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哲,梁 榕
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战略,确立“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目标。切实反映出党和国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政策扶持。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纽带,更是开展基于行业创新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发挥自身智力资源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更是适应新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长远大计。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熏陶,我国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技能,家庭和学校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国家处于产业转型期,亟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这与现实情况却形成了“倒挂”。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批国家亟需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的新型人才,为国家新型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另一方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个创业能力强的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为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就业模式的单一,毕业生大多在岗位平凡的企业一线工作,就业前景直接受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产业状况好坏影响,就业情况经常与学生的期望差距甚远,易出现被动就业、离岗率高等现象。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突破发展瓶颈的新动力,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方向和途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原有课程体系融入新元素,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一次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
以工业化模式培养人才的传统高职教育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创新思维培养,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革新手足无措。在这种模式中,高职学生暴露出缺乏探索革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不利于个体发展的问题。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考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培养,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将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满足学生综合性的个体发展诉求。
图1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架构
大多高职院校鉴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高职学生进行较为单一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口号,未将其纳入正常的系统教学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也缺乏内涵,简单地把创业教育目标理解为“速成企业家”,很多高职学生也会认为创业就是为了赚钱。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制造“老板”。传统的创业教育理念存在片面性,导致教育效果偏离真正意义。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不明显,或者多个部门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的顶层参与现象严重影响教育效果。一般情况,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停留在团委指导的社团文化活动中,显现出走形式、任务化等不良特点,缺乏统一和系统化的指导。
由于教学资源、资金支持等限制因素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局限在课堂里、依赖于书本中,指导学生纸上谈兵,甚至不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到社会的熔炉里锻炼。然而,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实践技能强是高职学生的优势,创业教育的价值和主体都与实践有着紧密联系。
“口号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必然导致顶层设计的形式化,具体表现为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手段基本依靠传统课堂教学,即使学生产生创业行为或活动,都源于自发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主要以如何创办企业的知识为主,缺乏对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系统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内容呈现单一,导致高职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
结合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体系,必须立足高职教育特色,整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实践基地、师资人脉等资源,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由此,笔者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五化战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机构实体化是指为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地位,依附创业教研室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一般机构同时也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通常融合于就业指导,或属于就业指导范畴,形成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理念冲击下,传统创业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呼之欲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地位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是以创业教研室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指导和服务的实体机构。
课程体系是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和课程教材的综合体现。依据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拓展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等教育目标,以关注个体发展、把握教学灵活和重视效果反馈为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化为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大致分为三部分(见图1):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法律类等涉及创业的综合理论课程,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创业需要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引起学生对创业本身的尊重;涵盖创业可行性分析、产生企业想法、创办你的企业、技术与创新等内容的创业基础课,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系统过程,如何做好创业规划,学会处理创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包括如何筹备、运营企业等知识的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以创业实施者的角度,评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并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模拟企业的建立和运营。
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如何实现教育队伍专业化,应从“寻师资、配政策、定制度、求经验”等环节入手。要在校内找出有专业背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培养为专职指导教师,从校外请来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形成理实互补、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经费保障等政策层面给予倾斜,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吸引兼职教师亲身指导;探索建立“项目导师负责制度”、“重点项目扶持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高校和国外学习交流经验,拓展视野,增长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即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教育目的导向的教育形式必须多样,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辅助,形成丰富有效的创业教育手段形式。借助院校自身特色和资源,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园等集教学、模拟、实践和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为创业实践和实践教学提供理想场所。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蜻蜓点水”式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具备创新创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教育理念的不断先进:(1)以专业背景为依托,创业与专业结合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创业管理的“岗位创业型”人才;(2)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重理实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创业知识盲区需要基础理论学习来补充,注重理实结合的培养模式;(3)以短期效果为评价依据,重长期培养效应。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可以作为个体的评价依据,但不能作为创业教育结果。经过长期、系统的创业教育,学生做好了创业准备,提升了创业理念,最终取得创业成功,才是创业教育追求的长期效应。
经济转型对于国家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高职院校要从国家繁荣和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要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由粗放性、单一性的创业教育向培养专业和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
[1]杨平,杨薇薇.工科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4).
[2]芦丹丹.示范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及启示——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3]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5]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6]姚丽.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指导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