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形态与新文学历史建构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文学史观

2013-11-09 01:09胡希东
新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新民主主义新文学

◆ 胡希东

政治意识形态与新文学历史建构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文学史观

◆ 胡希东

王瑶先生曾说:“中国现代文学本身与现实政治及当代文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现实政治斗争及对现实文学工作的要求,都会影响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新文学历史建构亦复如此,毛泽东特定历史时期对新文学的历史认识所形成的文学史观就渗透到新文学历史建构中,其具体实施与运作经历了较复杂的历史过程。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文学历史建构的尝试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它也对新文学历史建构产生了深重影响,而《新民主主义论》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其中最突出的两篇文献。前篇是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后篇是1942年5月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两次重要发言。它们都诞生于特殊战争年代,凝聚着一个政治家对当时中国革命,以及当时新文艺的具体认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主要探讨了中国向何处去,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新中国,中国的历史特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些重要观点对当时革命曾产生重要影响,而有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对新文学历史建构影响深远。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作为理论支撑点来论述新文化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他指出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分界点,这带来了新、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差异:“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这也带来了新、旧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差异,“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而“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这种历史差异势必决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

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无疑影响到新文学历史建构中无产阶级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资产阶级文学等在新文学历史中的地位。

此外,该文还强调鲁迅的独特历史地位: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对鲁迅的历史评价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历史地位。在有关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论述中,他还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也成为1950年代初期新文学史建构中新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历史发展”的理论根源。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分期:第一个时期1919年到1921年两年,第二个时期1921年到1927年六年,第三个时期1927年到1937年十年,第四个时期1937年到该文写作的三年,这成为新文学历史建构的重要框架。

在该文中,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最有实绩的部门,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论述自然成为新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以及文学史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民主主义论》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对新文学历史建构影响深远,撰有《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并有新文学史叙述经验的黄修己感触颇深地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近、现代史,包括近、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即使半个多世纪后仍能感受到,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学历史框架、新文学性质等有重要规范作用,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体现的文艺思想则渗透于新文学历史具体建构中,它具体表现在新文学史对文学史事件、作家、作品的选择与评价上,且这一重要文学史事件更成为文学史分期的重要关节点。这是一篇意识形态非常强烈的重要文献。它首先即阐明文学服务对象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文学的服务对象是由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人民大众,这种“倾向性”使新文学大众化与工农兵方向的功利性非常明确。

该讲话还使文学从属于政治得到了强调,他说:

通过以上分析,毛泽东文学史观已清晰明朗:新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新文学历史分期,新文学无产阶级领导等,对新文学性质的规范与框架的确立有重要影响,而对鲁迅地位的确立、文学大众化与工农兵方向、文学从属于政治,等等,势必影响到具体的新文学史事件、作家、作品的选择与评价上。

(二)新文学历史建构的尝试

应该说,周扬“讲义”在新文学历史建构上有它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开创了新文学史建构的一种重要范式,因此,毛泽东文学史观在1950年代之后新文学史建构的风行并非偶然,它的胚胎已经孕育在1950年之前的十年之中了。实际上,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来解释新文学性质在周扬“讲义”之后已渐渐开始,1940年代末期,一些人就开始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来理解、阐释新文学历史:

从“五四”到现在,中国的新文学乃是以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亦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它不是帝国主义文学和封建文学,这是很显然的,因为这二者恰是新文学的敌人。它也决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文学;只是当作它的构成部分,它包含着一部分具有民族独立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学(如五四时代胡适的作品等),而这个中国的资产阶级文学(不是翻译),在文学阵地上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是每况愈下了。它也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因为它并不一般地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生活(当然,苏联作品介绍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和继续前进,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我们的新文学就其内容和作者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来说,那是一个统一战线的(即包含有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及其作家)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主义的文学。这就是我们的新文学的基本性质。

以上钱君瑞信中的观点,是用毛泽东文学史观来理解、阐释新文学的典型范例。因此,他们认为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史论》对新文学的叙述存在很多缺陷。

二、毛泽东文学史观的实施与运作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史建构

毛泽东文学史观参与新文学历史建构经由了第一次文代会的实施过程。第一次文代会不仅仅是共和国成立前夕对解放区、国统区文艺力量的重新整合,它更是对文学家、艺术家在新的语境里怎样创作出适宜新的政治制度、新的国家体制,并服务于现实政策的文学作品提出了要求。在这特定的历史语境里,新文学显然也应作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资源,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政治制度、新的国家体制的文化体系中。在这次文代会上,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分别做了对新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其主要精神就是怎样把毛泽东文艺思想贯彻于新中国文艺建设中,而新文学作为新中国文艺建设的重要资源,必然对其历史进行重新认识与阐释,以应证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新中国文艺建设纲领的正确性、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在这次文代会上,郭沫若主要讲了新文艺运动的性质、文艺界的统一战线、今后文艺工作的任务。他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他论述新文学运动性质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艺性质:

通过第一次文代会,中国新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新文学无产阶级领导,新文学统一战线,文学从属于政治,新文学的大众化与工农兵方向,等等,毛泽东文学史观得到进一步强调与巩固。第一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连同《〈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一起收录在《中国新文学史研究》中编辑出版,编者的主要意图就是强调毛泽东文学史观在新文学史建构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这就是新文学史建构者当时的心态,从这些资料可看出,当时毛泽东文艺思想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渗透于具体的文艺工作中,影响人们对新文学史的重新认识,并进而影响到新文学历史建构上。事实上,王瑶史稿上册因未能纯熟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而招致多方面的批评,而作为文学史建构者,王瑶接下来必须谨慎地写作他的史稿下册,并尽力修改自己的文学史著,以适应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

