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现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选择——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2013-08-15 00:45:44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16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文/尹 宏(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16)

进入信息时代,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广泛地存在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令人注目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为二者的融合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化产业依靠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短期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的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国际文化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解决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偏小的问题,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重要的新兴产业,文化和科技是现代城市重要的发展要素,也是影响文化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把握文化科技融合的规律,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产业经济理论、创新理论、文艺理论面临的新课题。

一、现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因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

从社会基本分工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生产分为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活动,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源自其文化价值。其独特内涵是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运用于文化的传播和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站在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考察文化产业及其支撑要素,经济、艺术、技术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哪一种力量会成为主导力量并不具有预先确定性。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背景下,文化和科技融合本质上是文化本体形态向文化技术形态和文化经济形态转化的过程,文化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有着内在的要求。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①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词,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其一般知识水平。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文化和科技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是物质和精神一体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具有文化特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客观上就是科技对文化施加影响,文化对科技进行选择的过程[1]。科技对文化的作用,是依次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文化对科技的作用,是以价值取向对科技的社会生产功能进行选择,引导科技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方向前进[2]。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推动现代文明发展;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生产由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现,均依赖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和程度[3]。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强了文化产业与整个经济的互动性,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持续创新,衍生新业务和新市场,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结构转换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二)现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因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现代城市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主要有三个维度的驱动力量。

第一,城市经济转型。结合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水平进行考察,我国城市总体上处于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型期,要素结构、消费需求、城市功能发生改变,城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低收益产业部门被高技术、高智力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所替代。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完成文化产品大规模存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传输,分散的媒体产品向统一的多功能平台汇集,进而降低单位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益。

第二,城市需求升级。现代城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企业对研发、设计、广告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存资料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新一代消费者开始使用网络、移动电话、数字媒体等方式获取文化产品,创造出旺盛的文化娱乐需求,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平台提供新服务,改变了文化内容到终端消费者的价值链条,带动新业务和新市场的发展。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增幅达17.7%。

第三,城市创新力提高。现代城市是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中心,技术创新研发出渗透性高、关联性强的通用性技术,将新的硬软件技术手段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纳入文化生产过程,改变文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建立文化产品供给的共性技术基础,使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进入技术共同成长过程,扩大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构建新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这一过程影响经济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导向,促进城市创意阶层的集聚,加速知识的分享扩散和创新网络的完善,建立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不可替代、不可模仿、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二、成都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

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近年来整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在副省级城市中保持领先发展的态势。成都市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创新发展观念和核心动力,寻求新的驱动力和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转变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探索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成为国家首批文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点城市,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具体实践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创新观念,引导文化科技在战略层面融合

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城市选择性,需要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完成从资源要素到文化产品到文化业态的基本单元转换。成都建城数千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人文环境得天独厚,三国文化、金沙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大熊猫生态文化在国内外独具影响力。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文化地位不相对称,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成都市是国内重要的数字娱乐消费中心,带动了网络游戏、教育娱乐、数码视觉效果等科技型文化业态的萌芽和发展。成都顺应这一市场趋势,创新发展观念,从战略层面引导文化科技业态优先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科技内涵。2003年,成立了“成都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发展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建设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及《关于鼓励成都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先后出台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4)》、《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明确重点培育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视频游戏和数字动漫,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的数字娱乐研发中心和数字体验第一城。从战略层面确定数字娱乐和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方向,迅速得到市场主体的关注和响应,在国内城市中形成先发优势,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11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整合资源,加快文化科技在业态层面融合

科技创新是影响文化业态变动的重要因素。成都市整合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重点培育四大文化科技业态。一是游戏动漫。成都市整合市场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持企业搭建了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营孵化平台和市场推广平台,包括INTEL-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网络游戏出口运营平台、成都游戏创新孵化器、成都市数字娱乐(试验)基地,创建了“成都国际数码娱乐周”节会平台,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品市场推广平台;二是数字传媒。整合成都传媒集团内容资源,加大传媒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应用投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和IPTV,以手机终端展现程序为突破口发展门户网站、手机报等移动媒体。面向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开发移动智能终端、网络流媒体检索平台、网络媒体内容分发平台,形成国内最大的正版专业视频内容存储、交易网络服务中心;三是创意设计。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开发利用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先进技术与蜀绣工艺的有机结合,建立传统工艺数据库,在传承蜀绣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升级,开发蜀绣新产品;四是数字出版。整合渠道资源和内容资源,依托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发展数字音乐,建设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中国数字音乐传播服务平台、正版音乐电视点播服务平台,建立全国性的“音乐云”平台。整合省市出版传媒企业总部发展数字出版。

