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2013-11-15 18:09
图书与情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东巴沙巴经文

庄 虹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20)

1 藏彝走廊:概念,原住民族及原始信仰

“藏彝走廊”是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学术概念。大体包括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毗连区域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自北而南流过该区域,造就了若干天然河谷通道,是历史上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活动的场所和重要通道。

这条走廊处于彝藏之间,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也被称为“氐羌走廊”、“汉藏走廊”,现在主要是藏缅语族各语支和民族聚居活动区域。藏彝走廊主体原住民是以藏、彝、羌、纳西等主要民族为代表的藏缅语族11个民族和苗、傣等其它语族的民族。“藏彝”不是指藏民族和彝民族,而是指藏缅语系里面的“藏语支”和“彝语支”。

藏彝走廊呈“北藏”、“南彝”的基本格局,藏、彝是此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北藏”,包括保留自己支系语言的康巴藏族及康方言其他藏族,讲安多方言的草地藏族及其他藏支。“南彝”包括大小凉山的彝族及纳西、哈尼等其他彝语支文化区。按照藏学学者石硕的文化区分法,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羌(尔玛)、嘉绒、康巴、彝、纳西及支系、雅砻江流域及以东藏族支系和滇西怒、傈僳、独龙族等七个文化区。

藏彝走廊是处在“汉”“藏”两个文化板块之间的边缘文化地带。边缘地带往往保留和延续的是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成为文化与历史沉淀带。边缘也多文化交汇,对外来文化的接纳相对宽容与开放。藏彝走廊区域内不同族群及支系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交融及影响十分显著,宗教信仰与族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规律。

以信仰而论,北部藏族各支系分布区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同时在北藏地区和南彝地区都有根深蒂固的本教和其它地域性原始宗教的影响。如操康方言的康巴藏族地区基本上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体,但在至今保留“地脚话”的诸藏族支系如白马、耳苏、多须等族群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藏传佛教的信仰或影响,而在其日常生活层面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本教及当地的民间信仰体系。即便在嘉绒藏族和局部的康巴藏族地区,藏传佛教虽有一定影响,但民间却仍以本教信仰占主导。

2 藏彝走廊藏、羌、彝、纳西民族原始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2.1 白龙江流域藏族本教文献

白龙江流域藏族分布在甘南迭部、卓尼、舟曲县以及陇南宕昌县、文县等地。流域藏族聚落地处“藏彝走廊”的东北部,白龙江民间村寨日常生活流行本教信仰并且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特质。本教对藏族的民俗文化影响深入骨髓,与藏族的生老病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支配藏族民众的理想与生活的是本教,本教徒通过藏语和古藏文作为媒介将本教文化世代积累,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存传递和留存下来。被保留下来的本教文化,满足着藏族民众的心灵需要。

白龙江流域民间本教祭祀者被称为“莱坞”,是民间本教文化的传承者。其主要职能是上敬神灵,下伏鬼神。“莱坞”分为司巴“莱坞”(民间本教徒)和贡巴“莱坞”(民间咒师),陇南藏族则称“伯布”和“贡薄”。“莱坞”没有组织,散居在各个村落中。

司巴本教是本教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演变成一种民间宗教或民间信仰,“莱坞”、“伯布”的经书被当地人称之为“莱坞经”、“伯布经”、“山神祭祀经”、“章干经”等。根据本教文献记载,司巴本教经典的内容体系分为四大部分,也就是本教九乘中的前四乘,即夏辛乘、郎辛乘、楚辛乘、斯辛乘。白龙江流域民间本教经典基本就在这个框架内。这些逸散民间的本教经典,均为藏族传统的长条经样式,每部封面都有神灵仪轨图像。经文本身出现的年代不确定,迄今为止存藏大多为明清以来民间本教徒的手抄本,很多仪轨已经失传,解读经文和分类编目相当困难,借助本教巫师的民间解读可以部分厘清经文的相关内容。

“莱坞”经书祭祀战神和山神的内容居多。目前散落在白龙江流域的本教经典内容可以归纳为祭神类经文、招福类经文、科仪类经文、解秽类经文、招魂类经文、卦书历算类经文、雍仲本教类经文等。

本教经典逸散在民间,被民间本教祭祀者“莱坞”世代传承。这些经典数量多,内容五花八门,对其经典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从而认识藏族本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岷江上游羌人释比文书

岷江上游羌族分布在今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县南部及北川县,居处藏彝走廊东北部与成都平原相接的岷江上游地区及涪江上游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在东西方向上介于汉、藏之间,因而汉、藏两种文化在该区域的渗透和影响十分明显。区域内大部分聚落操羌语(尔玛语),自称“尔玛”,宗教信仰是以“释比(巫师)”为载体传承的民间信仰体系。

“释比”是羌人民间男性经师,他们既掌管着族群内民众所有的信仰祭祀活动,也主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典礼仪式。在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心理认同层面,释比担当着羌人精神生活导师。“释比”以羌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来规范族人的行为,使族群整体在强大的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夹缝中沿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蜿蜒前行。

