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联动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2013-12-06 23:54段金狮阴乃应刘震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全民

段金狮 阴乃应 刘震军

(吕梁学院 体育系,山西 吕梁033000)

民俗体育是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并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1]。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民众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也是民俗体育的享用者和传承者,同时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民俗体育扎根于农村,依托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俗体育以其自身的独特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们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如表达对神的膜拜和崇敬,对祖先的怀念、尊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传递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等等,抒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从而满足许多精神生活上的需求[2],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笔有形无形的精神财富[3]。然而,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社会也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给民俗体育的这类宝贵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带了巨大的挑战。而当前我国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促进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以增强农民身体素质和生产经营、就业创业能力,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历史机遇给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就山西省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和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依据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联动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二者联动发展的对策。

1 山西民俗体育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山西民俗体育的开展现状

山西农村民俗体育就其开展形式及特点,可分为民间体育游戏和民间社火两大类。按照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健身价值又可将民间游戏分为力量类、健身娱乐类、技巧类、益智类、竞速类等,且各具特点。力量类包括拔河、抬轿子、天塔舞狮等;健身类包括爬山、扭秧歌、踏青等;娱乐类包括跳绳、打腰鼓、关公锣鼓等;技巧类包括抓子、打岗、跳皮筋等;益智类包括围棋、旋风、甩宝等;竞速类包括骑竹马、滚铁环、滑冰等。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将民间社火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及鬼神类、武技类等七大类,且各具特色。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得知,从开展项目的数量来看,继续开展的项目与过去相比,远远低于过去;从开展持续的天数来看,持续的时间也大大降低;参与的人口数量也大大下降,大约是过去的一半。无论是从开展的数量、质量还是参与的人数上来说,都明显下降,还有部分项目已被遗忘,这样的局面令人担忧。

1.2 山西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和制约山西省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如物质层面的问题,还有思想层面即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

1.2.1 物质因素

1)农村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单一经济模式农耕经济已经被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所打破,很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一代为了到大城市中寻求未来,纷纷外出创业打工,农村大部分都是年迈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孩,外出的年轻人见多识广,且外界的东西很容易使得他们的心理被新鲜的事物随所占据,同时他们回到农村,也会对农村的老人和小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现代化娱乐方式对民俗体育的冲击。正是因为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娱乐方式,像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现代化娱乐方式,把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占据了,同时,这些娱乐方式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的娱乐手段。

3)现代体育项目的介入。农村健身路径的修建以及篮球、足球等现代项目的盛行,使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困难。

4)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使孩子们能有个好的前途,考上好的大学,家长们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从农村送到城市里,不仅如此,就连仅有的星期天,也要让孩子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希望他们能多学点东西,这样一来,儿童不仅没有闲暇的时间,就是有闲暇的时间也被作业和补课占据。

5)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民俗体育活动成为少数人挣钱的手段,而不是通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来推动文化建设。

1.2.2 思想因素

1)缺乏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精神。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精神文化都在消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我们当中形成一种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自觉保护的精神。民俗体育是农民文化的结晶,是社会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在精神上丧失了自我。对于山西省农村民俗体育来说,要想使它传承并发展下去,最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形成文化自觉,并内化为全社会的一种内在的行为。但是,西方的体育文化以及娱乐方式,自始至终充斥着我们电视、网络、广播以及报刊杂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的西方体育文化,远远超过了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了解,如足球世界杯,美国NBA等西方娱乐方式,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对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等,却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年轻人对西方娱乐方式的兴趣,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媒体杂志根本就没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人们也就无法认识到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从而使他们缺乏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就在所难免和不难理解了。

2)轻视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和发掘。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仅缺乏对民俗体育的调查,更没有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也就谈不上对民俗体育的认定和保存,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对民俗体育的传播也就无从谈起。

2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联动发展的意义

2.1 全民健身工程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关心,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在颁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没有前车之鉴和成熟模式的条件下,国家对农民体育工程建设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聚群策群力,发挥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组织协调力和打硬仗的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好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

2.2 全民健身工程有利于农民群众健身意识的提高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迫切需要强身健体,强身健体需求的不断实现,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基础工程,又满足了农民的健身需求、提高了农民身体素质和文明素质,这样,就给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使农民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可以借助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契机,使民俗体育的发展得到改善并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一方面要重视民俗体育在新兴旅游业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民俗体育健身、娱乐功能等功能的深度挖掘、整理和研究,拓展民俗体育在锻炼身体、娱乐身心、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民俗体育的社会维系功能,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健身性、项目的丰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简易的操作性等特点,使其长效和谐发展,真正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提高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2.3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能够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全民健身工程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场地建设为龙头,以广泛活动为载体,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民俗体育是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广泛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文化形态,聚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于一体。那么,实现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联动发展,一方面,民俗体育可以借助全民健身工程平台,解决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通过政府支持,将民俗体育项目继续传承下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体育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民俗体育本身丰富的项目、简便的操控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可弥补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不足、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等发展现状,推动全民健身的持续长效发展。

