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生态系统下缝隙型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3-11-08 03:28王国顺
财务与金融 2013年4期
关键词:缝隙商业指标体系

王国顺 杨 晨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断改变,形成了以竞合关系为特征的生态格局,编织成富有生态特点的网络体系——商业生态系统。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以生物学中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伴随着商业生态系统的不断进化,逐步分化成三种类型的企业,即网络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和缝隙型。缝隙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以及种群的多样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处在夹缝中的缝隙型企业,其生长却受到了系统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应对成长环境的变化,如何抓住外部的机遇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取得更为有利的位置,是缝隙型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构建一套缝隙型企业成长指标体系将有助于该类企业的科学评价,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由于不同理论观点对企业成长的内涵认识不同,目前有关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呈现出“丛林现象”,企业成长理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关于企业成长,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成长周期、企业成长因素、企业成长机制与成长战略等内容展开。其中有关企业成长因素的理论对于建立企业成长指标体系有直接关系,并有众多学者从该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企业成长因素理论分为内生因素理论和外生因素理论,其中内生因素成长理论主要从企业内部分析其成长因素,认为企业的资源、内部能力和知识等因素决定企业的成长;外生因素成长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如政策、经济文化、产业变革等因素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例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学者的规模经济理论、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等。希尔等人提出了PEST分析模型,该模型为分析企业外部成长的宏观环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在国内,范明,汤学俊(2004)认为产业力纬度、技术力纬度、制度力纬度以及市场权力纬度构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个维度,之后郭蕊(2005)对此进行补充和改进,增加了财务和社会环境维度。杨增雄,张焕勇(2005)从企业家能力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模型,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关于产业集群和企业成长的关系,陶守强(2006)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了企业可利用产业集群网络获取多方面的成长优势。针对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共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网络的协同能力和适应性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

根据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可被分为三类典型企业,其中缝隙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充当参与角色,并不承担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关键职能。尽管有不少学者关注商业生态系统问题的研究,但关于缝隙型企业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目前主要集中于缝隙型企业的相关概念研究、缝隙型企业内部资源和战略研究,以及缝隙型企业的外部环境——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研究。关于缝隙型企业成长内生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资源因素和企业所采取的战略。缝隙型企业成长的外生因素主要体现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该方面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化,如M.Iansiti,R.Levien(2004)、胡斌等(2006)、马凌(2007)等的研究。

已有研究对企业成长指标体系的构建给予了较多关注,但针对商业生态系统下缝隙型企业成长的研究文献很少,其中刘光伟(2011)的研究较为系统。目前关于缝隙性企业的成长研究远未成熟,并且缝隙型企业的成长不可能单独依赖内部或外部实现,其成长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也取决于缝隙型企业的外部环境——即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性与稳定性,以及缝隙型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此,基于缝隙型企业成长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理论,建立评价缝隙型企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必然的思路。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对于缝隙型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力图体现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动态性的原则,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取相关指标,根据指标间的逻辑联系构建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方面,做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企业成长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相结合。并且,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应有静态指标以反映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应该包括企业成长的动态性指标以反映企业未来和潜在的发展态势。例如财务指标中,应有静态指标即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同时应有动态性指标即企业的成长发展能力。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指标选取方面,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内容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本研究的文献收集来源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进行两次检索。第一次检索是以“企业成长”、“指标体系”为关键词,同时为使指标更具有说明性和发展的特征,将文献时间定位为1999年至2012年。通过精确检索以及来源刊物的权威性比较,共得到96篇核心期刊文献。第二次检索是以“企业成长因素”为关键词,共得到14篇文献。鉴于企业成长研究的相关文献比较多,本研究以来源刊物的权威性以及内容的相关性作为筛选文献的重要标准。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剔除了与本研究问题相差较远的文献,最终筛选得到了21篇文献。另外,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原则,还进行了相关题名检索,补充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11篇文献。综上,共得到28篇核心期刊文献,4篇学位论文,总共数目为32篇的文献样本。对于样本文献进行指标梳理和统计,得到四类一级指标,主要分为财务类指标(38个),人力资源类指标(12个),市场类指标(18个),研发创新类指标(25个)。之后,对于二级指标进行了频数统计,例如二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出现19次,管理者素质出现17次,研发投入出现10次等。通过对样本文献中的指标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了本研究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基础。

四、缝隙型企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企业成长相关理论文献,结合商业生态系统下缝隙型企业的特征,在提出缝隙型企业成长指标体系后,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尤其是在二级和三级指标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例如一级指标由先前的六项合并为五项,将“技术创新”一级指标合并到“产品(服务)与市场”中,原因在于技术创新类指标针对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使指标体系结构更加清晰。在二级指标中,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指出“缝隙市场的营销能力”应作为影响缝隙型企业成长的因素,经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增加了该指标。最终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商业生态系统下缝隙型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束语

本文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探究系统中缝隙型企业成长的内外因素,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方法和专家评价法,构建了缝隙型企业成长指标体系。其中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和缝隙型企业的成长相互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决定缝隙型企业成长的路径,缝隙型企业的成长又促进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同时财务状况是决定缝隙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创业型缝隙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家能力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在二级指标中缝隙市场的营销能力指标对于缝隙型企业十分重要,洞察市场的缝隙从而进行挖掘是缝隙型企业开展差异化和专业化经营活动的重要途经。

[1]J.F.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Harper Business,1999:34

[2]M.Iansiti,R.Levien.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201

[3]邬爱其,贾生华.企业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7,2:32

[4]彭罗斯,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3

[5]科利斯,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一种以资源为基础的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46

[6]普拉哈拉德,哈默.公司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35(2):15-16

[7]范明,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自组织研究:一个一般框架及其对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应用分析[J].管理世界,2004,10:34

[8]郭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关键纬度及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45

[9]杨增雄,张焕勇.企业家角色的历史演进及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5,17(12):67

[10]陶守强.依托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342

[11]宋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

[12]张金萍,周游.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战略[J].管理世界,2005,6:159-166

[13]RG.McGrath,IC.MacMillan.Marketbusting:Strategies for exceptional business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82(3):80-89

[14]姚晓波.商业生态系统不同缝隙型企业三维度的战略差别[J].经济与管理,2009,23(8):77-82

[15]胡斌,章仁俊,邵汝军.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59-61

[16]马凌.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37-40

[17]范柏乃,沈荣芳,陈德棉.中国风险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1,1:4

[18]吴正刚,韩玉启,周业铮.企业能力指数测评模型研究[J].运筹管理,2004,1:3

[19]刘光伟.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缝隙型企业成长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0]崔希晶.论缝隙型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J].经营管理,2011,20:48

猜你喜欢
缝隙商业指标体系
雨的缝隙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