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清县第三中学 浙江德清 313201)
对2013年安徽省数学高考理科第18题的进一步探究
●施刚良
(德清县第三中学 浙江德清 313201)
2013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高考试题是高考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笔者研究了部分高考真题,其中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2013年安徽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8题.
(1)若椭圆E的焦距为1,求椭圆E的方程;
(2)设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E上的第一象限内的点,直线F2P交y轴于点Q,并且F1P⊥F1Q,证明:当a变化时,点P在某定直线上.
(2013年安徽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8题)
图1
解(1)略.
从而
因为F1P⊥F1Q,所以
(1)
又点P(x0,y0)在椭圆E上,从而
由式(1)与式(2)知
x0=a2,y0=1-a2,
消去a得
x0+y0=1,
即当a变化时,点P在定直线x+y=1上.
评注此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考查学生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研究相关的几何性质(线线垂直、点在定直线上等),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学生在处理此题时,关键是怎样将几何条件代数化(如线线垂直转化为斜率之积为-1,点在直线上就是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等),当然其中还涉及到一些代数计算,这可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拦路虎”,而这往往是学生解析几何学习中最薄弱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意识,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一般能很快“上手”,但要深入则“困难重重”,具有很高的区分度,是一道非常成功的试题.
a2+(k2-a2)=k2(k为定值).
记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E上的第一象限内的点,直线F2P交y轴于点Q,并且F1P⊥F1Q,当a变化时,点P是否还在某定直线上?
下面是具体的探究过程:
从而
因为F1P⊥F1Q,所以
(3)
又点P(x0,y0)在椭圆E上,从而
由式(3)与式(4)知
消去a得
x0+y0=k,
即当a变化时,点P在定直线x+y=k上.
至此,笔者发现“巧合”背后的异常精彩,同时找到试题命制的“源头”:
注特别地,当k=1,即得上述高考试题.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或做出第一个发现后,再四处看看,它们总是成群生长的.在上面的高考试题和命题1的结论中,笔者发现点P都被限制在了椭圆E上第一象限内的点,那么点P是否可以放宽要求,即为椭圆E上的任意点,得到的结论是否与点P为椭圆E上第一象限内的点类似?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又开始了如下的探究:
从而
因为F1P⊥F1Q,所以
(5)
又点P(x0,y0)在椭圆E上,从而
(6)
由式(5)与式(6)知
消去a得
x0-y0=-k,
即当a变化时,点P在定直线x-y=-k上.
同理可得:(1)点P为椭圆E(注:椭圆E的方程与命题1相同)上第三象限内的点,则当a变化时,点P在定直线x+y=-k上;(2)点P为椭圆E(注:椭圆E的方程与命题1相同)上第四象限内的点,则当a变化时,点P在定直线x-y=k上.
将上面讨论的结果叙述如下:
尽管上面已对高考试题作了一般性的推广,找到了试题命制的本质和源头,但笔者还是感到“意犹未尽”.考虑到圆锥曲线之间往往具有类似的性质,那么上述命题2的结论对双曲线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通过探究,答案是肯定的.现将结论叙述如下:
注上面的证明过程与椭圆的类似,笔者不再叙述,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究.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命题者精心打磨的经典之作,一线的数学教师研究高考试题并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对于平常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与示范作用.上面笔者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对高考试题作了推广,并且又通过类比思想将命题2的结论放到双曲线的情形,得到了一些优美的结论.这种探究过程正印证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话: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总还会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经过充分研究和观察以后,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加以改进;而且无论如何,我们总可以深化我们对答案的理解.
研而生疑,疑而生思,思而后得.剖析高考试题背后的本质(背景或题源)是破除题海最“给力”的武器,高考试题的本质正是在思维的层层深入中揭开神秘的面纱,使其“原形毕露”,使得我们能够一眼就可以把它“看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回顾与反思,使得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让学生也能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以达到“一题可破万题山,万题可由一题生”的境界.
因此,我们平常应该经常研究高考试题,使其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对高考试题刨根问底(当然此高考试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挖掘”其生存的“背景”,让试题“认祖归宗”,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对问题的研究能力(即“亲其师,悟其道”),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这远比学生多做几个题目要“划算得多”),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要不懈努力的目标.
[1] 代银,戴晨希.由必然与偶然引发的思考——椭圆的一个性质的探究[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3(6):22-23.
[2] 朱贤良.莫让浮云遮望眼,除尽繁华识真颜——对一类高考试题本质的追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