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明
[摘要]让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结伴同行,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思维空间 数学原型
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对数学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割裂有着直接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融入这个生活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知识亲切自然。
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课堂气氛,提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如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我今天在学校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85元钱,我想请一个同学帮我写一个招领启事”。这时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学生说,今天拾到钱包一个,里面有85元钱,请丢失者到我处认领,也有同学说,不行,这样会有人来冒领。应该说钱包里面有X元。于是很轻松地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重组教材,挖掘生活化的素材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直观形象地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在知识的应用中回归生活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数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易学,乐做,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引起关注。
例如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有意识的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我取来了一根二米长的竹竿立在了旗杆旁,在阳光的照耀下,旗杆和竹竿的影子并列排在一起,又量了量竹竿的影子长度,同学们恍然大悟,在同一时间下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影长是成正比的。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实践操作,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四、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进而得出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总之,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给学生探索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活教材”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内容时刻“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把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取代。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结伴同行,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乡县板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