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化思想内涵及其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

2013-12-04 11:14李双龙
成人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化儒学思想

李双龙,澎 虎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844000)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思想,对于成人教育而言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传统教化思想理论

我国古代教化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成熟于汉唐时期,发展于宋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状态,儒、墨、道等号称百家的各派都提出了重建社会风俗的主张。

儒家的孔子将人伦教育和修身成仁作为教化民众的主要内容,认为“以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昔先王之所施于民也。君而后此,则为国家失本矣。”(《大戴礼记·四代》)提出以孝悌为治国之本,在教化手段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可以使民心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道家提出“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先秦时期各思想派别都试图通过自己的主张能够整合社会秩序,这为以后教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汉代时,由于秦代的焚书坑儒,造成儒家思想曾一度沉寂,但秦末的叔孙通等儒家学人以儒学思想为秦末的农民起义出谋划策,一方面使得儒家学人认识到儒学思想的价值实现要与政治靠近;另一方面也使得之后的汉代统治者认识到儒学的重要性。陆贾和贾谊便是从安治天下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化的必要性。贾谊认为,秦亡后20 多年间,社会道德并无改善,出现“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凌弱”社会状况,他提出:“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文帝的黄老之术“专务以德化民,”所以“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汉武帝时董仲舒更是直接地指出教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最终,在理论上,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的思想,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学说体系,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教化的基本内容。隋唐儒学继续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世风不兴,师道日衰,一些儒生为抗击佛道,要求复兴儒学。孔颖达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在其《礼记正义》中指出礼是自然界和社会所应共同遵循的“理”。韩愈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从复兴师道的角度,要求复兴儒学,接续道统,创造了“道统说”,并从佛教思想中充分吸收有利自身思想的因素,发展了天命论,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先导性基础。

到两宋时,儒家已意识到要重振儒学,就必须从儒学内部深层次地探讨儒学的合理性,从义理角度论证道德纲常合乎天理的正当性。周敦颐在《易通》中就专门论述了礼乐教化与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对宗法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1]

宋代朱熹对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从“天理”的高度,将教化理论与政治实践完全结合起来,他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而要实现“王道”社会的政治理想,就必须通过强化伦理纲常、注重道德修养的途径来实现,因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主张。他结合《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形成了明德新民的教化理论,认为统治者应该先明明德,然后新民,这样把个人修养与社会理想结合了起来;同时既包括了明明德的自我教化理论,又包括了新民的社会教化理论。

二、成人教育的历程概略及现实反思

1.成人教育的历程概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成人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形势,人才问题是当时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而在四亿五千万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例,因而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工农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提倡。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得成人教育已建立起来的基础遭到破坏。“文革”后,中国成人教育走上了一条逐渐恢复、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教重学的良好风气。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得成人教育,从层级而言,由初级经由中级发展到高级;从内容而言,已由简单的识字发展到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简要地从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成人教育体现出政府主导演变为民间自发自觉自愿,由非正规教育走向正规教育的特征。

2.成人教育的现实反思

近几年来,中国成人教育却在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呈现出数量化、简单化、功利化的诸多不如意之处。

从学理的角度言之,成人教育是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但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而言,成人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成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正规的,有一定的学制系统的教育形式,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及工作后,为达到业务的精熟而进行的再教育,又称为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如成人教育学院的成立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二是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隐形的教育,没有明确学制系统的一种教育形式,社会民众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而自发进行的学习再教育活动。如果说第一层含义是确切意义上当下中国现行的或是通用的成人教育的含义;那么第二层含义却是现代社会赋予成人教育的时代含义,如现代意义上的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农村教育甚至是社区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学招生数量的有限,二者的矛盾促使成人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背后,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人教育在市场经济双刃剑作用下,越来越向着形式化、单一化方向发展,甚至功利性变为成人教育的一大特征。形式化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空疏,学生只报名不学习,成人教育只收费不教学,而成人教育机构也是出于刻板模式,没有价值层面的更高诉求;单一化表现为教育方式方法的枯燥与学校正规教育的内容重复,使得本应在具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性提升变成纯粹的单向度灌输,既不能以时代的气息,更高的理论吸引学生,也难以体现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功利化表现为受训人员出于提高学历,职称晋升的动机而非出于再教育终身教育的动机。从这个角度讲,成人教育所本有的双重含义在现行的成人教育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与矛盾,是一种价值选择的冲突。

三、中国传统教化思想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

1.注重成人教育的政治性诉求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国民教育形式,承担着再教育的历史使命。特别是中国的成人教育有着中国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一种对政治性的诉求中,这种诉求就是公民教育的力度。“公民”一词是中国国民教育一个时代的话题,在法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现时代,中国需要的是全体国民“公民”意识的增强。站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社会,重新审视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时代的意义,是一种教育的客观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当下的成人教育应突破传统的历史价值视域的束缚,以更高层级的诉求作为自己的使命,彻底由简单的教育业务能力的培训转变到对政治性的公民教育使命的承担者上来。

2.注重成人教育的道德伦理诉求

中国是个较为讲究道德伦理的国度,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本身就是道德学说,在家庭内部讲求“孝”“悌”的伦理关系,在社会讲求“和”“中”的伦理关系。“伦理表明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而道德表明的却是生活本意的性质。”[2]但在近几年的突出的教育问题中,不难看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在法治意识高扬的背后是道德水准的急度下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的背后是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与模糊。成人教育,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更应该将关注的触角伸向学校教育之外的世界,将受训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由课堂教学的书本知识波及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3.注重成人教育的时效性与时代性

中国传统教化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化民成俗,但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侧重于个体理想人格的道德塑造,到社会秩序的伦理关系追求。而在宋明之后的社会,在社会教化时,已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借由儒家经典学习达到民众对社会规范遵从。所以,在宋明开始,特别是阳明及其以后的教化学说中,对民众的关注已达到空前的高扬。当今的成人教育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显然是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大背景下无所适从的一大表征,相反恰恰应体现时代的特征,以时代性体现成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子主编.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5,89.

[2] 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

猜你喜欢
教化儒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儒学交流在路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