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德萍,范吉斌,陈一民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成都 6008;.成都市温江区工会,四川温江 60000;.成都市工商联,四川成都 60058)
近年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快速,截止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24.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5%,成为推动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今天,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民间投资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民营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是实现和保持成都市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1.投资总量及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民间投资总量也不断加大,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迅速提升,对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从2005到2012年,民间投资扩大了3.59倍,年均增长26.3%;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相比,年均增速分别高3.0个和5.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年均58.5%,其中2011年最高为63.8%;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年均为81.3%,其中2010年最高,为170%。
表1 2005—2012年成都市民间投资情况
表2 2005—2012年10月成都市民间投资的产业分布
图1 2005—2012年成都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民间投资增幅
4.经济发达地区是民间投资主要区域。从2005—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看,成都市民间投资的分布与各区(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民间投资就越活跃,总量及比重也就越大;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也相对滞后。总体上来说,一圈层区(市)县的民间投资总量、占比均高于二、三圈层。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民间投资增长明显回落。2005—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特别是2009年受益于灾后重建,投资增幅较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民间投资增幅明显下滑。今年上半年,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0.9亿元,同比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完成民间投资1740.4亿元,同比增长14.9%,比去年同期回落13.5个百分点。
为充分了解成都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评价以及企业的投资意向,本次调研选取全市范围内合法注册登记并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各类企业共50家。其中45家是民营企业,另外5家外企和国企作为参照,采取问卷调查、上门访问和对部分企业管理者或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100%。,通过测评,企业对成都市投资环境满意度评价为:
表3 成都市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汇总表
1.总体满意度。测算结果表明,50家调查企业对成都市的投资环境感到比较满意,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评分为76.6分。但不同性质的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有所差别,央企/部属企业评价最高为79.8分,外商投资企业为75.5分,本土民营企业为72分。
2.硬环境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成都市投资硬环境满意度为74分,基本满意。 5个二级指标评分从高到低为:自然资源(76分)、基础设施建设(75.7分)、区位优势(75 分)、公共设施建设(72.6 分)和土地资源(68分)。其中,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区位优势感到比较满意,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为基本满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对成都市基础设施可获得性的满意度总体评分为77.4分,对水、电、航空、物流、铁路、电信、商贸、网络评价为比较满意,对融资、公路运输评价为基本满意。从对基础设施的获得成本满意度评分来看,对水、电设施的使用成本比较满意,对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电信、网络设施、融资等实施的使用成本过高有看法,评价为基本满意。
在土地资源方面,企业对成都市土地资源满意度评分为68分,评价为基本满意。其中,对土地资源可获得性满意度评价为70.1分,对获得便利性满意度评分为68分,对用地成本满意度评分为66分
在公共设施建设对生活影响方面,企业对成都市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对生活影响的满意评分为72分,为基本满意。企业对城市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和生态环境感到比较满意,而对减灾、医疗及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评价为基本满意。企业对生活成本的满意度评价不高,企业对“低成本生活”指标评分仅为67分。
在自然环境方面,企业对成都市自然环境满意度评分为76.5分,比较满意。是硬环境二级指标中评分最高的一项。其中,气候条件满意度评分为77分、市政设施及卫生环境满意度评分为76分。
在企业投资发展的区位方面,企业对成都市投资发展的区位评价比较满意,满意度评价为75分。其中,区域地理位置的满意度评价为79分、城市规划与发展匹配度的评分为74分、城市向周边的辐射力评分73分。
3.软环境满意度。企业对成都市投资软环境满意度评分为75分,比较满意。评价成都市投资软环境满意度的5个二级指标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文化环境(76.5)、经济环境(75.6)、政策法规环境(75.4)、市场竞争环境(73.2)、政府行政效能(72.6)。其中,对前三者感到比较满意,后二者为基本满意。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企业对社会文化环境满意度评分为76.5分,是软环境二级指标中评分最高的。组成内容中,满意度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市民待人态度(78.9分)、市民价值观念的接受度(77.4分)、城市文化氛围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76。5分)、社会治安状况(76.4分)、市民诚信程度(76分)、市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认可度(73分)。
