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同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达75%[1],大约30%~50%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2],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也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PSD的发生率为40%~50%,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吞咽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3]。我们通过分组对照分析,进一步阐明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PSD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1.1 一般资料 全部48例均为2010-01—2012-04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56.32±12.47)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病程6~2 d,平均(3.22±2.18) d。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5.43±11.95)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1例;病程5~2 d,平均(3.45±1.98)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抑郁诊断参照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标准[5],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排除严重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将患者经洼田饮水试验确定吞咽障碍的轻、中、重程度[6]。
1.3.1 对照组 予直接和间接训练方法以促进吞咽功能的康复。间接训练方法包括:①与吞咽动作有关肌肉的运动;②咽部冷刺激;③空吞咽训练;④针灸治疗;⑤呼吸功能训练等。直接训练即为摄食训练。
1.3.2 干预组 在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同时予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2.1 消除抵触心理 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治疗者的态度、语言和表情等影响患者,让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1.3.2.2 培养信心 指出患者的优点,维护其自尊心,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利用治疗者的专业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预后充满信心,并通过同病区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信心。
1.3.2.3 社会、家庭的支持 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劝说家人和亲友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帮助患者,让其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2.4 文娱活动 组织患者下棋、听音乐、读报纸等,让其融入社会,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 观察项目 在干预治疗前及干预4周后对2组进行HAMD评定[5]和洼田饮水试验[6]评定吞咽障碍严重程度。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2.1 2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与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且干预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
2.2 2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定比较 干预组24例,优8例,良11例,中5例,优良率79.17%;对照组24例,优4例,良8例,中10例,可2例,优良率50.0%。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吞咽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主要是因为双侧皮质核束损害,导致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误吸,而导致呛咳、吸入性肺炎,严重的可引起窒息而导致死亡,并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康复。
PSD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制力缺乏、自罪自责感,甚至绝望自杀[7-8],对康复治疗消极、抵触,对这类患者的预后乃至生活质量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增加疾病的死亡率。PSD的发生机制与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其主要有两大理论机制,即神经生物学机制,认为PSD是神经损害的直接结果,其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有关;社会心理学机制,PSD的发生与各种生活事件、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9]。吞咽障碍患者的这些心理障碍与卒中的治疗困难及患者的自卑感、无用感、不被人理解有关。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给予指导,加以解决。
[1] 王丽霞,姜小鹰.脑卒中患者照顾者压力的研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05,5(3):54-56.
[2] 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7.
[3] Williams LS,Ghose SS,Swindle RW.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after ischemic stroke[J].Am J Psychiatry,2004,161(6):1090-1095.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9-380.
[5] 汤玉华.汉密顿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20-223.
[6] 尚克中,程英升.吞咽障碍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199.
[7] 李建国,吕丽娟,郭自相,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5,18(1):44-45.
[8] 肖迎春,张敏芬,郑安.急性脑卒中所致抑郁症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95.
[9] 勾丽洁,许士奇.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85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