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普遍预防”和“抢先治疗”应个体化

2013-11-26 01:19:14石炳毅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洛韦迟发性受者

石炳毅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对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管理的重要话题。目前在不断优化的治疗手段下,CMV病(包括严重的组织侵袭性CMV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无症状的CMV血症却常有发生。CMV感染一方面可产生直接影响,即CMV病,表现持续性的发热、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肺炎、胰腺炎、结肠炎和视网膜炎等;另一方面会产生一些间接影响,即使在病毒量较低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包括移植肾功能损害、移植肾间质纤维化或肾小管萎缩等。针对CMV病或CMV血症的防治必须综合考虑到上述直接和间接影响。目前大部分移植中心均采用国际共识指南所推荐的“普遍预防”和“抢先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抢先治疗”而言,为期3月的“普遍预防”能显著降低移植术后一年内的CMV血症发生率。CMV血症可能增加机体对异体抗原的反应性,从而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带来CMV对机体的间接影响。因此对CMV感染高危(供者CMV阳性/受者阴性)和中危(受者CMV阳性)患者,我们采取预防性抗CMV治疗,比较简化的方案是:移植术后予缬更昔洛韦900mg/d口服,持续3月。

那么对于不存在CMV感染高危风险的肾移植受者,是否也需常规进行“普遍预防”?我们持否定态度。因为与“抢先治疗”相比,“普遍预防”并不能显著降低CMV病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在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及移植肾功能等方面,“普遍预防”的后果甚至明显劣于“抢先治疗”。此外,迟发性CMV病和CMV血症一直是“普遍预防”中最棘手、最难以回避的临床问题,发生率分别为3%~39%和20%~59%。此种情况较多发生于供者阳性/受者阴性的CMV感染高危患者及使用缬更昔洛韦口服的患者中。对这种现象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普遍预防”过程中,由于缺乏CMV抗原刺激,妨碍了机体CMV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的建立,因此在“普遍预防”结束停抗病毒药物后,反而较容易发生所谓反弹效应,感染CMV。一般情况下,随着移植术后时间的推移,受者的随访间隔相对延长,加之迟发性CMV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往往延误治疗。因此,不必要或不规则的“普遍预防”反而成为影响移植术后一年人肾存活的高风险因素,对临床的挑战并不亚于早期发生的CMV病。迟发性CMV病的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高水平免疫抑制、排斥反应、女性、早期发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移植肾功能低下等。

针对迟发性CMV病需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笔者的意见是,当受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后才予积极的治疗。过去曾主张继续延长预防时间直至术后6月,或者将“普遍预防”和“抢先治疗”双管齐下,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样做会将迟发性CMV病的发生时间向后推延,却并不能带来更好的预期效果。受者需要暴露于更长周期、更大剂量的抗病毒药物下,不仅加重经济负担,药物产生的移植肾间质纤维化或肾小管萎缩等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既然我们不主张所有肾移植受者均采用“普遍预防”,那么针对CMV感染,“抢先治疗”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防治策略。采用敏感的检验方法,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监测出CMV血症的存在,而当病毒负荷量达到一个预先设定的界值时,及早开始一个为期较短但剂量较大的抗病毒治疗,即为“抢先治疗”。本中心将这个界值设在2 000 copies/ml,当检测病毒量超过此值时,即予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mg/kg,1次/12h持续10d或口服缬更昔洛韦,900mg/12h,持续2~3周或至病毒血症清除。“抢先治疗”过程中需行较为精准而频繁地检测病毒,推荐采用定量PCR法检测CMV在基因水平的表达量。“抢先治疗”需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实验室CMV病毒的检测条件和质量及临床对患者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这些条件不能较好地满足,“抢先治疗”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此外,患者是否配合治疗,是否愿意接受频繁的实验室检查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如前所述,即便是较低滴度的CMV血症都有可能产生一些间接效果,且由于“抢先治疗”的启动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病毒量基础上(如>2 000 copies/ml),即在控制CMV间接效应方面,可能不如“普遍预防”。然而“抢先治疗”毕竟是一种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治疗,疗程较短、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迟发性CMV病发生较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较轻。

总之,肾移植术后是否需要对CMV进行“普遍预防”,笔者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宜,不能“一刀切”。有些中心青睐“普遍预防”更甚于“抢先治疗”,但缺乏十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有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限的对照研究。究竟选择哪种CMV防治措施,各移植中心应个体化考虑,包括实验室对CMV的检测条件及临床对患者的随访管理能力。一些中心对CMV感染的高、中危患者,采用口服抗病毒药物进行简化地预防治疗,这样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对患者进行频繁地监测CMV,但可能会冒着停药后发生迟发性CMV病的风险。相反,“抢先治疗”应限于CMV检验条件较高、随防管理较好、临床对患者管理能力较强的移植中心,否则反而会面临抗病毒药物耐药的窘境。

猜你喜欢
洛韦迟发性受者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老年人摔倒 警惕迟发性脑出血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新兵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致迟发性变态反应1例
西南军医(2016年6期)2016-02-19 09:24:05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美国活体肝移植受者的终末期肾病风险
泛昔洛韦联合微米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