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虹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癌症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患者的心理负担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正因为如此,癌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1]。同时作为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手段的化疗是一种应激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化疗前的过度担心与焦虑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可干扰化疗的效果及预后。从心理和生理上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本研究究旨在通过观察对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早期姑息治疗和心理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肿瘤内科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90例,入组条件为:(1)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患者;(2)患者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3)ECOG评分为0~2分;(4)患者全部知晓自己所患疾病,并对其有一定的认知。男49例,女41例;年龄36~82岁,平均61.5岁;结肠癌48例,直肠癌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肿瘤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心理、社会干预为主的积极姑息治疗方式:(1)对患者对于自身疾病认识程度及承受能力作出正确的心理评估,并对该疾病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和鼓励,使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认识到癌症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增多巡视病房次数,每日不少于5次,每次巡视多与患者沟通和交谈,不少于10 min,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基本性格等,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别辅导,如劝导、同情、启发、激励、支持、消除顾虑等支持和放松疗法,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3)医生护士经常与家属沟通,把患者的一些病情及情绪变化及时告知家属。鼓励患者家属和亲戚朋友多探视、关心患者,并给予积极的情感交流,允许留1名家属作陪护,消除患者孤独感,使患者感到受到重视。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如身体状况好的患者可以回复简单的工作,鼓励患者参加癌症俱乐部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形成医院、患者、家庭和社会的信息互动。(4)保护患者的隐私和自尊心,教育患者正视手术及化疗引起的某些身体缺陷,如培训患者术后肠道造瘘口的日常处理和便袋的使用技巧,使其能自行处理,增强其自我照顾能力,也是心理上自强的表现。(5)对于首次作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应作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化疗对其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化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可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以免产生恐慌。对于多次化疗的患者,要有保护静脉措施,以免引起静脉炎或药物外渗,如有发生要作及时正确的处理。对于可能产生胃肠道反应的化疗药物,在用药前或用药中可根据医嘱使用止吐剂。(6)加强其他姑息治疗手段,如指导患者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饮食,增进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护士要运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减轻其恐慌心理,配合治疗和护理。
1.3 评价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用两组量表进行评价[2],包括:(1)由Zung编制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重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2)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总分≥20分为阳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总分≥14分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SAS评分及 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AS评分及 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 HAMA评分及 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及 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2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
研究认为,癌症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密切的联系[3]。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影响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降低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4]。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增强体内抗癌和抗癌药物的疗效。另外还有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慢性心理应激能够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并促进肿瘤生长[5]。总之,恶性肿瘤患者的精神因素在肿瘤的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有效防止肿瘤发展。通过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认为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化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化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促进了患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康复,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2组心理评估量表均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评分均较治疗前及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治疗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P>0.05)。提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研究发现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接受姑息性治疗特别是心理辅导的患者,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心境,同时,该研究“意外”发现早期接受姑息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期更长(11.2 个月 Vs 8.9 个月,P <0.05)[7]。本研究也将继续随访这些患者,观察是否早期姑息治疗和心理辅导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否能获得生存获益。
1 杨巧菊,王祥麒.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医学报,2012,27:396-397.
2 邬小荣,董景文.恶性肿瘤伴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11,25:54-55.
3 赖丽芳,孙美花.癌症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7,13:1376.
4 姜玉芳.肿瘤病人化疗期间的心理不适反应及护理对策.海峡药学,2005,17:131-132.
5 骆益宙,王杰军,郭子姮,等.慢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观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4-6.
6 朱静,马明丽,夏天.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吉林中医药,2010,30:33-34.
7 Temel JS,Greer JA,Muzikansky A,et al.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 Engl J Med,2010,19:73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