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分析

2013-11-11 03:55陈贺明范志奎
河北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丘脑小脑字形

陈贺明 范志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底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PCA)“干”字形血管结构闭塞,导致脑干(中脑)、小脑、丘脑、大脑(枕、颞叶)梗死的一组综合征。其影像表现已有报道[1],但应用64层螺旋CT(MS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对本病研究笔者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TOBS的MRI及64层螺旋CT的SSCTA的影像特征,探讨MRI及64层螺旋CT的SSCTA技术在TOBS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TOBS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7±8)岁;患者均行MRI及64层螺旋CT SSCTA检查,其中2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病例纳入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基础疾病:高血压25例,冠心病22例,糖尿病11例,房颤9例,脑梗死14例;临床症状:眩晕16例、意识障碍1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瞳孔异常9例,感觉障碍4例,中枢性面瘫3例;安静时发病20例,活动时发病11例。

1.2 检查设备 MRI采用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扫描方法为常规MR技术:使用头颅正交线圈,横断面、矢状面 T1WI、T2WI扫描。扫描参数:SE序列 T1WI(TR 2 000 ms,TE 10 ms,TI 800 ms)、T2WI(TR 3 000 ms,TE 80 ms)、T2WI FLAIR(TR 11 000 ms,TE 120 ms,TI 2 800 ms),层厚6 mm,层间距10 mm,矩阵256×256,视野(FOV)24 cm×24 cm。CTA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优维显(370 mg/ml)65 ml,注射速率为4~5 ml/s。患者仰卧位,头部固定、闭目,避免做吞咽动作,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中部至颅顶,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二者在球管曝光起始角度、螺距、旋转方向均完全一致,增强扫描前使用峰值跟踪法(Test-bolus),测得患者血管的最佳显示时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230 mA,层厚0.625 mm,间距 0.625 mm,螺距 1.375∶1。

1.3 图像后处理 将CT扫描数据按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重组后传入AW4.4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首先,利用add/sub软件对增强、平扫2组数据相减,然后,将得到的减影数据结合增强原始图像进行各种CTA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ner reformation,CPR)及容积再现(three 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3D VR),采用多种方式(整体、半切、局部放大特写)、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图像并存储。

1.4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的放射科医生对MRI、CTA及DSA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如观察者意见有分歧,通过协商达成一致。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为:颅内动脉局限性扩张,呈囊状、梭状或任一形状,边缘可光整[2]。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率<30%)、中度狭窄(狭窄率30%~69%)、重度狭窄(狭窄率 70% ~99%)、闭塞(狭窄率100%)。“干”字形血管结构CTA血管分段原则:基底动脉(BA)、双侧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PCA),左右共5段血管。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评价CTA与DSA对“干”字形血管结构狭窄病变诊断差异性,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评价CTA与DSA诊断“干”字形血管结构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表现 32例患者共出现76个梗死灶,病灶位于双侧22例,单侧10例;其中梗死灶位于丘脑26例,中脑24例,小脑21例,枕叶19例,桥脑5例,颞叶3例。梗死灶中12个为新病灶,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余64个病灶为亚急性或陈旧性病灶,DWI呈低信号,T1低、T2高信号。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3例,T2WI血管流空信号减弱或消失,呈环形、层状高、低混杂信号。

2.2 CTA表现 本组32例患者中,8例(25.0%)CTA检查未见明确异常,24例(75.0%)“干”字形血管结构存在异常,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22例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基底动脉尖狭窄10例,小脑上动脉狭窄8例,闭塞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闭塞3例;其中19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CTA与DSA对19例患者共95段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见表1。CTA对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94.3%、准确性为95.8%;2种检查方法对动脉血管狭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分级诊断结果,见表2。一致性检验Kapp值为0.771,说明2种检查方法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

表1 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的诊断结果 段

表2 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结果 段

3 讨论

TOBS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性疾病,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命名[3],主要由于基底动脉末端“干”字形血管结构发生闭塞等病变,引起供血区域多发性脑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TOBS发病率为5% ~7.6%,病死率可高达25%,预后极差[3],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因此对TOBS及时、准确诊断尤显重要,对减少患者病死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对TOBS影像报道[4],多局限于MRI、DSA表现上,而64层CT同步减影技术在TOBS应用笔者尚未见报道。

MRI检查可获得脑形态、功能和代谢信息,是迄今为止脑部疾病最佳的研究和诊断方法,对TO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Yamaoto等[5]研究发现双侧丘脑中心部位对称性蝶形梗死灶是TOBS特征性表现,由于丘脑供血主要来源于细小的深穿动脉,侧枝循环建立困难,是最常见的梗死发生部位,其次为中脑、桥脑、小脑、枕叶及颞叶,梗死部位差异与患者脑血管解剖及变异、侧枝循环建立、梗死的原因有关;另外,TOBS往往双侧血管同时受累、出现2个以上梗死灶。本组32例患者,10例出现两侧丘脑对称梗死灶,常见梗死部位依次为丘脑(26例)、中脑(24例)、小脑(21例)、枕叶(19例)、桥脑(5例)、颞叶(3例),每例患者平均出现2.375个梗死灶,22例患者双侧均见梗死灶,结果与文献报道[6,7]相符。

血管性病变诊断中DSA至今仍然无可替代,作为金标准,DSA属有创检查,同时检查费用高、可重复性差、需住院检查,限制了其应用;随着多层螺旋技术飞速发展,CTA凭借其无创、检查快速、方便、经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但常规CTA在显示颅底和邻近骨结构血管时易受骨的干扰,近年来64层螺旋CT的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克服此不足,应用SSCTA技术可获得形象直观的脑动脉图像[8]。SSCTA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立体观察血管,能够准确发现“干”字形血管结构病变,对血管瘤、血管狭窄、闭塞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同时能发现血管壁软、硬斑块,对TOBS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本组32例患者,其中24例“干”字形血管结构存在异常,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22例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果与张永刚等[1]报道一致。笔者对19例同时进行了SSCTA及DSA检查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探讨SSCTA检查的价值。结果显示SSCTA对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3.2%、98.0%、97.6%、94.3%及 95.8%;SSCTA 及 DSA 对动脉血管狭窄检出无差异(P>0.05);CTA与DSA检查一致性检验Kapp值为0.771。本组研究结果SSCTA对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A有很好一致性,提示在TOBS诊断中SSCTA基本可以替代DSA,明确和评价血管瘤、血管狭窄及闭塞等血管病变,为临床提供极具价值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综上所述,MRI联合SSCTA诊断TOBS,充分发挥了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点,MRI可以及早发现脑内梗死灶部位、范围,初步了解血管情况;SSCTA可以简单、安全、无创、快捷评价“干”字形血管结构病变,能更精确描述动脉瘤、血管狭窄、闭塞及血管壁的病理状态;同时,二者结合有利于TOBS病因的明确,这对临床治疗方法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MRI联合SSCTA可以及早明确诊断,从而为治疗赢得时间,对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1 张永刚,苗重昌,徐春玲,等.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26-1228.

2 欧阳墉主编.数字减形血管造影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57.

3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Neurology,1980,30:72-79.

4 周勇,徐树军,朱淼,等.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34-35,37.

5 Yamaoto A,Harada-Shiba M,Kawaguchi A,et al.Aphersis technology for prewention and regression of athercsclerosis.Ther Apher,2001,5:221-225.

6 韩雄,刘炯,张健,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MRI病灶分布特征.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3.

7 薛茜,邹玉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21例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397-399.

8 张丽娟,吕发金.减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36-138.

猜你喜欢
丘脑小脑字形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动动小手和小脑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1 例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