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蕾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的必修课程。从课程类型来看,它不是文化类课程,是活动类课程从课程特点来看,它不同于具体的学科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任务驱动,主题项目引导,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学习小组来做,适用于各学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主动研究 学习过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关心时政,关注自身成长,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方法和途径,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目的,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二 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
研究性学习通常会运用到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即: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三 实施的步骤(程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分为下列五个阶段,在研究过程中,这些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互相推进的。
1.确定课题(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既可以是学生,或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意愿,结合社会生活,联系现实,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定很重要,可联系国内外时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现实生活、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作为活动类课程,不分学科,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课题,在动中学,在动中做,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2.制订计划(研究对象)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订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还要明确学生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
3.搜集资料(研究方法)
根据计划中的规定,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参加上述建议的各种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4.总结整理(结果与分析)
面对各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小组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见解和观点,以便形成正确的结论。
5.交流评价(结论与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演示文稿、版面展示、辩论赛、心得体会、反思性小论文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而不是带有功利目的的表演。在成果分享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究、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还可以推广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但必须是结合社会生活,联系现实,具有实际意义的并且是可研究性的课题。
2.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核心,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研究过程的真实体验,并不企望学生获得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个个成为发明家、理论家;也不是区分学术水平的高低,重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培养独立思考,动脑、动手能力、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倡导学生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开展活动,不断增加学生接触社会、考察社会的机会,从而养成学生关心现实社会的习惯,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学会思考社会问题,承担起力所能及地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责任和使命。如果说,其他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那么研究性学习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3.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现实社会,资料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4.研究性学习课程突出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研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落实、完成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5.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无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在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