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新闻联播》2013年改版后的内容质量

2013-11-22 02:26□常
声屏世界 2013年4期
关键词:焦点访谈新闻联播

□常 昕

2013年1月1日,央视 《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进行全面改版后正式与观众见面。运行近一个月以来,笔者发现,这两档新闻节目的选题、视角、文风、节奏等方面都在悄然间发生变化。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重点对《新闻联播》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

过去,民间流传着《新闻联播》“三段论”的说法,即“领导人开会出访+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境外局势一片混乱”,尽管这种总结带有戏谑和夸张的成分,是观众长期观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感言”,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看出,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增加,公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状的判断不再依靠单一媒体,媒体的权威性不能简单地与其“江湖地位”划等号,也要取决于其信息的质量。这种简单的所谓“三段论”传播显然很难满足观众的收看预期。在改版之后的《新闻联播》中,笔者发现,新闻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明显增强,平面式的“三段论”逐渐被打破和消解。

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被压缩

笔者随机抽取了1月14日-20日《新闻联播》的前三条报道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在共计21条报道中,48%属于以百姓吃穿住用行为内容的民生新闻,38%是以领导人活动和会议为内容的报道,另有14%的报道是宏观经济形势。领导人和会议报道不仅在报道规模上有所“让渡”,而且也体现在节目编排和时长上。在1月14日-20日一周内,只有18日当天的头条是一则会议新闻,其余六天均为民生或经济新闻。在播出时长上,领导人走访、出席活动等新闻一般压缩在3分钟以内,而“走基层”和其他民生新闻则一般在3分钟以上,其中1月14日的头条新闻《不该发生的“离婚潮”》时长为4分42秒。

可以看到,《新闻联播》的要闻性报道正在改变过去那种以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为主的思路,而把对民生的关注提上更重要的日程,这种报道面貌上的变化让观众感觉耳目一新。人们常说,《新闻联播》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动向的 “风向标”。在笔者看来,《新闻联播》的变化恐怕不单纯是新闻报道理念和文风上的改进,还是治国策略、问政理念和为官作风的转变在宣传领域的逐渐显现。2012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规定进一步要求“要改进新闻报道”。①因此,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压缩,看似是《新闻联播》在报道理念上的一个小变化,背后却反映出新一届政府作风务实的一面。

平民视角 “接地气”,越来越会“讲故事”

“接地气”本来是一个民间用语,指的是脚踏实地,感受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那些浮夸务虚、不痛不痒、远离生活的文艺和新闻作品往往被批评不接地气;而那些贴近百姓真实生活、有血有肉、满足需求的作品则会因为接了地气而被叫好。

这里所说的“接地气”具体看,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选题贴近群众实际生活,报道有立体感。1月3日,石家庄“豆饼大叔”姚彦君在《新闻联播》中亮相,引起全国观众关注,甚至有观众称“3日晚看新闻,眼泪差点掉下来”;1月 4日,《新闻联播》头条关注成都曹家巷拆迁,时长近6分钟。1月中上旬,华北华中地区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1月11日-17日连续一周时间内,《新闻联播》持续关注了这一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安全事件。在报道雾霾现状、给出出行提示的同时,能够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深层次问题入手剖析雾霾背后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应该说,这一组报道较为立体和深入,给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范本。

第二,讲故事——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娓娓道来。以1月14日的头条新闻《不该发生的“离婚潮”》为例,这条报道首先用一个有悬念的标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为什么贵阳市云岩区的离婚是一股潮流?为什么又不该发生?随后,报道从当地民政局300多对夫妻排队离婚的场景入手,让观众看到了“离婚潮”的奇怪现象。接着,画面从离婚人群收回来,聚焦到蒋荣碧夫妇二人身上,用他们的讲述来解释当地的离婚现象。原来,云岩区的一些村民误读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政策,认为离婚之后1户变2户,能增加确权面积。村民为了多争取权益,纷纷办理离婚。1月16日,《新闻联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进,由云岩区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政策进行解释,告诉观众离婚并不能增加面积。如果说14日的报道讲了一个故事,那么16日的报道目的是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如何杜绝这样的故事再发生。贵阳市云岩区的 “离婚潮”看似是个别现象,但又可以起到引以为戒的宣传作用,对贵阳市以外需要确权的群众来说是一个提醒,对基层政府部门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解释方,应当如何让群众理解而非曲解政策?

应该说,民生新闻看似不“硬”,实则外柔内刚。蜻蜓点水、柔声细语式的报道不能触及问题实质,只有多角度深入说明问题,才能彰显报道实效。

新增服务板块和评论员连线

1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生活服务台”专题,内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术”,向观众介绍了几项雪地开车的注意事项,令人耳目一新。“生活服务台”作为新推出的小板块,内容服务意识和实用性强,让人感觉《新闻联播》开始放下“身段”,不仅做政治的晴雨表,还在做群众生活的贴心人。在雾霾天气高发期,“生活服务台”告诉观众《大雾笼罩 谨慎出行》,并发出知识性报道 《揭秘显微镜下的 PM2.5》《PM2.5的危害》等,让人们对大气污染、PM2.5建立正确的认识。春运开始后,“生活服务台”特别提示《火车站客流量大 看好随身物品》《候车室人多手杂 看好行李别放松》等。不难看出,一向以时政和国家大事为要义的 《新闻联播》正在将视角放平,关切的内容和平实的语言让观众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温暖。

