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

2013-11-15 12:14··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武松打虎王婆金莲

··

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从《水浒传》生发出来的一部世情小说。武松与潘金莲、西门庆、王婆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这两部小说共同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武松的故事《金瓶梅》是抄袭了《水浒传》的相关章节;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即便在字句上,《金瓶梅》也几乎是完全沿袭了《水浒传》。当然,《金瓶梅》也稍微作了一些删削、添加和改动。这些加减和改动总体上看是有得有失,但失大于得。因此,就武松故事的叙述和武松形象的塑造而言,《金瓶梅》显然比《水浒传》要稍逊一筹。在这两部小说里,武松的形象大体上是一样的,但也稍有差别。

在《水浒传》里,武松的故事主要由如下几个故事情节组成:武松打虎、潘金莲勾引武松、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武大郎捉奸被害、武松替兄报仇、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武松打虎、潘金莲勾引武松、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武大郎捉奸被害、武松替兄报仇,这些故事情节是《水浒传》和《金瓶梅》共有的,武松替兄报仇以后的故事《金瓶梅》就不再叙述。因为武松在《金瓶梅》里并不是主要人物,这两部小说也不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它们叙述和表现的重点是不同的:《水浒传》是刻画英雄好汉,张扬侠义精神的作品。武松正是英雄好汉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所以在《水浒》里他是主角之一,他的故事更为完整,他的形象更为高大。而《金瓶梅》是一部重点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暴露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的世情小说,西门庆及其妻妾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角。

武松打虎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武松的神勇和豪气。面对美女的勾引,武松不为所动,严守礼法,乃至严词拒绝,大义凛然,充分展现了武松光明磊落的胸怀,高尚纯洁的情操。哥哥被潘金莲等人害死后,武松放声痛哭,不顾一切地为哥哥报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死也不怕,无论如何都要为哥哥讨回公道,报仇雪恨。这体现了武松朴素的手足之情,勇敢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以上这些内容《水浒》和《金瓶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金瓶梅》在沿袭了《水浒》的同时,也稍微作了一些加减和改动。

在《水浒传》描述武松打虎时,老虎先后三次攻击武松:一扑、一掀、一剪,却被武松一一躲过。至此《水浒》的作者这样写道:“原来虎伤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力已自没了一半。”在《水浒传》里,作者具体描写了老虎的三次攻击。但在《金瓶梅词话》里,作者只写了老虎前两次攻击,第三次攻击却没有写,接着作者同样写道:“原来虎伤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力已自没了一半。”这样前后文就连贯不起来了。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抄漏了,或者是出版商在刻书时不小心刻漏了,总之是个不大不小的漏洞。而这个漏洞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点削弱作用。

打虎之前,武松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好酒。按照《水浒传》里酒家的说法,这酒唤作“出门倒”、“透瓶香”,度数高,后劲大,一般客人喝了三碗必醉,所以号称“三碗不过冈”。意思是说,一般人喝三碗必然醉,醉则过不了景阳冈。江湖好汉往往是爱喝酒,酒量大。爱喝酒的人也大都喜欢喝浓酒、烈酒。因此,当武松第一次喝“透瓶香”这种酒时,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好酒!”三碗过后,武松很喜欢这种酒,虽然酒家多次拒绝卖给他三碗以上,但武松连哄带吓,前后喝了十五碗方才罢休。武松喝酒这个情节在《水浒传》里有精彩的描写,非常细腻,极有章法。贪酒好饮虽是武松的缺点,但喝酒也增加了武松的力气和胆量,不但有助于他在景阳冈上打虎,更体现了他的冲天豪气,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但在《金瓶梅》里,作者对武松喝酒的过程却只有寥寥几句,一笔带过。这对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武松喝完酒后,要翻过景阳冈。酒家好意劝阻他,说冈上有虎伤人。但武松一则不相信酒家的话,二则胆子大,所以不听酒家的劝阻。独自走了几里路后,武松先是看见一棵大树上被刮去了皮,上有文字,也说冈上有虎,但武松依然不信。再往前行,又在山神庙前看到官府的榜文,到这时武松才相信冈上真的有虎。此时武松的第一个念头是返回酒店,但又觉得那样做显得自己胆小如鼠,会被酒家讥笑,所以想了一下之后,就鼓足勇气继续前进。这段描写曲折细腻,真实可信。武松虽是好汉,但他毕竟是人,在深山老林里独自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也会感觉孤单、害怕。如果他不犹豫,不害怕,那他就成了天神,或者莽汉、醉汉,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好汉。这段描写在《金瓶梅》里却被作者大大简化了,酒家的劝阻、树上的文字信息都被省略了,武松曲折细腻的心理活动也没有了,只剩下武松看到官府的榜文时说的一句话:“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冈去,看有甚么大虫。”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松成了个愣头愣脑的莽汉、醉汉了。这样的形象比起《水浒》中武松形象就逊色了许多。