(三)打造载体,促进文化科技在空间层面融合

文化科技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对发展要素和创新环境有着共同的需求,倾向于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一方面,依托高新区聚集数字娱乐企业。成都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是中国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全国首批版权示范园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打造了数字娱乐软件园,作为游戏动漫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载体。先后引进智乐软件(GAMELOFT)、法国育碧(UBI)、盛大、完美时空、腾讯、巨人等国内外领先的动漫游戏企业,培育了梦工厂、恒风动漫、锦天科技、九众互动、风之翼等一批本地骨干游戏动漫企业,涉及网络游戏、网页游戏、手机游戏、动画动漫、数媒客户服务等领域。截至2012年6月,高新区共聚集动漫游戏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11000余人,销售收入同比保持30%的增长率,被纳入国家游戏动漫产业、数字娱乐产业和数字新媒体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部署区。另一方面,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创意设计企业。创意设计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型业态,其核心是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展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形成整体技术集成解决方案,面向广告设计、工艺品设计等领域,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创意设计是成都市文化产业重点行业之一,规划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2008年,成都市依托中心城区闲置楼宇,改建打造了“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发展创意设计产业。通过引进北京洛可可设计、深圳嘉兰图设计、深圳浪尖设计等国内知名的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企业,搭建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快速设计验证实验室”,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园区已聚集70余家创意设计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2011年,园区产值达到5亿元。

(四)完善设施,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层面的融合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前提。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宽带网络是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都是西部通信枢纽,发展宽带网络抢占新时期经济、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成都通过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网络建设、应用普及、服务创新和产业支撑的协同,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光网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依托超高速光纤网络,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2012年,成都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光纤用户接入突破10万户的城市,家庭光纤用户带宽由4M提升至8M以上,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落户成都的“中国电信西部云计算基地”是西部最大的云计算中心。成都Wi-Fi热点总数已超过3.5万个,基本实现了机场、高校和政务中心的Wi-Fi热点覆盖。通过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的建设,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输和接入能力不断增强,宽带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城市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高效的文化信息产品创制、生产、传播、交易、消费的技术环境。

三、成都实践对现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启示

(一)加强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满足科技创新对内容资源的需求

技术进步并不能消除内容的稀缺性。网络传输能力的巨大增长、联系消费者的路径竞争的增强、数字压缩技术的改善,不一定伴随内容和服务的相应增加。内容的持续短缺将阻止市场进入、竞争和创新。优秀内容的供给仍然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应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资源的信息化是重要的前提。一是实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创制适应现代科技的文化内容。现代城市具有强大的文化创新力,应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优势,实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以数字化形式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打破文化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化内容的创意、制作、包装能力,建立高效便捷的内容集成分发平台,缩小科技进步与文化内容供给不足的落差。

(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科技要素的结构性融入

新型文化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文化艺术因子的产物。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促进科技要素的结构性融入,使文化产业整个技术体系得到优化。一是基础研究层面。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建立文化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开展自主核心技术、前沿引导技术、集成传播技术的研发,实现文化科技融合的技术前移;二是应用开发层面。以文化集团、科技企业为主体建立文化科技应用研发平台,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给率;三是中间平台层面。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为主体建立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权、投融资、文化科技人才等要素市场,提高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三)规划文化科技产业载体,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市场主体通常选址企业创新创意的共同区位(如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加速文化科技的渗透、交叉和重组。依托业已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空间,培育文化科技产业载体,是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的可行路径。可能的方式包括,一是依托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技术极,规划新型文化业态孵化器;二是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等创意极,规划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升级空间;三是依托大型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规划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利用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建立文化科技企业主体合作互动的共生单元,保障在动态的融合过程中加速技术扩散,从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培育文化科技企业主体,增强文化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环境中,几乎没有哪个市场主体能够拥有跨越文化产品整个价值链的技术和资源,受到融合影响的企业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依赖合作者,将经济活动扩散到资源不同的产业系统中,提升企业在价值链或产业链高端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结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增强国有文化集团的科技创新实力,明确国有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引领作用。整合国有文化集团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内部战略重组和业务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力量,打破科技融入的“路径锁定”,向具有更高价值的文化科技市场扩展,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加快中小文化科技企业的成长步伐,提高链接“新价值网络”的能力。引导在功能上具有互补关系的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或并购合作,以内容创意和传播渠道为核心,把产业链移动到较高的边沿活动,降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分散市场风险。

(五)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政策集成,优化文化产业环境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系统具有集成性。从政策的性质看,以激励性、扶持性政策为主,在内容管理、市场准入、行业标准等方面也需要相应的约束性规制。从政策的构成看,需要产业结构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人才政策、外贸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配合,形成组合的政策体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文化科技融合政策也是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长期性、系统性、广泛性的干预和规划,其制定和执行并不是孤立的,政策的指向和作用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会影响各级管理主体和市场参与主体的经济预期、参与的积极性和具体发展策略。因此,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央和地方配合、文化产业各相关部门的配合。我国已对文化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当务之急在于把国家战略贯彻到各个地区和城市,打破相对封闭的部门职能边界,建立开放性的政策中枢平台,对经济体系中有关文化科技融合的规则进行调整,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优化性和协调性。

(六)加强文化产权保护,提高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

文化产权是衡量文化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数字复制技术的进步,侵权盗版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对文字、图像、视频等文化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造成巨大冲击,版权所有者的利益缺乏保障,阻碍了文化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在数字化条件下,建立支撑文化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刻不容缓。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手段,重点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和防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5],加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构建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信息网络体系与监督体系,确保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积极性。

[1]吕乃基.文化对技术的选择作用[J].学海,1996(02).

[2]徐祥运.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1(02).

[3]曹京明、王国华.论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22).

[4]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为53.9%.中国新闻网[R].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9/3832813.shtml.

[5]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