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民
2013新年伊始,《焦点访谈》即开始了19年来的首次大改版。随后几天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5日,《焦点访谈》最高单期收视率为1月4日,达到2.57%,平均收视率为2.3%,与2012年平均值相比,涨幅达13.31%。《焦点访谈》这次改版“牛刀小试”,以及《焦点访谈》在过去的 19年中,能够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总结其经验,都不外乎 “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焦点”“访谈”这四个关键词。
之一: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以来,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将舆论监督的字眼写在了亿万中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而不再是写在新闻教科书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观众对《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津津乐道,媒体人也曾引以为自豪,课堂上的教师更是将其作为经典案例。《焦点访谈》几乎成了中国“舆论监督”的代名词。
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 47%,但是 200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近年来,不少观众更认为该栏目是 “高射炮打蚊子”“不过瘾”。中国的舆论监督“不给力”成为普遍印象。就在传出《焦点访谈》改版的消息后,2013年 1月4日,《成都商报》有篇报道还充满忧虑地说:“《焦点访谈》形式的包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何,能不能回归到十几年前的舆论监督常态。”
根据笔者统计,《焦点访谈》改版后在舆论监督的数量上有了较大增加。2012年1月舆论监督类报道只有5期,占月播出量的16%,扣除春节因素,这样的比例也够低的了。临近改版的12月,比例为48%。而2013年1月,舆论监督类报道共有27篇,比例高达87%,《焦点访谈》改版后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决心可见一斑。20日,《焦点访谈》播出 《这里的冬天有点渴》,报道了黑龙江省双城市工农社区磷肥厂小区300户居民吃水难的情况;25日播出的 《“吃” 低保的手机》,披露了甘肃省漳县强迫低保户买手机的事情;26日,播出《禁令出 扩建急》,反映了河南省永城市振兴钢厂违章扩建生产的问题;27日,播出《问“水牛”横行到何时》,曝光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私屠滥宰和非法销售注水牛肉的行为。节目播出后,所涉及到的地方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改版后《焦点访谈》在节目传播符号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最突出的莫不属新闻漫画的运用了,每期节目几乎都会使用几张新闻漫画。这些新闻漫画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节目组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观点、见解和态度,或解说事件,或概括新闻内容,或帮助分析说理,弥补了电视画面在抽象性和逻辑性方面的不足。在舆论监督类节目中,这些新闻漫画用来进行辛辣讽刺,惟妙惟肖,诙谐幽默,成为了针贬时弊,弘扬正气,揭露、鞭笞官僚主义、腐败等各种丑恶现象的利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真可谓酣畅淋漓,意味无穷!
张骏德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形式。”①这种报道注重信息的纵深挖掘和解读,它通常需要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具有思辨理性化、报道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等个性特征。
《焦点访谈》本身定位就是一档深度报道类节目。正如它的广告宣传语所言:“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要追踪、要分析、要透视、要评说,这些都是深度报道的显著特点。在2012年播出的节目中,这些宣传语在片头中播出的时候,又增加了射线图,总共列出了44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如亲历、迅速、挖掘、探寻、责任感、影响力等,形象具体地彰显出节目的深度特色。
《焦点访谈》新版时长由原来的13分钟增至17分钟,更是为深度报道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早在2012年9月的中央电视台2013节目资源推介会上,央视就透露改版后的《焦点访谈》将加强对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从改版后播出的节目来看,深度报道的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就单一节目而言,除采用记者连线和专家、当事人的访谈之外,改版后的节目主要是增加了主持人的分析、解释、归纳,运用的传播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了。比如《药单背后的秘密》,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侯丰一共有5次出镜,梳理医院、医生、医药代表、医药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批评他们的龌龊行径。第一次出镜由患者捡到的一张纸片导出节目;第二次出镜分析纸片上各种数据的疑点;第三次出镜揭示了纸片上数据的真相;第四次出镜用图表展示了医院的不法收入和药品进入医院的流程;第五次出镜通过多幅图表和漫画,并结合国家的医保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和评论,有理有据,富有深度。
就整体节目而言,《焦点访谈》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明显增多。之前就曾推出系列报道 《发展之路》《科学发展向未来》《关注儿童安全》《新目标 新蓝图》等。改版后,在保留系列报道的同时,又加大了连续报道,对于重大事件甚至进行多期节目的追踪报道。以1月份为例,关于山西苯胺泄露事故的报道有《邯郸:突遇停水》《追问苯胺泄漏事故》,关于假鱼翅的报道有《傍上鱼翅的粉丝》《假鱼翅的真面目》《假鱼翅为何泛滥》《血腥的鱼翅》,关于雾霾天气的连续报道有《十面“霾”伏 考验应急》《面对严重雾霾天气》《PM2.5你了解吗?》。通过这些连续报道,既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又对新闻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提高了节目深度。对于观众来说,也犹如实现了一种延伸式的阅读,加大了信息量。
当然,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绝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方面,而是应该做出宏观解读、深层次的思考,“要对新闻资源做深度挖掘和评论,更多地反映主流价值观和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 ②