在《水浒传》里,武松是独自一人打死了猛虎,当时没有其他人在打虎现场,没有人知道是武松打死了猛虎。武松打死猛虎后,两个埋伏在山里的猎户才见到武松,知道了这个情况,并随后将这个喜讯告诉了大家,于是武松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金瓶梅》写到这个情节时却作了这样的改动:当老虎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两个埋伏在山里的猎户早已发现了武松,但他们并没有出来阻止武松独自过冈。当猛虎现身,武松与猛虎拼死搏斗时,这两个猎户也没有出来帮助武松打虎。只有当武松独自一人打死了猛虎之后,猎户方才现身。这样的改动对武松的形象虽然并无很大影响,但在客观上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水浒》里,武松打虎这个情节从叙事学的角度讲属于全知叙事。当武松打虎的时候,只有作者和读者目睹了打虎的全部过程,小说中的人物除了武松这个当事人以外谁都不晓得这个事件。而在《金瓶梅》里,武松打虎一方面属于全知叙事,另一方面也是限制叙事。武松打虎的时候,两个猎户就埋伏在现场附近,他们亲眼目睹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因此,在《金瓶梅》里,既有作者和读者见证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小说中的两个猎户也见证了这个事件,这样就使得武松打虎这个情节更加真实可信。由此而言,《金瓶梅》的这一改动是值得肯定的。

在《水浒传》里,武松打死景阳冈上的猛虎后,当地人对武松极为敬服、感激。本县知县也很赏识武松,不但赏给武松金钱,还提拔他作本县的都头。傍晚时分,深山老林里,武松独自一人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场面是惊心动魄的,令人紧张恐惧的。如果说这种紧张、刺激的场面从正面刻画了武松的英雄形象,那么,事后众人的赞美庆贺,知县的赏识提拔,这些笔墨则是从侧面继续烘衬、渲染了武松的英雄形象。面对荣誉和赏赐,武松并没有表现得趾高气扬,洋洋得意,反而表现得十分谦逊,并且把知县的赏赐分给了饱受虎害的猎户们。武松的谦让和知礼,说明他有相当的教养,不是举止粗野、滥用暴力的赳赳武夫。武松将赏钱分给猎户的行为则体现了他的善良、厚道的人格。可见,在《水浒》里,武松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但在《金瓶梅》里,作者省略了一些笔墨,篇幅也缩小了,这虽然对武松的形象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与《水浒》相比,《金瓶梅》里武松的形象就显得有点单薄了。

在《水浒传》和《金瓶梅》里,潘金莲的形象是一样的,都是个好色贪淫、寡廉鲜耻、不安本分的淫妇。在《水浒传》里,潘金莲一出场,作者就给她贴上淫妇标签:“这婆娘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然后作者在小说的多个地方对这一点加以重复和强调,让读者对她的印象早早地固定了下来。

《水浒传》对金莲的身世介绍得不多,只说她本是大户人家的使女,颇有姿色;男主人试图收用她,她却不肯。大户恼怒之下将她白白地送给武大为妻。《金瓶梅》对金莲的身世作了增添和加工:说她本是潘裁缝的女儿,生得有点姿色,脚缠得很小,故小名叫金莲。因为家里穷,她娘把她卖给了王招宣府,学习弹唱。王招宣死后,她又被娘卖给了张大户。金莲年小时就是个不安分的风骚女人。张大户趁老婆不在家,偷偷地将金莲收用了。这个细节《水浒传》与《金瓶梅》是不同的:在《水浒传》里,大户要收用潘金莲,金莲却不乐意。在《金瓶梅》里,大户要收用她,金莲则似乎是乐意的,至少没有反抗的表示。这一小小改动强化了她的形象。张大户老婆知道后大发雷霆,因此大户赌气将金莲白送给武大为妻。《金瓶梅》对金莲的身世来历介绍得更为详尽,增强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金瓶梅》比《水浒传》要略胜一筹。