(二)教育体制与毛泽东文学史观的具体实施

1.《〈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与“中国新文学史”

如上所述,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讲话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文学史建构的重要指导文献,而新中国教育体制无疑又对此具有强化与推动作用,最明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并下发全国作为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建制的纲领性文献。就在王瑶等学者带着进入新中国的喜悦心情在各大学讲授新文学史并写作“个人化”的新文学史著时,1950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并制定《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规定《中国新文学史》是各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且教育部组织的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改革小组中的“中国语文系小组”决定在1951年6月以前,把中文系每一课程草拟一个教学大纲以便印发全国各高校中国语文系。

在《绪论》部分,第一章,学习新文学史的目的和方法,其目的是:了解新文学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接受新文学的优良遗产。其方法:第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由此看出“新文学史”课程教学目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史方法的意识形态性。第二章,新文学的特性,第一,新文学不是“白话文学”“国语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显然是对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学观念的解构;第二,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确定了新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第三章,新文学发展的特点: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新文学运动的统一战线;大众化(为工农兵)方向;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发展。这些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文学历史建构中的具体表现。第四章,新文学发展历史的划分上:第一个时期,“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倡导时期(1917—1921);第二个时期,新文学的扩展时期(1921—1927);第三个时期:“左联”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第四个时期,由“七七”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1937—1942);第五个时期,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到“全国文代大会”(1942—1949)。以上新文学历史分期注重了新文学真实发展历史,比如将1917年定为新文学的开始,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也明显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分期的影响痕迹,并渗透了延安“讲话”精神,且每个时期的临界点都打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烈烙印。该大纲主要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贯彻,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还融合在新文学历史发展各章节中。

之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一是刊登在《新建设》杂志上,再则是收录在《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红皮本”书中,该书由新建设杂志社1951年出版。如果说在《新建设》杂志上刊登还主要是向全国征求意见稿,而出现在《中国新文学史研究》这一印数一万五千册的“红皮本”书中下发全国则带有政策、方针的纲领性质。在这个“红皮本”小书中,除了《〈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外,还有李何林的《五四时代新文学所受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左联成立前后十年的新文学》、《由“七七”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新文学》,张毕来的《一九二三年〈中国青年〉几个作者的文学主张》,丁易的《中国文艺第一次和兵农的结合》;这些文章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阐释,其重要精神都写进了《〈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中。再则是郭沫若、茅盾、周扬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第一次文代会上的讲话文章。以上文献,连同《〈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成为1950年代初期新文学史教学与新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结构框架。

2.《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确立

以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文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它的阶级性和社会教育意义”,毛泽东的“文学批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指示等,这些都贯注在中国文学史的建构中。

有关“新文学”部分,大纲把“五四”以来到1949年之间的这段文学史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主要由王瑶、刘绶松执笔。他们在1950年代初期都曾写过自己的新文学史著,并都有在大学执教“新文学”的实际经验。相对于他们的“新文学史著”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得更加纯粹而集中,其具体框架更体现了文学史建构的政治模式,毛泽东文艺思想渗透于文学史的具体建构中。在《绪论》中,该大纲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从五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的一翼;现代文学主流是革命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文学;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一贯是新文学的领导思想;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因而走向社会主义也是现代文学前进的方向;党对文学战线领导作用的逐步加强与巩固等。以上内容,体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的精神实质。就现代文学所受外来影响看,该大纲强调“俄罗斯及苏联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显著,由此可见当时“向苏联学习”这些现实影子怎样渗透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中;该大纲还强调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中,现实主义起了积极作用,并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方向:

以上《绪论》的具体内容,明显体现了当时“以论带史”这一流行的文学史观念。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念还具体体现在各个章节的论述中,如强调各个时期文学“思想斗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以一章的篇幅)等。而就作家、作品的叙述已不同于1950年代初期的“文体型”文学史建构模式,而是在照顾各种文体的同时,主要采用“作家型”的文学史模式。这种“作家型”文学史建构模式所表现的主与次,肯定与否定,主流与逆流,文学史建构中的破与立,这种对立的二元文学史结构已经与“文体型”模式表现出本质的差异。

从大纲中新文学部分可看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具体建构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烈表现,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文学史的具体建构中得到了强调与巩固,文学史建构中“文体型”模式如何向“作家型”模式转变,以及现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方向的明确等,这些都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本质上已经不同于“中国新文学史”,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最终形成。可大纲确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精神却被后来“反右”运动,以及在“大跃进”中学生“插红旗,拔白旗”的文学史叙述所打破。该大纲所确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精神只能在1960年代初期全国文科教材学者集体编著中才陆续得以实现。

可这一精神也并没如期在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完成,它很快被“文化大革命”所打破,因此,它真正被实现是在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的出版,但它又打上了1979年所处的历史转折的痕迹。

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文学历史建构的具体实施过程。它经过第一次文代会、整风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教学大纲的颁布等的实施、运作,而具体落实到新文学史教材编写和教学中;新文学历史建构最终成为新中国文艺建设的重要资源,它被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之中。

(该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书写模式的变迁研究》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王瑶:《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现状》,《王瑶全集》(第五卷),《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5页。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8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7~658页。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9页。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8页。

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65页。

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9页。

⑨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12页。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成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新民主主义新文学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