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良田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进入“苛求期”,而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却与用人单位录用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以致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甚至不愿意将应届毕业生列为首选对象,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指的不仅是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胜任工作要求,保持工作机会,并具备提升和发展的能力。[1]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00年对就业能力做出过明确的定义,就业能力指的是劳动者获得和保持职业机会,并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提升以及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笔者认为,ILO的定义基本明确了就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就业能力的内涵应该包含职业获取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其外延应该要扩展到职业发展能力上。这概念是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应该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内涵理解的重要依据。
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其中高职院校的培养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职院校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就业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上的欠缺是密切相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但大部分高校在评估就业情况时,更看重的是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数据,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估。因此,高职院校在评估本校的就业质量时,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初次就业率的领先,简单地将就业率高等同于就业质量好,将学生签订了四方协议、找到了一份工作等同于学生就业能力强。[3]由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实质内涵认识欠缺,能力开发不足,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与职业系统需求之间出现严重偏差,以致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能力结构无法达到产业界和雇主的实际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重点都是放在如何使学生暂时获得一份就业机会,比如联系企业开展各种招聘会、扩展就业渠道、培训面试技巧等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经常会出现场面宏大,成效却不显著的情况。一方面学生抱怨说投出了很多简历,面试完后就石沉大海,没有消息了;另一方面,企业也抱怨有需求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学校好不容易将企业请来,招了一批学生,第二年留下来的所剩无几,企业也不愿意再来招了。好的企业资源得不到稳定保持。其实,这些活动的本质只是提供就业信息和应聘技巧指导的服务,而不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从本质上提高就业质量,保持高就业率长期有效的根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不能把学生就业能力仅仅视为其获得工作的能力,只注重学生的就业率,而应该将就业能力视为是一种给予学生终生有益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毕业生的求职培训、举办招聘会让其实现暂时的就业,而是高校应该让学生具备获得职业、保持职业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就业能力,是让学生拥有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个人品质和职业规划能力。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一项社会服务功能是为社会培养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但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时,经常会忽视市场需求的因素,定位不准确,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重复类同,闭门造车,忽视了职业系统对于学生有着怎样的需求。这种定位的不明确致使培养出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陈旧、过时,就业能力得不到与时俱进的开发,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能力,与雇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离。最终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进而也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适应当前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必须把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开发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任务之一,优化培养模式,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为了避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要密切联系市场与产业界,从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应由学校与产业界专家共同完成,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生能力评价方面应充分考虑企业中的职业需求,高度重视产业界的参与,尤其是对毕业生在职场上的职业发展能力评价,必须能通过有效的反馈渠道及时反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闭环系统中,学校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正人才培养中的偏差,使得人才质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高校应重视实训基地的职业化,实训环境的职业化,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在真实或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实训内容,让学生在企业中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可以让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训练对于开发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职业迁移力、个性品质等职业发展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的职业迁移力培养提供条件。首先,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团学组织、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商等方面得到锻炼成长。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直接了解接触社会的机会,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的良好渠道。[4]
[1]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Yorke&Knight,Evidence-informed pedagog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 employability[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7(2):157-170.
[3]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4]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