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继 战,李 宪 军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及学校办学层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长三角经济区模具企业,重点面向徐州地区模具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管理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模具设计、工艺与编程、模具制造、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经过近年的探索实践,该专业逐步形成了“三联动、三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联动”即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融合”即人才培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群能力融合,课证融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融合。
该模式实施过程:前5学期中除第1学期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外,均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1、2、3学期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行业通用职业能力,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平台课程;第4学期培养学生专业方向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职业方向平台课程;第5学期主要开设拓展课,第6学期为就业实习,第5、6学期培养学生专业方向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企业和模具行业专家三方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模具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专业群平台课程,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模具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并根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优化完善。
根据企业任职要求,以模具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6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与徐州模具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6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成果如图1所示,每个项目以模具为载体,教学过程分为模具结构拆装、塑件成型工艺分析、成型设备选择、模具设计及项目评价5个教学环节,在模具设计实训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模具CAD/CAM课程强化,设计能力可达模具设计师水平。
校内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施项目教学就业实习时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合作培养学生成为可能。
培养模式改革须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其原则是资源共享和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闲置。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因此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软件建设。(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2)引入企业产品模具开发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合作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3)定期举办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以赛促学,已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模具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近两年学校牵头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市级模具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选为市模具协会秘书长单位,主持模具协会工作,主持完成多项校级以上模具科研课题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图1 “塑料模具设计”项目课程示意
通过三方联动,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途径加以解决,变顶岗实习为就业实习。通过走访企业乐于接受这种模式,前提是有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就业实训。基于此机电学院成立了三方合作办公室,负责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工作。现已开拓模具就业实习基地20余家,满足了模具专业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结果表明,模具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双证书率100%,职业高级证书获取率90%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受到企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