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 要】教育情系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进步,是关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头等大事。立足于教育前沿,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了解当前一些教育现状,从实际中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是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一大举措,对推进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资源 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 科学化、合理化配置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个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在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特别是现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和师资的配置上,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一些学校的基础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特别是师资有效配置问题上,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层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城边的一些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师超编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科教师过剩,尤其是乡镇及较偏远地区紧缺的音、体、美等特殊学科教师在城边的一些学校较为集中,甚至出现一定的过剩现象,乡镇上及偏远地区,师资明显不足,尤其紧缺音、体、美专业学科教师,学生学科的兴趣爱好得不到专业的教导而不能较好地发挥。另外,乡镇乃至较偏远地区的优秀教师留不住,一些地区甚至成为一些优秀教师“练武”之地和“跳板”,再加上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原因,让该地区的学生得不到优质的教育,导致现阶段的教育质量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别趋于明显,这给基层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应考虑地区所需合理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而且保障其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二 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激励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发展学校教育应以教师为本,学校的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讲,优秀教师就等于优质教育,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潜动力,如何让其能量得到最大发挥,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也是搞好教育的关键。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影响基层教师职业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来自管理体制上的差别,也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支持等,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据了解,绝大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多数敬业精神还不够,极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甚至来自于学校制度等政策性的外部力量约束和自身基本物质所需所致,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境界不高,其工作的真正目的和价值追求理论上较模糊,其参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在学校表现为较被动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完成其相关工作一走了之,其工作的价值取向只局限于物质生活基本保障所需。还有来自外在的安全压力,让学校和老师们一样,在工作上会产生一定的危机感和畏惧感,特别是农村地区自“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老师们肩上的重任不言而喻,他们也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教书育人者,更胜似学生一定意义上的贴身“保姆”。因此,在现阶段的学校里,更需要打造一支视校为家、爱生如子、默默奉献的教师队伍。
第二,管理体制让管理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其管理的收效也是不同的,公办体制往往导致在学校管理上乏力,管理者常常因社会人事关系复杂等原因,出现管而不敢严、严而生事端的苦恼,这就是公办学校管理质量有别于私立学校管理质量的原因。私立学校的管理权绝大部分在学校,教师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所取,然而公办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处在我国长期的人际关系的背景影响下,教师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大问题,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管理上的民主、客观、公正的执行力,而且大部分学校管理者的权限只局限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协调教师工作的层面。因此,在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管理是情感与制度融合,制度与情感的权衡管理。情感与制度的平衡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上,一味严格的制度往往会导致老师内心产生抵触情绪,而他们的工作也是被动的,工作的效率不会很高,然而情感的融合往往会产生异样的效果,正所谓“没有无德育的教育,也没有无情感的管理”。总之,制度是促使管理有章可循的手段之一,让教师真正安心工作和乐于奉献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第三,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搭建激励教师及干部健康成长的平台,改善其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待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基层,学校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单凭一些评优和晋升是不全面的,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绩效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应不断拓宽激励渠道和开发激励资源,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尤其鼓励优秀教师下基层,不断稳定一线优秀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工作待遇,不仅仅是停留在经济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改善、精神上的抚慰和人身安全的庇护,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在实际的评价体系中,不难发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形式较单一,以单方面的升学率(即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相当普遍,这样从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和健康发展。评价往往可主导教育的发展走向,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学校教育重心有所偏移,教师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出现在一些学校和地区开办各种快慢班、提高班、教师课余给学生有偿补课等不良现象频出。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因片面追求分数成绩,千方百计地占用了其他课程时间来主攻统测科目,不断加大学生作业负担,题海战术演练;偏爱成绩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歧视差生,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关爱而辍学等古怪现象长期存在。评价的过失影响了教育的本质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学生叛逆、违纪、甚至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因此而沉寂。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让教育回归自然,基础教育的本身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些专家还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总体形式上还在搞以升学率为主的教育。实际上,我们教育现状亦是如此,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都在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而争取声誉,甚至出现一些或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分数,不断降低学生考试门槛、篡改学生分数、擅自提高学生成绩获取家长支持、统考舞弊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如此,在家庭里,家长们也在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科成绩,宁愿牺牲孩子很多的时间让其进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提高班、特长班,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其目的就是一个,望孩子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为实现家长为孩子编织的大学梦和工作梦。其实,我们更应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时,青少年犯罪率也会不会同步提高呢?
单凭升学率来大肆渲染教育质量的做法是错误的,国家需要的是各级各类人才,需要哪些知识水平高、高科技尖端人才,但更需要哪些品德高尚、作风正派的最底层的建设者,他们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他们的作用不仅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工人那么简单,这些人才更多曾经是学校里学习成绩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孩子们,而不是那些高分低能和那些品德低下的各类“人才”。因此,转变一定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让学校教育回归自然,不要因为评价,我们偏爱了尖子生,忽视了差生;不要因为评价,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其品德的培养;不要因为评价,青少年犯罪率、升学率、辍学率同步上升;同时也不要因为评价,得到的甚少,失去的无法弥补。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各类学校应以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并重抓好、抓实,特别是小学阶段更应重视抓好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合理有效的多方面的质量评价是主导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不能局限于升学率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这应只是评价中的一个方面,更要看学校在一定时间里的进步程度、学校的育人功能、育人状况、师生品德等整体上的综合成绩。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虑到该学校在一段时间里的工作成绩、发展进度、育人状况,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德育水平,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和其对社会的贡献。学校评价教师也该如此,不能单凭教学成绩而论功行赏,还要多方面评价该教师。因此,合理分配评价比重,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努力改变一些较简单的评价格局,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生为本。教育事关国家兴衰成败,一方教育促进一方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应立足实际,促进和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作用,努力激发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