羌族人以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贯穿于其宗教思想和信仰行为中,并且凝结为释比经典的重要内容世代传承。释比经典是羌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数量众多,绝大部分存藏于羌族民间释比经师手中。目前学术界分类主要按释比所做法事的性质,将其唱经分为上坛经、中坛经和下坛经。其中上坛经主神事;中坛经主人事;下坛经主鬼事。而真正民间释比都习惯以部(段)来称呼相应的经典,如尔一部、把一部、德为一部等,或直呼羌戈大战、赤基格布、取火种等。

已公布抢救和保护的释比经典500余部 (民间有些释比出于种种考虑尚保留了一些经典而未透露),一部经典由数段组成,短的有几十字(音节),如《家里镇灾符法》;而长的达到数万字(音节),如《羌戈大战》。羌族释比经典按内容可分为23类,创世纪、敬神、祭祀还愿、战争、法具、解秽、驱邪治病保太平、驱害、哲学伦理、天文历算、符咒、占卜、禁忌、法事咒语、丧葬、乡规民约、建筑、科技工艺、农牧、生态、婚俗、祝词、比萨(释比戏)。

羌族释比经典之所以能够绵延赓续,除具备重要的社会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释比的法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活动。释比在唱诵时,配以羊皮鼓等具有神秘意味的各种法器,在饱含宗教的虔诚与狂热中起舞,使人获得心灵震撼和审美愉悦。释比会充分利用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活动来感化聚落民众,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艺术的过程中,释比的唱经教化功能无疑发挥到极致。

释比经典和释比的日常法事活动相互配合,使羌文化得以以活态传承的形式沿袭至今,同时又将族群内的各种关系调整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彝族毕摩经典

彝族聚落主要分布在藏彝走廊的东南部云南楚雄、红河、四川大小凉山地区、贵州西部及广西西北,总体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彝族民间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崇奉多神,万物有灵的意识深入骨髓。毕摩是彝族社会中掌握文字、通晓历算、以鬼神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从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男性祭司,毕摩主要以经书和祭仪为载体,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毕摩经书是从毕摩产生后,由毕摩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彝人最古老的原生态诗辞歌赋、经文典籍。流传于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毕摩在各类大小不一的祭祀仪轨中吟唱和诵读经文,毕摩经文是彝族毕摩从事各种祭祀和文化活动的核心,是毕摩心目中是极其神秘和神圣的法物。

毕摩经书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竹经、骨经、皮经,此外还有抄写在帛绢、布料、绵纸和纸张上的经书。从书写材料上可以分为:血经,用人血、狐血、牛血等抄写成的经书;碳血经,即牲畜血或鸡血加上锅灰或木炭写成的经书。近代以来大多都用墨汁、墨水书写;此外还有写在木板上的经文和符号。毕摩经书按功能和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祭祀类、祈愿类、招引类、归魂类、送灵类、调和类、护卫类、占卜类、咒语类、禁锢类、驱遣类、蜕除类、祛污类、赔偿类、医术类、技法类、溯源类等。毕摩经书在民间存藏均为清一色的手抄本,通过老师傅转抄给弟子,或从别人手里转抄等途径进行传承。毕摩的经书一般都卷成筒状,用牛皮或布包裹好后捆扎,放入书箱和悬于房梁存藏。毕摩经书记载了彝族古代部落间的战争、迁徙等重要历史事件,是研究古代人类史、民族史、社会史最宝贵的史料和最珍贵的文献。毕摩经书在彝族民众中影响深远,成为彝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元素,彝族民间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毕摩和经书。

毕摩经书的传承也和古老的藏彝走廊其它民族民间文本一样濒临绝传的危境。如部分稀世毕摩经书典籍因其内容和传承过程中的种种神奇传说,被人为的加以诅咒,无人传承或无法传承,遭到人为的遗弃或毁损;还有部分毕摩经卷或无后嗣子孙传承,或无徒弟接受,也常被后人无意销毁或遗弃;一些经文典籍因保存不善被虫蛀、被雨水浸坏等现象也较为严重。诸多原因导致了毕摩经书的大量消亡和流失。

2.4 耳苏藏族图经及沙巴象形文经书

耳苏藏族属西番支系,藏缅语族,地处藏彝走廊东缘。主要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川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凉山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及甘孜九龙、雅安石棉、汉源均有尔苏藏族聚落世代居住。耳苏藏族是走廊内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代表,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遗留。

耳苏藏族信仰本教,“沙巴”是耳苏人的祭师,“沙巴”要阅历丰富并掌握本教(黑教)教派技艺。在民间社会日常的宗教生活中,他们的角色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摩梭人的“达巴”、彝族的“毕摩”,主持祭祀仪轨。耳苏“沙巴”世代相传,耳苏藏族称沙巴文为“扎拉玛”。 “沙巴文”的内容涉及历史、宗教、天象、历法、医药、语言等领域,为民族历史、语言、宗教、古文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研究耳苏藏族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 目前,除古文字学界而外,很少有人知道耳苏沙巴文的存在。耳苏沙巴文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木里县以及雅安市的石棉县。