潘金莲对武大的嫌憎,金莲的风骚淫荡的个性,这些情节在《水浒传》里没有过多的渲染,仅用一二首诗词作了提示。《金瓶梅》则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作了渲染:金莲常与武大吵闹,抱怨张大户将她嫁给武大这样不济的男子,又常自怨自艾,觉得自己红颜薄命。武大每天出门做生意,金莲则每天打扮得漂亮光鲜,站在门口招蜂惹蝶。《水浒传》只是一味地说金莲淫荡,除了后文勾引武松,与西门庆勾搭成奸之外,却没有多少具体的描写和刻画,因此显得有点苍白无力。《金瓶梅》则添加了不少细节描写,为后文作了铺垫,使得金莲淫荡的形象更加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潘金莲勾引武松的故事在《水浒》和《金瓶梅》里大致上是相同的,《金瓶梅》没有作任何改动。潘金莲勾引武松的过程小说描绘得非常细腻,既有外在的动作描写,也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显得生动逼真、真实可信。

潘金莲既然是个风骚妖娆的女人,把她嫁给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又懦弱无能的武大,自然让她大为不满。这就为她勾引武松的举动作了铺垫。武松生得高大威猛,是个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自然令金莲心生爱慕,所以一见武松,她就马上萌生了勾引武松的念头:

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这武松与他(指武大郎)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得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百回本《水浒》第24回)

于是她热情地款待武松,极力撺掇武松搬来家里住,心甘情愿地伺候武松,以博得武松的好感。但武松是个心地坦荡的正人君子,从来没有这种邪念,所以对金莲的眉目传情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那妇人常把些言语来撩拨他,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百回本《水浒传》第24回)武松的无动于衷反而更加刺激了她的情欲,使她欲火如焚,难以克制,决定更直接更露骨地勾引武松。她趁武大不在家,特地备下一桌酒菜陪武松吃。金莲频频劝武松喝酒吃菜,对武松极其热情,关心。几杯酒下肚之后,金莲淫心更盛,“只管把闲话来说”。此时,武松才有所察觉,“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家只把头来低了,却不来兜搭他”。武松只得装聋作哑,试图以此来阻止嫂子的邪行。但淫荡风骚、欲火中烧的潘金莲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继续纠缠武松,开始对武松动手动脚。此时武松“已自有五分不快意”。金莲不识相,进一步撩拨武松,武松更怒,强压怒火:“武松有八分焦躁,只不做声。”潘金莲“欲心似火”,按捺不住淫欲,将自己喝剩的半杯酒让武松喝下去,干脆把话挑明了:“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潘金莲的企图已经昭然若揭,而武松的忍耐也已经达到极限,“睁起眼来”,义正词严、不留情面地怒斥嫂子,还差点把嫂子推了一交。这时的潘金莲真是羞愤难当,“通红了脸”,强词辩解,极力遮掩。过后她还恶人先告状,反而对武大说是武松非礼她。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把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异常细腻、逼真。这种文字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难得一见的。潘金莲勾引武松的故事既表现了金莲的淫荡无耻、刁钻泼辣的形象,也显示出武松光明正大、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西门庆勾引潘金莲的故事同样表现了潘金莲的淫荡无耻。这个故事《金瓶梅》的作者增添了一些细节,从而使潘金莲的淫荡无耻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

一个不小心,潘金莲手里的叉竿碰巧打了西门庆一下。这时两个人必然要互相打量对方,一个要道歉,一个要发怒。在《金瓶梅》里,作者先是从潘金莲的视角具体描绘了西门庆的服饰和外貌,然后作者转换视角,从西门庆的视角描绘了金莲的服饰和外貌。这两段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西门庆好色风流的形象,以及潘金莲妖娆风骚的形象。这两段描写在《水浒传》里是没有的,是《金瓶梅》的作者增加的。通过外貌和服饰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

这两段外貌描写显示出西门庆和潘金莲是一路货色。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二人一见之下就惺惺相惜,一个一再道歉,另一个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连连作揖,显得甚是怜香惜玉。这段描写是《水浒传》和《金瓶梅》共有的,两书没有明显差别。西门庆离开后,潘金莲恋恋不舍,眼巴巴地看着西门庆走远了,看不见了,方才回到屋里。这个细节是《水浒传》所没有的,表现了潘金莲的风骚多情,为后文她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埋下了伏笔。而好色成性的西门庆对潘金莲更是念念不忘,神魂颠倒,三番五次地在武大家门口转悠,一心想要勾搭潘金莲。

