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燕,陈 培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和鲜明标志。各级各类院校都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也是全民语言能力提升行动的重要一环。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各地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就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观的表现。当前很多工科院校在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语言文字类课程在很多高校逐渐被边缘化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作为江苏省内一所工科高职院校,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方面,语言文字相关课程目前被严重边缘化,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00名来自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98%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
问卷的设置主要围绕着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现状、汉语阅读能力、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
89.2%的学生认为让自己说好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很有好处。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近42.3%的学生很少说普通话。71%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被人纠正发音,指出错误用字的情况。这说明不少高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阅读方面,被调查对象中保持良好阅读习惯的仅占40.9%,从来没有阅读习惯的占7.4%,偶尔会去阅读的占51.7%。遇到文字障碍时,有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学生占24.8%,偶尔会去查阅工具书的占57.8%,没有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占17.4%。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当问及学生说好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愿时,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4.5%,仅有5.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学生普遍认识到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应该说普通话,仅3.5%的学生表示只需要在学校里说普通话。
12.3%的学生表示在校园内,发现错别字现象比较普遍,更有11.9%的学生感到错别字现象非常严重,校园内的错别字主要出现于包括校园媒体、校内文件以及学生作业在内的一些地方。
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来说,总体上看并不乐观,15.8%的学生认为很好,76.3%的学生认为一般,7.9%的学生表示很差。老师们在上课时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水平相对较好,仅3.4%的学生认为少数老师的语言文字水平有待提升。
在相关课程的开设方面,60.1%的学生希望能够多开设一些语言文字类课程,20.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9.7%的学生不希望开设这类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学生希望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人际交流训练课程(38.7%)、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课程(23.2%)、文学鉴赏课程(21.8%)、应用写作课程(14.9%)、其他相关课程(1.4%),见图1。
图1 学生希望开设的语言文字类课程
从整体上来看,学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就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能能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院目前语言文字类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实用语文”、“现代文秘”等,但是开设的专业寥寥无几,大多数语言文字类课程都以选修课的方式来开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在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主要来源于入校之前的语文基础,进入高校后,由于缺乏相关的课程,在普通话表达、规范使用汉字、交流应对、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面对这样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学院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全体师生共同来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共同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也是所有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当加以重视的一个主要方面。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重点工作。在学生的职业素质中,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语言文字事业本身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环境可以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作用。因此,要在校园中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使用,致力于从校园软环境的层面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学院层面来看,要高度重视师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确保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1]当前,在教师队伍中,仍然有一些教师语言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这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学好普通话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环境中,也要不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校期间,英语的听说读写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母语无法学好,也势必会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掌握较好的多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是一项基本技能,学校应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了解这一点,也应加大在校学生普通话培训达标工作的力度。[2]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因为各分院普遍重视专业教学,淡化了一些基础课程,语言文字类课程在工科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很多院校,都出现了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基础课程的现象。学生的就业固然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基本的职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类课程就属于职业素质类课程,理应得到学校和各专业的认可。高职院校可以不断优化现有的语言文字类课程,让相关课程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在课程之外,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郁兴趣。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活动,通过扶持语言文字类社团,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演讲、诵读、书写及吟诵等竞赛活动,可以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在竞赛活动中,学生一来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二来也可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校园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建设。
在社会上、在校园中,由于语言文字类课程的被边缘化,由于网络语言的流行,由于个别人思想意识上的疏忽,错别字现象、文字的错误使用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会影响正常的交流。因此,在校园内,要建立起专门的校园用语用字检测和整改制度。在教学、会议,以及其他的公共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在公文、印章、教材讲义、报刊宣传以及其他校园公共场所都应当规范汉字的使用。校园媒体,特别是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论坛也都应该不断规范用语用字。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制的完善,也要求高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素质教育评价的体系,列为教育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标准应当是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培养。各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也应当眼光长远,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列入相关的课程计划,提出相关的要求,以促进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语言素养,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3]
高职高专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坚持改革创新,不能固步自封,要拓宽视野来审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在全面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提供良好的语言文字服务平台。
[1]尹建国.营造语言环境提升教育手段[J].语文建设,2000(9):7-8.
[2]刘丽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透视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现状[J].语文学刊,2011(7):120-121.
[3]解纪汝,卢志宁.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