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工学“结合度”

2013-12-04 11:14卢广平
成人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校企

卢广平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

当下,关于工学结合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而对“工”与“学”的内涵与外延,对“工”与“学”如何结合,结合的紧密度和效果如何则关注得不够。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工学结合的深度还是广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工学“结合度”概念,试图以此来明确工学结合内涵,规范工学结合实践,评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

一、工学“结合度”释义

职业教育领域的工学“结合度”是反映工学结合程度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现在“工”与“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上。“工”与“学”的结合程度越高,就越能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就越高。

所谓工学结合的深度包括六层涵义:一是工学结合必须建立在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之上,实现由企业与学校以双主体身份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物质技术保障;二是“工”与“学”应一致,即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该与未来的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一致;三是“工”的性质是真实的还是仿真或模拟的,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仿真或模拟训练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仿真环境训练可以作为实战训练的准备,但不能代替实战训练”;四是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五是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六是工学结合功能延伸为“角色融合”,学生既是学校学员同时又是企业准员工。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所谓工学结合的广度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在时间上具有全程性,不能局限于某个时间节点,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包括在校学习、顶岗实习阶段和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二是在覆盖面上,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应该覆盖所有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三是工学结合的“工”不能仅仅理解为技能训练,还应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由于各专业特点的不同,工学结合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不能局限于顶岗实习。

二、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在理解上偏窄,把工学结合片面地理解为顶岗实习,校内教学依然学科化;二是注重实现形式,忽视实际效果。

2.在操作上存在失位、错位现象。在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上,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多数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仅限于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有学无工”或“有工无学”、工作内容与专业不对口、岗位内容单一、轮岗机会少等现象比较普遍。同时,顶岗实习前缺少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

3.在管理上缺少细化的评估标准和刚性约束。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刚性约束,对新设专业是否具备工学结合物质技术条件缺乏刚性要求。目前的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标准虽有体现,但比较零散,线条也比较粗。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实践学时一般要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但对工作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应占时数没有明确规定。评估工作中“评软不评硬”的指导思想,难以让学校在工学结合上加大资金投入。

三、提高工学“结合度”的路径

1.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提高工学结合度,必须要有物质技术基础作保障,这一点单靠学校很难完全满足,解决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工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程度。我院作为行业院校,与铁路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享平台优势,与哈尔滨铁路局等大型企业在招生就业、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并在哈尔滨铁路局设立铁道运输、铁道机车、铁道工程三个分院,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

2.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工学结合上。因此,高职教育教学与评价,要突出这一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新专业时,应该严格审查是否具备实施工学结合的物质技术条件,或者与既有专业能否实现资源共享。着眼于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如制定《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评估指标项点应包括: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证书、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工学结合教材、工学结合覆盖率、项目化与任务型课程等。应依据工学“结合度”划分成若干等级,并在政策、资金支持上区别对待。

3.设立工学结合的管理机构。目前,一般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工学结合管理机构。虽然一些高职院校设置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但其职能侧重于协调和管理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及交流事项,工学结合管理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置工学结合专门管理机构,赋予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管理的职责。

4.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实行工学结合,既要考虑实现形式,更要注重内容结合;既要遵循一般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也要注意按生产经营规律办事和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既要注重实境教学,也可以在仿真操作环境下组织教学。

(1)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对所属同类企业中,某一个职业胜任资格的能力化描述,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职业学校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所用的课程教材就必须以职业标准为基本准则。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同时把职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基本技能平台课程+专业技能平台课程+ 顶岗实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顶岗实习要通过核心岗位来培养学生的履职能力。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履职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说来,操作技能和履职能力要通过核心岗位实习实训实现,因此,顶岗实习要通过核心岗位的实习和轮岗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我院为配合广铁集团春运工作,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和工学交替教学安排,利用寒假组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广铁集团长沙客运段春运乘务实习工作。通过实习工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工作经验得到明显增强,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3)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新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手段,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学业考核要破除以往笔试答卷模式,把考试重点由知识转向技能,考试内容由教材转向职业岗位要求,考试地点由考场转向工场,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

(4)对接真实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要根据职业岗位群和国家标准需求,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我院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车间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焊接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等区域。这种建设模式的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

(5)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融合。如何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如何缩短适应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我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融合,要求学生树立“课堂如职场,上课如上岗”的学习态度,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学习状态,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

[1] 王丽婷,叶小明.技术变迁与工学结合的历史演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 李中民.“工学结合”理应回归对人才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 张书礼.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规范和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02).

[4] 卢兵,霍雄飞,唐永泽.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8-9-19.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