西门庆勾引潘金莲的过程比起潘金莲勾引武松的过程更加细腻,更加精彩。

《金瓶梅》对西门庆的家庭背景介绍得更加详细。《水浒传》只说他是个暴发户、土财主、地痞流氓。在《金瓶梅》里,西门庆有妻有妾,还有个女儿,而且他风流好色,“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人妇女,娶到家中,稍不中意,就令媒人卖了。一个月倒在媒人家去二十余遍,人多不敢惹他”(《金瓶梅词话》第2回)。这样一个人撞上一个像潘金莲那样妖娆淫荡的女人,他们二人自然会互相留意,眉目传情。潘金莲无意中打了西门庆一下,西门庆本来要发怒的,回头一看是个妖娆迷人的佳丽,其态度马上来个180度的大转弯,眨眼之间怒容变作笑脸:“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钻入爪哇国去了,变颜笑吟吟脸儿。”西门庆不但回嗔作喜,还接连向金莲作揖,安慰她,极尽怜香惜玉之能事;同时,西门庆那双色迷迷的眼睛一直盯着潘金莲看;临走之前,西门庆一步一回头,回头看了七八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些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得刻画出一个风流好色的浪子的形象来。

老谋深算的王婆定下十件挨光计,帮助西门庆与潘金莲勾搭成奸。这十件挨光计极其巧妙,其实施的过程也非常细腻、逼真。这十计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否则就前功尽弃。这十计的每一步骤都是在暗示和引诱潘金莲,其真实意图在逐步明朗化,最后一步:西门庆捏金莲的脚。这时西门庆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同时潘金莲也完全心领神会。此时的潘金莲反而更加主动。西门庆一直是在暗示,而潘金莲则直接把窗户纸捅破了,问西门庆是否真的要勾引她?西门庆一点头,反而是潘金莲先把西门庆搂了起来。这两个细节充分展示了潘金莲的淫荡无耻的形象,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西门庆与潘金莲是同一类人,都是好色淫荡的人;第一次见面后,他们就已经互相有意了,所以他们能够勾搭成奸是很自然的,西门庆本来并不需要那样大费周章地勾引她。

在西门庆勾引潘金莲、武大捉奸被害这两个事件中,武松没有出场,这两个事件似乎与武松没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两个事件与武松是有关系的。如果没有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这个情节,武大捉奸被害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没有武大捉奸被害的事情,那么也就没有武松替兄报仇的故事。可见这些事件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与武松有着间接的关系,是武松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塑造武松形象服务的。再者,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这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好色贪淫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武松坦荡无私的胸怀和坐怀不乱的高尚品格。

武松替兄报仇的故事在《水浒传》和《金瓶梅》里是有出入的,《金瓶梅》对这个故事有所改动,而这种改动对武松形象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水浒传》里的武松与《金瓶梅》里的武松有点差异。

在《水浒传》里,武松在替兄报仇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冷静、精细,做事情有主见,有章法,有条不紊。他从外地回到家后,突然发现哥哥死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楞住了,“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是自己眼花了。接着盘问嫂子潘金莲:哥哥是怎么死的?吃了谁的药?潘金莲说武大是害急心疼死的,但武松仍然不相信,说哥哥从来没有生过这种病,怎么会得此病?又问埋在哪里?这一系列反应显示出武松的精细、审慎的态度,说明他对哥哥的死因有怀疑,怀疑哥哥是被别人害死的。潘金莲和王婆在武松面前极力辩解和遮掩,武松听了“沉吟了半晌”,这表明他还是不相信。第二天,武松又盘问潘金莲:哥哥吃谁开的药?谁去买的棺材?谁负责将尸体烧化?这些问话表明武松对哥哥的死因和潘金莲、王婆的话仍然是有怀疑的。潘金莲告诉他,是本处团头何九叔负责烧化武大尸体。于是武松就去找何九叔调查情况。

在《水浒传》里,何九叔是个精明、老练、圆滑的老江湖。当初他检查武大尸体的时候,就发现武大不是病死的,而是中毒死的。但西门庆预先买通了他,请他掩盖事实真相。何九叔既惧怕西门庆的势力,又担心武松来找自己的麻烦,大家都知道武松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打虎英雄,所以他既未当场揭露武大的死因,同时又将西门庆贿赂他的银两和武大的两块骨头收藏起来,以应付武松。

武松见到何九叔后,拔出锋利的尖刀,杀气腾腾地威逼何九叔说出哥哥的真正死因。早有准备的何九叔不得不说出了武大的真正死因,并告诉武松:郓哥与此事有关。于是武松就去找郓哥。郓哥对武松说,王婆帮助西门庆勾引潘金莲,郓哥帮助武大捉奸,西门庆打伤了武大,至于武大是怎么死的,他就不得而知了。然而,这些信息已经足以让武松得出如下结论:哥哥是被西门庆、潘金莲等人害死的。因此他带着何九叔、郓哥以及哥哥的骨头等证人、证物向知县状告西门庆等人。但知县被西门庆买通了,借口证据不足,拒绝审理此案。