在政策法规环境方面,企业对成都市政策法规环境满意度评分为75分。从对政策法规的主要类别来看,企业对于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评价比较满意,对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制度评价不高,为基本满意。税收政策及制度(74分)、融资政策(73分)。从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来看,调查企业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总体比较满意,但对企业合法性权益的保障、司法公平公开公正和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政府解决纠纷渠道妥善度的满意评价为一般。
在机关行政效能方面,企业对机关行政效能感到基本满意,评分为72分,在软环境二级指标中评分最低。其中,工作作风(74分)、依法行政(73.6分)、服务意识(73.2 分)、政务公开(73 分)、办事能力(72.6 分)、沟通渠道(72.1)、社会监督(72)、行政效率(70.1)。
在经济环境方面,企业对经济环境感到比较满意,评分为76分。比较满意的指标有:城市的开放度(78 分)、经济稳定性(77.2 分)、市场规模(76.5 分);基本满意的指标有:资本/金融市场(74.8分)技术开发力度(74.6分)、高素质人才的供给(73.8分)、高级技工的供给(72分)。
在市场竞争环境方面,企业对市场环境及其二级指标评价均为基本满意,总体评分为74分。其中,从高到低依次为低端产品与服务的购买力(74.7分)、投资获利程度(74.3分)、高端产品与服务的购买力(74.2分)、产业链构建的完成性(74分)、市场秩序(73.8分)、市场监管力度(73.6分)、行业竞争环境(73分)。
总之,从对成都投资环境满意度的测评来看,成都市的投资环境总体良好,企业对其评价是满意的,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水、电、航空、物流等基础资源供给充足;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良好的生态与社会治安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政策法规制度较完善,稳定性较好;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经济稳定性较好,城市开放度较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产业协作配套不畅、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机关行政效能亟待提升等问题。
从以上调查可见,民间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政策环境方面,一是政策不平等,民企未享受到国企和外企的同等待遇,尤其是在政策扶持优惠和市场准入方面。二是配套政策滞后,未及时出台相关细则,个别政策的细则缺乏操作性。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种奖励、优惠和配套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慢、拖、扣、变”等现象。四是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以至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政策延续性也较差。
2.经营环境方面,一是重大项目往往会优先考虑国企和外企,土地和项目审批中存在明显的“所有制不公”现象。二是歧视民间投资的壁垒尚未彻底消除,民企获得特许经营、进出口领域的难度较大。
3.融资环境方面,一是多数企业都有资金缺口。所调查企业,90%的企业都有一定的资金缺口,需要融资。二是融资困难。83.78%的企业觉得融资难度大,72.55%的企业认为银行在贷款中存在“所有制歧视”或“规模歧视”。三是融资成本高。民企很难找到其它融资渠道,只能求助“高利贷”等地下金融市场,导致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
4.土地资源方面,土地价格高,获得土地困难。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民间投资在土地供给方面的主要障碍有两点:一是土地价格太高,超出民营企业承受能力。二是在用地规划、用地指标上不能获得保障。涉及农牧产业尤其是畜禽养殖加工的项目建设用地很难审批通过。
5.市场环境方面,一是广电网络、采矿、加油站等领域要求民营企业退出。二是部分领域准入障碍仍然存在。如交通、能源、通讯等盈利预期较高的行业名义上允准民资进入,但附加条件抬高了进入门槛,导致几乎由国有企业垄断。
6.政务环境方面,一是投资项目从开始到验收要经过环评、质检、安检、消防等许多部门,尤其是跨行业投资项目的程序、资料要求更加繁琐。二是大量投资产业政策及项目管理信息分散停留在各部门、各区(市)县,知晓率低,企业咨询无门,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三是缺乏服务民间投资的日常工作机制,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民间投资项目提供政务服务的方式仍然带有“各部门分兵把守,齐抓共管”特点,易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等问题。
7.硬性环境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电、气、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间投资发展速度,“限电限产”现象十分常见。二是物流、水、电、气价格偏高,非居民用气、大工业用电、工业用水成本普遍高于其他副省级城市。
当前,成都市民营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更新理念,先行先试,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长远发展的制度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排除各种发展障碍,开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1.不断深化认识,树立新理念,搭建新平台。一是提升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要看到民营经济是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成都市进一步平稳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二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宣传,把发展民营经济变成全市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树立“打造大平台,提供大舞台”信念,努力打造“面向中西部、面向国际化、面向现代化”城乡统一的资本交易大平台。四是探索建立国家民营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配置资源,把成都建成中西部社会资本聚集“洼地”。
