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峻
题目:如图1,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AB,AD上,且AE=DF.连接BF与DE相交于点G,连接CG与BD相交于点H.下列结论: ①△AED≌△DFB;②S四边形BCDG = CG2;③若AF=2DF,则BG=6GF.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这是2013年中考武汉卷的第12题,也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小题(我们通常称之为选择压轴题),因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不少考生解答本题用时较多,且难以直接证出结果,成为试卷中拉开分数距离的难题之一.果真那么难吗?其实,针对不同的选择题,我们应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时可分析选项,有时可用特殊值,有时可代入验证,有时可用排除法……当然,只要认真观察图形,结合已知或结论联想与之相近的图形或结论,运用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也可以直接证出本题结论.下面结合八年级上学期同学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方法一:特殊值法证结论②
运用SAS定理,易证明△AED≌△DFB,即结论①正确,难在对结论②、③的判断上.
对于结论②可用特殊值法进行解答,即当E为AB的中点,F也为AD的中点(如图2),看结论②是否成立.
解: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AD=AB.
又AB=BD,
所以△ABD、△BCD都是等边三角形.
又点E、F分别为AB、AD的中点,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DE、BF分别平分∠ADB、∠ABD,
则∠GDB=∠GBD= ×60°=30°,所以DG=BG.
再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知:点G在BD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CD=BC,也可以判断点C在BD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CG为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
又∠CDG=∠CDB+∠GDB=60°+30°=90°,
在含30°角的Rt△CDG中,CD= CG.
又BD=CD,则BD= CG.
所以S四边形BCDG= BD·CG= × CG·CG= CG2.
故②正确.
方法二:直接证明
分析:由结论② S四边形BCDG= CG2 ,我们想到一个熟悉的结论:“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a2”,这样应该构造以CG为边的等边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证明:延长GB到M,使BM=DG,连接CM,如图3.
∵四边形ABCD为菱形,AB=BD,
∴△ABD和△BCD都是等边三角形.
∴AD=BD,∠DAE=∠BDF=60°.
而AE=DF,
∴△AED≌△DFB (SAS) ,
∴∠ADE=∠DBF.
∴△DBG的外角∠BGE=∠ DBF+
∠BDG=∠ADE+∠BDG=∠ADB=60°.
在四边形BCDG中,
∠GDC+∠GBC=(∠GDB+60°)+(∠GBD+60°)=120°+(∠GDB+∠GBD)=120°+∠BGE=120°+60°=180°,
即∠GDC+∠GBC=180°(ⅰ),
又由邻补角知∠MBC+∠GBC=180°(ⅱ),
对比(ⅰ)(ⅱ)得∠GDC=∠MBC.
在△CDG和△CBM中
CD=CB,(已知)∠GDC=∠MBC,(已证)DG=BM.(辅助线作法)
∴△CDG≌△CBM(SAS) ,
∴CG=CM, ∠DCG=∠BCM.
又∠DCB=60°,即∠DCG+∠GCB=60°,
∴∠BCM+∠GCB=60°, 即∠GCM=60°.
由“有一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知△CMG是等边三角形.
∴S四边形BCDG=S△CDG+S△CGB=S△CBM+S△CGB=S△CGM= CG2.
对于结论③,用八年级知识,又该怎样证明?
分析:从题设来看,条件、结论与点C无关,将图形剥离出来,如图4,要求出FG与BG的关系,只需求出△DFG与△BDG的面积关系即可.这又通过AD=AB,DF=AE,AF=2DF进行面积之间的转化.
证明:如图4,连接AG,设组成△ABD的五个三角形△GDF、△GFA、△GAE、△GBE、△GBD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S5.
∵△DAB为等边三角形,且DF=AE,
∴BE=AF=2AE,即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AE:EB=1:2,
∴S4=2S3,S△BDE=2S△ADE,
即S4+S5=2(S1+S2+S3).(ⅲ)
又S2=2S1,代入式子(ⅲ),
得2S3+S5=2(S1+2S1+S3),
化简,得S5=6S1.
又△DFG与△DBG的边FG、BG在同一直线上,且高是同一线段,
即 BG·h=6×( FG·h) ∴BG=6FG.
当然,对于九年级同学来说,结论②可运用旋转或四点共圆的知识进行证明;结论③可运用线段成比例或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进行解答.同学们,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