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海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衢州 324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的急性炎症,通常为病毒感染,并有一定传染性,为急诊科常见疾病。临床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予抗生素治疗。病毒唑治疗[1-2]有一定效果,但该药有粒细胞减少、贫血、致畸等副作用。笔者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5 月—2012 年3 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0 例,男66 例,女34 例,年龄16~65 岁,平均(34±3.6)岁;病程6h~72h,平均(26±4.8)h。以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3]:①急性起病,病程≤3 天,体温≥38℃;②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伴全身酸痛乏力;③查体:咽充血,或伴扁桃体肿大;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或在参考范围内,中性粒细胞比例不升高。
对照组给予病毒唑针(批号101030190)0.5g 加入5%葡萄糖250mL 中静脉滴注。治疗组以喜炎平注射液20mL(批号20101205)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两组均加用维生素C 针静脉滴注(用生理盐水冲管,与喜炎平间隔使用),体温>39℃时,均加用扑热息痛片退热或物理降温。
统计学方法:采用Ridit 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4]治愈:3~5 天内热退,不反复;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消失。好转:用药3~5 天内体温下降或正常,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改善。无效:用药2~3 天内体温上升,上呼吸道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5~7 天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2.828,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呕吐2 例,轻度腹泻1例,停药后好转。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是由于感触风、寒、暑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分“风寒束表型”、“风热犯肺型”、“暑湿袭表”“卫气同病型”[5]等证型,临床以风热犯肺型为多见,以解表、宣肺、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
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从中药穿心莲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磺化物。药理研究表明,喜炎平有抑制病毒、细菌,阻断病毒、细菌DNA/RNA 复制;增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外源性致热源,抑制内生致热源,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强细胞免疫等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咳等作用[4]。该药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笔者将其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效果显著,观察发现,喜炎平退热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据报道,喜炎平注射液常见的较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常发生于有过敏体质者,与维生素C 合用时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后30min 内[5]。有研究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时,易致不溶性微粒增多有关,建议用量每次20mL 以内为宜[6]。本组资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使用时,喜炎平采用单独配伍为宜,与抗生素、维生素C 等间隔使用,并在输液的开始30min 内密切观察。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8.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中医诊疗方案——22 个专业95 个病种[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3.
[4]余洋,丛艳,权晓丹,等.注射用喜炎平药效学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98-200.
[5]王志飞,谢雁鸣.喜炎平注射液文献不良事件个案报道[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792-2795.
[6]杨小玲,程帆,李志勇,等.喜炎平注射液与溶媒配伍稳定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4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