3 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联动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力度,使民俗体育在全民健身工程中深入人心

要想使民俗体育得到保护并且可持续发展下去,根本措施在于强化当地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因此,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宣传,使民俗体育在全民健身工程中深入民心。利用返乡农民工有知识、有文化,见多识广的特点,将他们在城市所接触到的现代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并将现代体育项目融入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中,使得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民俗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以及观赏性,并对体育健身的价值进行宣传,从而使农民能够参与到健身锻炼中来。当地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从而为民俗体育的科学传承培育足够的人才资源。在农民健身工程过程中,不仅要建场地、送设施,还要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送到基层,发挥农村文化大院的功能,使之成为农村体育文化传播的站点,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来,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3.2 重视挖掘整理,使民俗体育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

民俗体育是一笔财富,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4]。要使这笔财富能够得以保护并持续发展,除了人民群众自身的努力外,我们的政府和学术界应该要介入,以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提炼,首先是政府支持对民俗体育的发掘,学术界要以政府的支持为基础,积极的配合政府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复原并加以记录,以文字、胶片的形式保存起来,并进行专门的研究提炼。在这里,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这需要付出极大地艰辛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资金以及人力物力上面的长期投入。另外,要切实做到民俗体育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有效化,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将民俗体育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记录下来,最大可能地做到对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此外,各级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果,在举办现代化的赛事活动的基础上,加大民俗体育的内容,把健身秧歌、划船、舞龙、舞狮等各类民俗体育活动纳入到赛事活动中,并利用春节、庙会、农闲时节开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各市、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俗体育建设,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持范围、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3.3 鼓励良性变异,使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腾飞,城镇化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之势,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现代化娱乐方式的进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以及电视机、网络、广播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以及娱乐方式的渗透,使得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逐渐趋于消失,这些变化使得民俗体育项目在传承及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绝对的[5],但是,怎样才能使民俗体育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得鼓励良性变异,使得这些变异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且使这些良性变异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而不能因为害怕而去阻止这种变异,一方面要把这种变化视为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确保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引导民俗体育在良性变异过程中继续传承和发展。首先,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因此,其融合有人们日常生产劳动、生活内容以及宗教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健身功能以及娱乐功能,另外,还具有表演性,竞技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等功能特点,如果能将这些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并加以整合,将民族特色与现代体育娱乐方式融合,从而使其走上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3.4 探索产业发展,使民俗体育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一体化带给民俗体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6]。但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现代体育,更重要是把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情况考虑进来,结合农村当地特点,开展民俗体育。因为农村是民俗体育发展的源泉,所以,要将民俗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发展民俗体育,使民俗体育产业化,这种产业化的发展在带给当地诸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民俗体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能够有效的阻止了当代世界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的冲击,并且,还可以使民俗体育的发展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会使民俗体育不仅富于时代的特性,还可以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随着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现代旅游业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亮点,民俗体育与现代娱乐方式的融合,使其成为一种新式、奇异、快乐、文化性强的娱乐项目,促使民俗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首先能够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带来保护作用,其次就是能够为民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开发利用聚集资金,从而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如果能够很好的保持和融合各地特色体育文化以及现代体育娱乐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力地带动各地的发展。

4 结语

我国农村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全民健身工程这个发展契机,发挥利用政府投资、支持,鼓励农民的热情,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健身、娱乐、表演、观赏等功能,深入挖掘民俗体育项目的潜在开发价值,将民俗体育的发展带上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力推动。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民健身工程的宣传、引导,在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继续加大从资金方面的投入,还要加强引导与宣传,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作用,以及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人才、传授体育健康知识的作用,让民俗体育能够很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

[1]陶思炎.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J].东南大学学报,2002,4(3):128-131.

[2]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1-173.

[3]汤立许.刍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与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6):39-41.

[4]王林,杨慧馨.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2):17-20.

[5]李红梅,郭泉.对民俗体育的审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21-22.

[6]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6-9.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全民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民俗中的“牛”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民俗节
成语魔方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漫画民俗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