大众制造混乱。当前,“线上要IP值,线下要文学值”的网络文学新方向被理论界提出来⑦,我们期待着能够在网文界形成共识,以此促进网文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http://mt.sohu.com/20151101/ n424850095.shtml.
②于太行.回到本体看网文.文学报·新批评,2016-6-30.
③李敬泽.网络文学:文学自觉与文化自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虚实谈——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作家出版社,2014(11).
④严家炎.严家炎对话集——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139.
⑤同注③,第142页.
⑥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173.
⑦同注⑥,第169页.
于太行,研究员,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