2.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政策执行力。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政府的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是重要原因。许多民企认为,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好是好,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千条万条,不如真正彻底落实一条”。建议改变现有的这种“拼大饼式”政策制定和执行方式,先行选择某行业、某部门作为突破口,进行试点,让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取得成熟经验后,逐步推广;选择某一行政区域进行试点(比如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模式,提升政策执行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优化要素资源价格,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针对成都市水、电、气以及土地等资源要素价格偏高、供应趋紧的情况,政府应控制其使用成本,增加供给。一是对一些民企的基本建设给予更多的规费上的优惠,减免部分税收,降低房租价格,减轻企业压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宽带、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改造,加快医院、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民企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用好用活各项土地利用政策,特别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积极争取部、省支持,继续开展“转征与实施分离”改革试点,切实增加有效供给,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四是着力抓好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完善电力、天然气应急协调机制和各项应急预案,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五是积极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与全国银行间市场实现对接,通过区域集优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高收益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直接融资,多方面开拓融资渠道。
4.优化投融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第一,优化服务环境,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市级民间投资管理服务中心,整合规划、国土、环评、质检、安监、消防等审批职能,为民间投资提供“一站式”报批服务;二是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取消一般经营项目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程序,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行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的登记管理制度,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三是搭建全市投资信息平台。整合现有各部门政策发布平台、行业投资信息平台,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全方面投资信息网,对政策信息实行网上告知签收制,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四是大力发展行业组织,构建和谐新型政企关系。放宽民间行业协会组织设立条件,归口管理行业协会组织,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搭建投资交流平台。
第二,优化投资政策,切实让利于“民”。一是按照非准即入原则,政府公共投资及采购项目向民间资本全面放开,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加强招投标工作监督力度;二是鼓励民资进入医疗卫生、教育、社会养老等领域,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优先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三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大型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动民间资本以股权、债权、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四是进一步落实财税等优惠政策。增加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降低资金申请门槛,积极协助企业申请专项资金。
第三,优化融资环境,切实缓解民企融资难。一是积极争取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用评价机制建设,筛选确定重点培育企业,协调、激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款、信用担保;二是建立政府性产业发展专项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放开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到二、三圈层设立机构的数量限制,加快全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工作;三是抢抓“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机遇,设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资金池、科创企业天使投资基金、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偿专项资金等;四是学习借鉴温州、无锡经验,鼓励民营企业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五是探索设立地方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利息成本较低的政策性贷款、金融服务、技术援助等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财务资金压力。
第五,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投资信心。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加大媒体对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和表彰民间投资、民营企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二是加大对市场竞争的监督管理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查对社会影响恶劣的竞争行为,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加强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环保等的监督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三是鼓励高素质人才到民企工作发展。对自愿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奖励,帮助民营企业打造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积极支持来蓉发展带资金、带项目的创业投资者,落实个人所得税、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经营者参政议政。适当增加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和比例,邀请优势骨干民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列席党政领导干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