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才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让其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此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讲教材,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更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知行和谐,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那么怎样实施生活化教学呢?
一、多一些生活化课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品德与社会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生活课题,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间架起桥梁,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达到知行的和谐统一,让知识与生活得以沟通,而这也是维系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如:有一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观察商店,我安排学生去超市走走、看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购物的技巧和让学生体验如何合理地进行购物,又有哪些人是为我们服务的,让学生真切感受购物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感受社会的进步,这岂不是比在课堂上教更能说服学生。
二、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而教育的根本意义也在于生活的变化,多变的生活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多变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可见,生活就是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让学生主动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去体验、去经历、去实践、去创新。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利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进而提高自身的认识。
三、跳出教材,创设多元化生活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也就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反映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空间,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中要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延伸到家庭、社区等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让教学更富活力,更具生机。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实施生活教学,这是课程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知行的统一,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红霞.让品德课程与儿童生活交融[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2]贾元荣.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3(17).
(作者单位 重庆市铜梁县平滩镇白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