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2013-12-04 11:14张文杰王冬梅
成人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技能

李 敏 ,高 波 ,李 梅 ,张文杰 ,王冬梅

(1.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3.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00)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强化办学特色,促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我们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先做好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最重要工作——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点牵绳带面,全面推动“五个对接”。我校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央财支持的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重点专业,近年来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强化了专业办学特色,促进了“五个对接”。

一、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

课程改革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依托合作企业,创新机制专业“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培养装备制造业急需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我们与哈尔滨汽轮机厂、哈轴集团等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调研组,分别对哈尔滨汽轮机厂、哈轴集团、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东安发动机集团)、哈尔滨电影机厂等“哈大齐”工业走廊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论证,通过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车间工艺员、机械(产品)零件设计员等7 个典型工作岗位。通过36 项岗位任务分析,确定16 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13 个行动领域。打破原有16 门专业理论课程和8 门实践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13 个行动领域转换成20 个学习领域,构建基于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岗位认知、系统培养、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理念培养学生。

二、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坚持多证书毕业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1.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符合“双证融通”的要求。校企联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

紧紧抓住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这条主线,分析机械制造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融入相应的机械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根据机制专业培养目标,融入机械制图员、机械设计师及机械加工制造一线工人国家职业标准,例如根据车工、铣工、钳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国家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中融入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准备、编制程序、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工件加工、精度检验等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相吻合。

2.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进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利用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等环节训练学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实现技能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紧扣机制专业“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将课堂建在工厂,工厂即是课堂,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强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多证融通(车工+CAD/CAM +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职业资格中级以上证书+专科毕业证)。每年举办机械制图竞赛、机械零件测绘比赛、机械设备操作比赛、维修钳工技能大赛等活动,采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推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将专业对应职业工种职业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利用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同职业技能考核相关的技能模块的训练,创造“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通过开展“情境”教学,在校内模拟真实机械制造现场的学习环境,教师按产品制造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教师和学生进行岗位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会相关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岗位职责。这种“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更好地满足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校企合作,教产对接

依托合作企业,创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措施,依托“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以“专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分层递进的策略序化课程,遵循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主线,实现“校企共育、能力递进、技能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装备制造业急需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学生在入学初期以职业和专业入门介绍、企业认知为主,让其对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和核心技术有初步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一学年开设机械制图及CAD、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实战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年结合机械加工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使学生具备机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工艺计划与实施等机加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分项目、分阶段弹性实施,对接企业生产计划,校内和校外交替,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互补进行专业专项能力训练,集中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进行。第三学年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不仅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及专业的特点,将机械加工车间分成产品加工型、公司型、技术应用型、模拟仿真型、基础教学型等5 种类型。按照机械加工生产过程开展教学组织,生产区、教学区、产品展示区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校企合作,师资对接

在企业建立专任教师的流动工作站,使专任教师定期的、轮流的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承担与机械设计与加工一线工作相关的横向课题。在我院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从事机械设计与加工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师,参与我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改课题。依照行业标准,请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室的规划建设等过程。

通过以上方式推进校企对接和深度融合,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零过渡。

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使所培养的每个人都能就业于社会的各个岗位或职业,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因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课程改革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课程就是二者最佳的切合点。在职业院校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就是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加快职业学校教育的模式转型,强化职业属性,对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建设和学生发展两个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的实质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实现专业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我们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贯彻多证书毕业制度。我校机制专业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加强技能培训,有效促进教学模式转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两个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选择高级车工,高级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高级钳工,CAD 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五、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我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保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满足毕业后的学生自我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例如将某些课程(入职教育、企业文化、大学生素质等)的课堂搬到机械制造一线去,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快乐感和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以《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为例,课程改革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和创新的方法。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我们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借鉴国内外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经验,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机械设计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全面促进了“五个对接”,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了专业办学特色。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职研究,2009,(4).

[3] 邢晖.政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序变”和“质变”[J].教育与职业,2012,(1).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