既然官府不受理此案,武松并没有慌乱无主、气急败坏,而是决定亲自审理案情,为兄报仇。他假意请邻居来家吃酒,其实是要他们作现场证人。等众人都聚齐了,武松命令手下的土兵守住前后门,然后翻转面皮,掏出尖刀,把潘金莲按倒在地,逼她说出实情,否则立马杀了她。潘金莲怕死,情急之下供出实情。在这种情况下,王婆无法抵赖,只好也招了。武松请邻居把她们的供词记录了下来。此时武松已知实情,怒火中烧,挥刀杀了潘金莲。接着他又找到西门庆,把他也杀了。武松拿着奸夫淫妇的头颅祭奠了哥哥,为哥哥报了仇。然后他押着王婆,带着潘金莲和王婆的供词主动向官府自首。

由此可见,武松在报仇过程中表现得有勇有谋,精细冷静,有条不紊,显然不是一个只知蛮干、滥用武力的粗人、莽汉。容与堂本《水浒传》第26回对此评论说:“武二郎杀此奸夫淫妇,妙在从容次第,有条有理。若是一竟杀了二人,有何难事?若武二郎者,正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也。圣人!圣人!”这种评论是有见地的。武松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主动向官府自首,这说明武松为了替亲人报仇,敢于牺牲自己,敢作敢为,不连累他人,真可谓手足情深,义气深重;胸怀坦荡,爱憎分明。用他自己的话说,“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武松虽是粗卤汉子,便死也不怕,还省得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容与堂本《水浒传》第26回);“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容与堂本《水浒传》第27回)。

在《金瓶梅》里,王婆、西门庆、潘金莲合谋害死武大后,西门庆把潘金莲娶到家里为妾。武松从外地回来发现哥哥死了,王婆骗他说武大是害急心疼死的,嫂子潘金莲嫁到外地去了。武松不大相信,于是亲自去作调查。郓哥告诉他:王婆帮助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武大捉奸时被西门庆踢伤。潘金莲嫁给西门庆为妾。负责烧化武大尸首的何九叔早已跑得不知去向。

在《水浒传》里,何九叔更加精明、圆滑,他处在武松和西门庆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以免惹火烧身。但在《金瓶梅》里,他却完全被西门庆收买了,替西门庆掩盖武大的死因;武松回来之前,何九叔又预先躲了起来,这说明他完全成了西门庆的帮凶。何九叔这个重要证人虽然找不到了,但郓哥提供的信息已很充分,足以使武松确定是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合伙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因此他到官府告状。知县受贿,拒绝审理此案。此时武松无计可施,只剩下一腔怒火。于是他去找西门庆,要和他拼命。当时西门庆正和县里的皂隶李外传在一起喝酒,碰巧先看见了武松,赶紧溜了。武松没有找到西门庆,因此迁怒于李外传,失手把他打死了。武松被抓获,并被远远地发配到孟州。这个情节与《水浒》里的故事情节有所不同。《金瓶梅》之所以这样改动,是因为在《金瓶梅》里西门庆是主人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西门庆的日常生活及其命运,所以西门庆不能很快就死掉,潘金莲也不能那么快就死了。但这一改动却使得武松的形象变得莽撞、粗鲁,与《水浒传》里的武松形象判若两人。

武松的仇没有报成,西门庆、潘金莲和王婆等人安然无恙,逍遥自在。几年之后,西门庆纵欲亡身,潘金莲因为与女婿陈经济通奸,被月娘扫地出门。这时武松也返回了。他将王婆和潘金莲哄骗至家,逼她们供出谋害武大的实情,然后将她们杀死,自己则连夜逃走,上了梁山作了强盗。

这个情节与《水浒传》也有所不同。首先,武松的仇人西门庆是自己死的,而不是被武松杀死的。其次,武松审问王婆和潘金莲的时候,除了武松的侄女(这个人物在《水浒传》里是没有的)以外,没有其他人在现场作证人,事后武松也没有向官府告状,那么王婆和金莲的供词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再者,武松虽然杀了王婆和潘金莲,替哥哥报了仇,但他事后连夜逃跑了,既不考虑邻居是否会受到牵累,连自己的亲侄女也不管不顾了,这样就显得他既粗鲁莽撞,又自私自利,薄情寡义,没有担当。

总之,在《水浒传》里,武松的形象是高大的,他有勇有谋,敢作敢为,正大光明,坦荡无私。在《金瓶梅》里,武松却有点粗鲁莽撞,自私自利,薄情寡义,与《水浒》中武松形象有所不同。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王婆金莲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春日垂钓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
王婆酿酒
王婆 :一个坏人的基本素质
浅谈戏曲动画短片《武松打虎》的创作思路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