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芸,毛 建
(1.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2488;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 611130)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全纳教育倡导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2008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48届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上,就“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主题开展了建设性的和极具挑战性的讨论,各成员国和参会代表达成了共识:有质量的全纳教育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人们重视全纳教育理念,还因为全纳教育对消除贫困、改善健康、繁荣市场、提高广大民众收入和生活质量等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分布不平衡,因而各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接受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农村的整个农民群体中,那些越贫困的地区越容易受到排斥的妇女、儿童、成年人等人群,以及处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群体等,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即使他们偶有得到学习的机会,哪怕是短期培训,也难以获得针对性很强的、有质量的和满意的培训学习效果。作为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农业高职院校,如何融入并按照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针对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体和业主,根据人们不同的实际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人们对获取优质农产品的迫切向往,使得农产品生产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条件要求更高、监管要求更严、生产难度更大、要求生产者的科技能力更强。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即扩展农业院校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而更加迫切需要按照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对社会尤其是农村不同人群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们以全纳教育理念和原则紧密结合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研究和实践全纳教育过程中作了一些路径探索,即不断扩展农业职业院校传统的学历职业教育模式,针对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2]在探索过程中寻找操作性较强的可循路径,真正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工作与国家的建设目标结合起来,与广大民众的不同需求结合起来,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构建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学习型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研究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两个方面去尝试与实践,尤其是带推广项目的职业教育培训,深受大家欢迎。
作为国家举办的农业高职院校,其办学的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的总体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农业类人才。这里讲的人才,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现代农业领域不同层面需要的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高级技能型人才或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由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从而导致两类院校在目标、功能等定位上的区别。目前世界高校发展的趋势,大都是在综合化的基础上彰显其特色。所以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农业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彰显其自身特色,同时还要加强二、三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为一、二、三产业互动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为社会提供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机会,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职业学历教育的需求,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1.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是职业院校目前担当的主要社会责任,是按照国家计划、根据学生高考自愿和成绩、统一划线录取并进行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通常是根据国家大政方针,一、二、三产业建设需要和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分别邀请行业、产业、企业的相关专家、企业家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同时在方案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主要培养行业、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农民或家庭农场主,为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其全日制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或为毕业生创业打好基础。
为了满足不同层面人群对全日制专科学历的职业教育需求,搭建了中、高职对接“立交桥”,开通了中职生对口直升高职的快速通道,满足了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采取了特殊办法,广泛吸纳他们入校进行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学习,根据学习层次的不同,在完成学习计划和职业技能训练后,可分别获取中、高职文凭,满足其就业和职业的需要。
2.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有部分已经就业或未就业的社会有志青年,因各种原因未能获得进入院校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习机会,希望能通过不脱产或业余学习的形式,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相应学历证书。为此,我们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和原则及社会的需求,对这部分人群不歧视排斥,积极主动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社会对不同形式教育的期盼而给广大民众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开办了多产业领域的成人职业教育专科班,成人自考职业教育专科班;与相关学校联合开办成人教育本科班;成人远程教育专科、本科班等,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产业领域、不同专业和职业的学习需要。通过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不脱产或业余学习形式的学历职业教育人才,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为他们就业、创业或在现有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学历职业教育外,社会上广大民众在工作的同时,根据自身职业岗位工作和发展的需要,更期盼得到“短、平、快”效果的职业培训机会。这是因为所有的学历教育或职业教育,都不可能包容所有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相近职业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侧重与他们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侧重是相向的。因此,获得有质量的职业培训,是广大民众发挥、发展自己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按照全纳教育的理念,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广大民众提供有质量的职业培训具有条件且责无旁贷。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的领域中,除了要做好传统的人才培养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和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服务面,为社会和现代农业服务,这也是我们已经开展和将要开展的重要工作。
1.涉外职业教育培训。近年来,按照科技、文化、教育等“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我国先后派出了许多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或工作团队,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为受援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援助非洲的农业科技项目,更是受到非洲各国的欢迎和高度重视。为此,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四川省商务厅、农业厅联系,共同研究,为援助非洲的农业科技项目作双向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对国内援外农业专家在派出前进行外语强化训练,让他们在援外工作中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对来自非洲各国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农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经我们双向培训的专家和人员,现在已遍布非洲各国,对受援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接受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加强农业职业继续教育工作显得更为迫切。目前我们已对全省各市、地、州以及许多区、市、县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培训学习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们利用农业院校的培训资源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针对广大村民和村、社干部,大量地培训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领域的农村实用技术;同时对农村富余人员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我们还创新培训办法,由专业教师以不同的项目组建不同的农业科技团队,[3]如农业专家大院团队、农业科技扶贫团队、灾后农业重建团队等,带着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培训工作,将农业职业培训与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在提升农民知识能力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欢迎,媒体对此多次报道。
4.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培训。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500多万,涉及的残疾人家庭人员达2.6亿之多,他们是需要就业和创业的一类社会弱势群体。关爱残疾人,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4]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残疾大学生是残疾人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就业、创业比一般残疾人更具有优越的知识和智能条件。我们对残疾大学生不歧视排斥,在尽力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上,配合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积极主动开展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目前我们已对西南财经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残疾大学生,进行了较系统的创业培训,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5.个性化教育培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这是因为世界的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人们。我们在普通教育中要接受这种观点,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同样要树立这种观点及理念。目前我们在学历职业教育中,正在尝试将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向产业职业教育转变;同专业同方向教育向同职业多方向教育转变;单一的学校职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社会化转变。如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专(产)业学院式培养等,都是按照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能力意愿等开展实施的、重视个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在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工作中,同样重视个性化培养。尤其是对农村种、养殖示范户的培训,除了产业发展引导外,还细化到生产者的心理、兴趣、特长、条件等,[5]加上我们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业职业培训与农业科技推广紧密结合,收到了显著的培训和推广成效,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6.特殊人群技能培训。按照我国刑法和相关规定,在押服刑人员或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在释放前必须经过谋生技能培训,让他们在释放后能自食其力。开展特殊人群的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让服刑人员学会和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将成为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也配合监狱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使监狱既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又成为特殊人群文明的学校。这项工作受到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和欢迎。
通过近年来我们的探索、尝试与实践,认为各级各类学校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有能力、有条件在全纳教育原则指导下,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农业职业院校更要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优势,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是要通过终身教育的途径来实现,而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终身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必然的趋势。[6]将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全纳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在终身教育过程中包容所有学习者,尊重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个性、能力、特点和意愿,逐步体现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特质,这与学习型社会要体现的全民性、终身性、主动性、民主性和多元性[6]是相向的。我们要加强研究与实践,以新的工作思维和措施,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1]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全纳教育:未来之路[J].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2010,(5):14-15.
[2]毛建.全纳教育理念催生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2):10-12.
[3]毛建,王慧,徐大胜等.农业科技团队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0):303-306.
[4]毛建.灾区农民心理对农业重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0):351-353.
[5]靳培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定位分析[J].成人教育,2012,(7):57-59.
[6]余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