这可以算是《焦点访谈》在节目选题上的要求。所谓“焦点”,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在某一时间段的关注点。它可能是某一起重大的灾害事故,也可能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焦点访谈》坚持“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也就是要找准当前政府中心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交汇,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焦点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当下中国社会较突出的焦点莫过于民生问题,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应该是 《焦点访谈》节目的关注点。抓住了这个焦点,节目内容就会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热点、贴近观众。
2013年改版后第一期节目 “从‘新’开始”,共聚焦两个焦点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今年开始实施的新规新法。节目从百姓角度来解读这些法规,将其对百姓的影响概括为 “生活有尊严,合法多攒钱,家庭常团聚,出行更安全”,化法规宣传于无形之中,既贴近了观众,又体现了节目的宗旨。此外,背景音乐和动漫形式的运用,也让观众倍感亲切。第二个话题是百姓“连连拍”。节目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回顾2012展望2013,将镜头伸入“寻常百姓家”,记录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最想说的话,使节目始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第二期节目“热词盘点2012”趁势追击,将“白富美”“高富帅”“屌丝”“航母S tyle”等年度热词、流行语一网打尽,并配置了生动的漫画,着实让观众娱乐了一把。节目显得时尚、幽默,部分网民大赞“接地气”“有看头”。从第三期开始,《焦点访谈》又回归到严肃与深刻,报道了一系列有关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从改版的情况看,《焦点访谈》节目形式更加灵活了,社会民生报道在节目中的比例也明显提高。
《焦点访谈》改版后,每期不再拘泥于一个焦点,有时会关注两个或多个热点话题。这种安排虽然比较灵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满足了观众多样的信息需求,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热点问题的处理还可以做到 “游刃有余”。但是笔者认为“多焦点”实际上会导致没有“焦点”,削弱节目的影响力。比如1月25日播出的节目《你省地铁票 文明谁买单/“吃”低保的手机》。后面一个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话题,震撼力很强,也贴近实际、贴近民生,值得做一个17分钟的深度报道。但是和前一个话题安排在一起,看似理性,却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舆论监督的锐度。此外,“多焦点”的安排也会影响《焦点访谈》的深度,淡化节目定位。
其实,对于那些综述性的或者是话题相关的可以合并,用一个标题来进行概括。如果是追踪报道,可用反馈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突发性事件,《焦点访谈》在时效性上的竞争应该是没有优势的。如果一味兼顾时效性,就会丧失深度,也会使有些事件的报道拖沓、冗长。
所谓“访谈”,一方面是指记者的采访调查以及采访对象对采访问题的回答,另一方面也包含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谈”。
改版前,《焦点访谈》主持人都是端坐在屏幕前,在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一般只有两次出镜。开头点题,导出节目内容,末尾总结节目,表明观点,总时长不够2分钟。由于主持人出镜时间短,观众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看图像,听同期声或者画外音,很难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感,主持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应该起到组织、串联和交流的作用,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节目的亲和力。此外,一档有深度的节目,仅仅提供客观报道是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主持人还应在提供背景、提供脉络、提供解释方面下工夫,做立体化的报道,而面对面的解析更能够吸引观众,增强传播效果。
《焦点访谈》改版后,主持人站立播讲,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也有了更丰富的肢体语言,收看气氛显得轻松、活跃。在整个节目中,主持人一般出镜5次以上,并充分利用大屏幕,借助漫画、图片、图表、文字来帮助分析解读新闻事件,提炼概括节目内容,原来那种一味地“播”的方式转变成了讲解和分析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更易于被观众接受,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此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谈”还应该包括评论。《焦点访谈》长期以来都是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的,观点和意见性信息很少,③也主要是安排在节目末尾,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而正是这不到1分钟的时间,往往是节目的高潮,也是观众最关注的地方。很多观众都是屏住呼吸来听这几句话。有些观众甚至可以不怎么观看前面的内容,只关注《焦点访谈》是怎样评论的。但是正如业界有人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还是各省市台纷纷开办的新闻评论节目,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只述不评,或者点到为止。在《焦点访谈》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让大众评说。记者的观点只是寥寥几句,诸如“‘这样的事件值得我们深思’,或者 ‘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引以为戒’之类的空泛语句。”④
改版后,主持人的评论虽有所加强,但是节目评论功能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现在的媒体环境已经与十几年前大不相同,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思想比以前活跃得多,观众对观点、议论、共鸣的需求比以前强烈得多。”⑤《焦点访谈》加大主持人评论的分量,或者是像1月23日的《新闻联播》那样,通过连线引入特约评论员的直播评论,应该都不失为一种增强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央视总编辑、副台长罗明曾表示,央视 2013年的关键词就是 “创新”。2013年之初,《焦点访谈》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今后的竞争中,《焦点访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是需要继续在这四个关键词上做文章,解放观念,不断创新。
注释:
①张骏德:《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②喻国明:《CCTV-新闻频道的独特价值需加强》,http://yule.sohu.com/s2009/5638/s266073534/。
③胡立德,哈斯格日勒:《电视评论还是电视专题———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再认识》,《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
④赵凌萱:《电视评论应求深求广》,《记者摇篮》,2008(10)。
⑤曹景行:《不管哪种模式,关键要看观众能否接受》,http://yule.sohu.com/s2009/5638/s266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