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3-12-04 22:21:10
成人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教育

杨 琳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人们常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通常意义上的“杂”被理解为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的种种常识,但却忽略了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方面的提高。革命前辈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对教师的人格问题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现在的教师肩负着经师和人师二者合一的双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素质。

一、审美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师进行审美素养的提升。

1.语文审美素养在于看出或发现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美在于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司空见惯的美的东西,发现美的前提就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相当的审美素质。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有无,与能否发现美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审美素养的高低决定我们能够发现多少美。没有审美素养,就会对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在美中不知美。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语文审美素养,即使语文世界中的美是异彩纷呈的,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发现不了语文美,就更谈不上实施审美教育了。现代的语文教师虽大多数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但要想做到独具慧眼,必须在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锻炼“眼力”,提高审美素养。

2.审美素养决定语文教师是否能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创造教育美

对于社会一般成员来说,具备感受、鉴赏语文美的一般能力和修养就达到了文化审美素养的基本要求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则不然。语文教材选用中能否准确地把握这种美学理想和艺术匠心,关系到对整篇文章内在意蕴的领会。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敏锐地发现语文美,更要有出色的鉴赏评价语文美的能力,以合乎语文教育规律的方式,把自己对语文美的感受、体验、鉴赏、判断传达给学生。能否传达创造的结果和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水平是成正比关系的。教师的审美素养越全面、越深厚,传达创造的水平就越高,审美效果就越好。语文教师要把审美修养作为创造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审美效果,以便在语文讲解中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和终生难忘的影响。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语文教师的智力因素

1.观察的迅捷性

学生由于语感不同,对语言文字的反应速度及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迅速而敏捷地捕捉到学生的各种反应,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学生会随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而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和行为变化,教师如能迅速地捕捉学生的这种瞬间表现,与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奥秘,洞察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见所想,随即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或重复讲解,或旁敲侧击,或启发诱导,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教学中心。否则,就很难调控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记忆的持久性

“速食文化”在现代社会泛滥,语言文字污染随处可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更要注重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积累,记忆的持久有效性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优良记忆品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并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垂范作用。

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博学多才的“杂家”,必须要在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上下工夫。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文字活动的基础。记忆的持久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熟练背诵和名篇佳句的吟诵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自如运用,也会提高教学魅力,让学生对教师自然产生尊敬心理,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从而重视对自身记忆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培养持久记忆的优良品质就要经常阅读、背诵和反复温习诗文,才能真正达到持久性记忆。

3.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的思维品质决定着教师“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任务的多重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用“发现”的眼睛代替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弱化自身的固定思维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文,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样,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思路。

4.想象的丰富性

想象的实质是起到感性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的中介作用,它是以表象作为基本材料进行思维的,或将感知对象的表象、形象与经验、记忆中的表象、形象加以集中、概括、加工、提炼,或对各种表象、形象的比附、移植或引申、拓展等等,采用种种手法,创造出新的形象。在阅读教育中,教师要学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指导学生在童话、诗歌、科幻小说的编写中,在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中,驰骋想象,发展创造想象能力。

5.注意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注意合理分配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注意分配,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不同对象上的能力。教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应合理进行注意分配,既不把注意力集中到几个尖子生身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差生”身上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既要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纪律,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给予一定注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二)语文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1.广泛而又专一的兴趣

语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要有一种特殊而且高尚的兴趣,要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对语文学科专一而特殊的兴趣可以成为激励语文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来源。语文教师要从学语文、教语文中得到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要用自己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强烈兴趣感染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同时自己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它与各门学科联系紧密。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结构复杂,语文教师不仅应精通政治、历史、地理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对数、理、化、生及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1]对语文学科专一是中心兴趣,而多种多样的兴趣,则要围绕着中心兴趣发展。

2.美好而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要在教授中表达作者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语文教育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运用美好而丰富的情感直接地感染学生。美好而丰富的情感还反映在特殊的“爱”上,也就是爱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和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关心、爱护、理解和期待,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学科、热爱学生。

3.自觉而坚强的意志

教师的意志对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极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决非朝夕功夫。语文教师的教学负担极重,课时相对少,作业多,语文训练的难度也极大,尤其是作文,比较难教,又很难有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加强意志的自觉性品质和坚持性品质的锻炼,使自己能够自觉地、坚定地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语文教师要目标明确、态度自觉、坚持不懈、顽强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语文教育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

三、教学研究素养的培养

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学识水平、诸种智能和创新意识最集中的体现。这是教师在实践中登上理论台阶的必由之路,也是反思在教学中的运用。

1.选题能力

确定好题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语文教师要扎根于教材,善于从语文课本中选题,研究课文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研究初中、高中或整个中小学阶段课文中的某些问题。可以从语文课堂中选题,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对结构系统进行研究。也可以围绕学生选题,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3]

2.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

确定选题后,语文教师要围绕选题内容,利用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搜集信息,然后在掌握丰富信息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相关经验教训,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

3.科研总结的能力

科学研究最后阶段是总结并形成科研成果。可以总结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等概括地写出来,包括写心得体会,写教学后记,作专题性总结报告等等。还可以形成对语文教育的理论探讨,例如语文教育的属性、规律及内部联系等等。

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专注教师,专注学生,我们的探索之路就会走得更加踏实、务实。

[1][2]陈小园.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