沙巴经书基本有两类:“米朵曼”(耳苏语),用图画绘制,汉意为巫图,俗称图经。沙巴所用经书主要部分是图经,如开路图经、火葬经、医药经、占卜图、驱鬼经等,图经是耳苏人最原始的记事方式,沙巴通过图经向徒弟讲授沙巴信仰及记事方法;“搓夸拉摩”(耳苏语),用象形文字写成,汉意为沙巴文,是以竹笔或毛笔写在纸上,有红、黄、蓝、白、黑、绿诸色,它的颜色也具有文字符号的含义。

目前存藏于耳苏藏族民间的沙巴文本有4种形式,第一种是比扑克牌大的纸张,每一张上画有不同的符号,用来算命或占卜。第二种耳苏象形文字文本,其开本与东巴文献一样大小,纸质也类似“东巴纸”。与东巴文一样,图画上涂上了色彩。第三种是传统的藏文,其开本和纸质与东巴文献文本相似。第四种文字类型属于音节文字,但笔画没有彝、汉文复杂,有点像梵文,有专家认为是古藏文。后两种或属后期传入。

木里藏区使用沙巴文的现象比较普遍,耳苏沙巴文较之纳西东巴文更具图画性,其形态更古老,通过它,也许能够打开另一扇人类文字产生与发展之谜。

2.5 纳西东巴经书

纳西族聚落分布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滇、川、藏三省交汇之地,地处滇西北高原,位于藏彝走廊的中南部。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东巴教各种祭祀仪式繁多,产生的祭祀经书体量庞大。东巴经是由东巴(“东巴”纳西语意为“山乡诵经者”,即东巴教的“经师”,东巴生活和生产在民间,在受人约请时举行法事、念诵经咒。)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东巴经散落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保存完好的经书有两万余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计1000余万字。纳西族原有四种文字,即东巴文、哥巴文、阮可文和玛萨文。其中东巴文和哥巴文在保存民族历史文化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东巴文意为“木石上的痕迹”,是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这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具体无考证。它是采用图画的方法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字,约有1300多个字形,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经反映了纳西族先民信奉的东巴教完整的教义、教规、场所及执仪巫师(即东巴祭司)。东巴教的核心思想是“万物有灵”,东巴祭师也是东巴教的一种神灵,各种神灵神圣不可侵犯。

东巴经一般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书写订册而成。长约8-9寸,宽约2寸。经文从左至右横写,每页一般3行,每行约有两三个直线分段。用锅底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己削修的竹笔书写。

纳西东巴经书的种类很多,从内容和实际用途划分:①祭祀经书,东巴经书中的大类,是东巴在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时形成和使用的经卷,如祭风经、祭天经、祭祖经、祭神经。②丧葬经书(或叫超荐经书),这是纳西东巴为死者举办丧事、进行超度时所使用的一种经书。丧葬经书的使用,按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主要有开丧经(开路)、什罗超荐经(限于东巴死后用之)等。③禳解经书。纳西族常举行宗教仪式,抵御和禳解妨碍人畜生存和发展,影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和灾难。如除秽经、抵天灾经、退口舌是非经、祭瘟神经等。④占卜经书,主要有巴格卜课(用于推算阴阳五行、四方四隅、八卦、干支等)、算六十甲子书、看左拉卜书、占灸胛卜书、占贝卜书、占人卜书等几种类型。⑤舞蹈、画册及音乐类经书。东巴教的舞蹈是一种传统古典宗教舞蹈。在 《舞蹈教程》、《舞谱的来历》等经书中,用图、文兼有的东巴文记下了纳西古乐舞蹈的类别及跳法。

学术界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它对于研究文字和人类文化史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 结语

藏彝走廊经过民族识别的十多个民族,大多有自已的原始宗教信仰,经历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民族迁徙融合、宗教斗争等,仍然能够有数量众多的文本流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山大沟深、天然隔离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原始文化的保存,同时各民族民间宗教传承者(如白龙江流域藏族莱坞、羌族释比、彝族毕摩、耳苏藏族沙巴、纳西族东巴)功不可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原始宗教信仰教义及经文内容并非迷信糟粕,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稳定部落社会、引导本族群民众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灵鸡汤。对于散落民间的少数民族原始信仰典籍,作为重点收藏和保护历史文化典籍的图书馆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将其提高到重视和保护传承文化瑰宝的高度,看到它的不可再生性,关注它原本生存传承的土壤,与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在研究它的传承环境空间的保护及传承人保护前提下,对其文本保护性发掘整理收藏。

[1]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

[2]石硕.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3.

[3]石硕.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2):3-5.

[4]陈兴龙.羌族释比经典的性质和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42-45.

[5]卿玉弢.浅论彝族毕摩经书的保护与抢救[J].黑龙江史志,2009,(2):111.

[6]宋兆麟.耳苏人沙巴象形文和图经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6-145.

[7]孙伯君等.纳西东巴经书的整理与研究:东巴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程[J].学术动态,2008,(28):15-16.

猜你喜欢
东巴沙巴经文
山东临朐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考
佛、僧与三重门(组诗)
紧张的心,比鬼厉害!
日本大猩猩“沙巴尼”获得注册商标
纳西族东巴舞谱探究
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
纳西族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
沙巴:探索一切乐趣
呼吸
西游群仙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