“评论员连线”是《新闻联播》改版后的新板块,也是《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第一次引入评论员制度。1月23日,《新闻联播》连线特约评论员杨禹就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吃喝浪费现象发表评论,提出遏制浪费的看法和建议。近两年,央视在轮盘式新闻直播节目中开设特约评论以来,收到了不俗的效果,既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动感,也强化了新闻的深度,突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评论员制度引入《新闻联播》后,能够配合该节目已有的“本台评论”和“央视述评”板块,增强评论在节目中的地位,以及节目本身对新闻事件态度、观点和立场的表达。

惩恶扬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十二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一直是反映社会变革和思潮变动的排头兵,2011年杭州 “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孩童的事件发生后,“最美”二字成为群众颂扬善人善举时的关键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都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当然,对“最美”的报道绝不只是为了颂扬某个人,而是对时代真善美的传播。

2012年以来,央视新闻频道整点节目之前的《真诚沟通》,用五分钟短片的形式记录凡人义举、壮举,将发生在社会角角落落的、能激发“正能量”的好人好事广而告之,带给观众平实的感动。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也力求发掘社会中真善美的人物和典型,颂扬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爱的朴素价值。比如1月21日-27日一周内,《新闻联播》几乎每天都播出一则以弘正气、促新风为主题的新闻:22日-24日连续三天在节目中呼吁“节约光荣,浪费可耻”;26日报道了“最美新娘”向雪敏推迟婚期捐髓救人的事迹,并回访了“最美乡村医生”;27日介绍了陪伴学生14年的“报亭爷爷”的感人故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强化和报道的题材、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报道以赋予各种 “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新闻联播》惩恶扬善的系列报道,正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议程在大众媒体上的集中体现,通过媒体的讨论和报道引起公众的注意,令核心价值在更多群众中引发共鸣。

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也增加了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报道的比重。“过去的 《新闻联播》,舆论监督性的报道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今后它将形成多元表达的机制,舆论监督、新闻批评的报道可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和改善。”④以往的《新闻联播》在议题选择时较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带给观众“形势一片大好”的主观感受。人们期待《新闻联播》能够多报道社会问题和发展中的不足,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新版《新闻联播》中一是增加了调查性报道的内容,《饲养牲畜吃人药 谁受害?》《药单背后的秘密》等更是将记者暗访、“非专业拍摄画面”等引入报道,这在以往的《新闻联播》中是极少看到的。二是用多种评论形式进行新闻批评或舆论监督,比如,1月21日-27日,《新闻联播》陆续发出了《用制度力量堵上浪费的 “无底洞”》《刹住浪费管好三“公”要遏制的浪费不止在舌尖上》《文明让我们更安全》《解决欠薪难题不能光靠媒体效应》等多篇评论性报道,针对浪费行为、交通安全、拖欠工资等社会陋象进行批评。

与《焦点访谈》配合呼应,形成合力

与《新闻联播》同时改版的还有紧随其后播出的《焦点访谈》。这也是《焦点访谈》开播19年来的首次大改版。新版《焦点访谈》的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在视角和议题上力求贴近民生,增强监督和批评色彩。“《焦点访谈》的改版其实是央视新闻转变语态和文风‘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闻联播》的改版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看待。”⑤

《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的配合一方面表现为:前者抛出引子,后者深入跟进。比如1月16日《新闻联播》的调查性报道《麻刚沙 豆腐渣》报道了山东某地用廉价的麻刚沙代替混凝土盖居民楼的事件,随后的《焦点访谈》进一步对事件进行了述评和分析。1月25日《甘肃漳县:吃低保的手机》报道了漳县某村强行让低保户购买手机的事件,在1分 06秒的报道中,让低保群众、村干部各自发声,简要陈述事实、展示其中的矛盾,详情则放在当晚的《焦点访谈》中播出。两档节目相互配合的另一方面表现为:积极跟进和关注网络热点问题,不在热点议题上失声。1月中旬以来,人称“房姐”的龚爱爱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这件源起于网络热帖的新闻也引起了央视的关注。由于这一事件的未知因素较多,案件正处于调查取证阶段,所以并未见《新闻联播》对此事的报道,但《焦点访谈》却连续几天关注了这一事件的调查进展,并对“房姐”“房妹”等房氏一族的事件进行新闻批评,督促有关部门仔细调查。主流媒体的核心新闻栏目能够同步关注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在不失语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改版后看到的新景象。

综合上述分析,《新闻联播》此次改版的落脚点是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内容质量的提高,在叙事方式和报道视角上都在做出改变。同时,增加评论员连线和服务性信息,整体结构的立体感得到提升,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也在新闻软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改进。1月1日-5日,《新闻联播》最高单期收视率为4.53%,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相比上涨了24.32%。⑥这份“成绩单”说明了此次改版的必要性,也意味着改版成效的初步显现。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展示执政新姿态》,中国广播网,http://china.cnr.cn/yaowen/201212/t20121205_511485107.shtm l。

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光明日报》,2012/11/12。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接受采访时的分析。

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的分析。

⑥《央视新年改版受认可〈新闻联播〉收视上涨两成》,《北京日报》,2013/01/08。

猜你喜欢
焦点访谈新闻联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新闻联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面对的挑战与应对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曝光《焦点访谈》 揭秘“消费全返”类传销套路
试论《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功能的弱化
从《焦点访谈》看隐性采访的类型与监管
《新闻联播》的亲民性问题研究
1998,朱镕基到《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的困境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