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12-09 03:48岳晗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岳晗

【摘 要】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启发思维、开拓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也应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的满堂灌做法,转而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问,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和勇于质疑、解疑,进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健全创新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创新能力 培养

语文教学,特别是技工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让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学,教师有心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工作重点。

一 破除精神束缚,唤醒创新激情

传统教育的某些错误观念长期以来抑制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由于这些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定势思维,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继续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解放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的创新激情。

1.破除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教材

作为教材,不仅记录着人类各种知识,更是对这些知识的浓缩,因此,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读教材。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染时间过长,旧教育“读死书”痼疾并未根除,而且某些教师有意无意间过分强调了书本结论的正确性、权威性。同时,现行考试制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这些方面因素的综合,强化了部分学生的唯“书”是从、生搬硬套的倾向,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书本的盲从与迷信。最近几年常在报上看到一些批评大学生、研究生想象力不如小学生的评论,认为这种书读得越多人越蠢,正是书本迷信毒害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例证。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书本和教材,甚至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挑刺”,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能力。二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课本和教材。时代是发展的,知识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今天得出的结论,到了明天也许就不一定正确。

2.破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迷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对学生而言应有一定的权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知识问题上动不动就说“照我说的做没错”,是不是只能按照说的办,而不能越雷池一步?是不是别的办法就一定行不通,再没有其他方法了?“教是为了不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有条件的,学生的脑袋决不是教师脑袋的复制品,学生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国内的很多优秀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课文、讲解题目时,十分注意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激发出创造的热情。

二 革新教学模式,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氛围。作为教师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克服那些扼杀创造性思维不良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营造有利创新的课堂“小环境”,就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被批判,一些新模式被提出和推广,但在大潮中一样存在一些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是新的僵化代替旧的僵化的“新八股”,也有的干脆就是老模式贴上新商标,“新瓶装旧酒”。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因素到处存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安全。教师对他们要以诚相待,平等相处,彻底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如鱼得水”,有足够自由的生活空间,他们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地想象,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因此,笔者认为,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禁锢学生主动创造的种种僵化模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强化课堂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新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学习的小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激活思维灵感,展示创新才能。

三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技工院校的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也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师道尊严”,知识垄断的时代已过去。真正的好教师要有爱心,有健康、高尚的价值观和个性魅力,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要善待学生,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开展创新教育。

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同时,还应体现开放性的原则。这里的开放性原则有四层含义:(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注意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应“开放”教材,在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新的知识;(2)在教有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不必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应侧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利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规定死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去解决,以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4)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不同,统一的教学内容有它的好处,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要给有余力的学生加些“小灶”,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教师固然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更为重要的角色应是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在讲解《怎样看待古代人的身高》时,笔者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坐标轴,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隋唐到宋明时期”的男女身高并标在坐标轴上,将其与现代人身高进行对比,学生们很快与作者的观点达成了一致。

四 师生共同协作,创设创新课堂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所处环境的状况对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特征、行为习惯都还没有根本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感染。对他们来说,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环境是实施恰当、合理教育的第一要义。一个学习积极性高涨、创新意识强烈的课堂环境,必然会造就出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的优秀创新人才。反之,学习气氛沉闷,民主意识不强,学生接受知识被动,怎么能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呢?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设情境必不可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站在主导的位置上,把握教材特点,突出教学主线,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笔者讲到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却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都说这是北平秋的特点。借此机会,笔者又加以引导“北平相对大家的故乡——南京,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一来,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课堂立刻变成了商讨、辩论的阵地,学生自觉进入了角色,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们以《故乡的春》为题当堂完成一篇400字的片断描写,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又锻炼了学生的限时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