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凤
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在改革大潮中,我们对于作业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注重作业设计的创新,力求从小学生的兴趣、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作业改革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作业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切实的训练。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类型的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热情高涨,情绪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自主性
作业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根据笔者的观察,不写作业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这部分认为重复的作业很枯燥;二是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作业中有很多题不会做,因而不能完成作业;三是个性懒惰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因为看到作业太多,产生了畏难情绪而不完成作业。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作业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更具吸引力。
三、要让语文作业走进学生的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生活!只有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学是为了用。另外,学也不能光从书本、课堂中学,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课改后教科书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广告用语中寻找谐音成语,学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成语。如:骑乐无穷——自行车广告;无屑可击——洗发水广告等等,有的学生还亲自帮人家改错。社会实践课“寻找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亲自调查,发现了许多生活中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并且把自己的发现拍成照片给大家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践中活用了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
四、合作完成,打破独立作业的常规
新课程提倡“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充分肯定了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有限的,教师还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外环境。在我设置的作业里,也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2-3人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作业。通常,这类作业属于综合实践类,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作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协调、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正好满足了学生自主创新潜能的释放,也许一时看不出成效,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靖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