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华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教育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语文教师煞费苦心地对文言文进行精讲细练的教学,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每到复习和考试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文言知识依然是知之甚少,文言文考查得分是一片狼藉。结合省立项课题“先学后教,有效达成”,就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复习;现状;教学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1.考试评价机制
福建省高考文言文部分分值15分(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其中主要考查学生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及文言翻译。考查的重点落在“字”“词”“句”,而对涉及的人文精神、民族智慧方面的文章内容的分析、作者观点评价方面涉及不多。文言文考查方式的僵化、内容的单一性,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学生也把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忽视了对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学层面
因为考试评价方式的僵化和单一性,使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上带有很大的功利色彩,以高考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导致课堂教学刻板灌注,主要采用“读—译—抄—背”的模式,逐字逐句串讲,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文章人文精神的感悟。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对文言文有一种厌烦之心,从而失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3.学生学习层面
教师陈旧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养成了他们的依赖思想,无法养成利用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降,缺少文言文积累现象。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匮乏,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文言文阅读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
上述几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它使得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文”和“言”的关系,走入了“重文轻言”的误区,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再创性和兴趣,从而也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
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笔
者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也是我校“先学后教”的课程理念)。其次要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只有了解文言文教学内容,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中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八条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新课标的这一条侧重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而第九条则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及其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哲学),这是重中之重。
文言文教学的难题,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语言障碍,看不懂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文言文的翻译是阅读文言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要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在“看懂”的角度上来扫除文言文的字、词、句障碍,加强文言字词积累。主要有实词(包含词类活用)、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先学”侧重于解决文言文字、词、句障碍,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然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汇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弘扬着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绝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刻板、生硬的词语意义和用法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先学”的基础上重视文言文的文化性解读。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意志品质,用优秀的民族精神来陶冶情操,灌注人文关怀,这也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现行高考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扭转那种枯燥无味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走出文言文“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113.
[2]张震.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扬州大学,20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平潭翰英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