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男子龙舟运动员不同训练期的身体机能监控研究*

2013-10-24 11:35邹志兵覃立成
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肌酸激酶睾酮龙舟

邹志兵 覃立成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龙舟运动是比较古老的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深受我国人们和世界各族人们的喜爱。高校开展龙舟运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有广西民族大学等5O余所高等学校成立了龙舟队并参加每年一度的国内国际龙舟比赛,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对龙舟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龙舟运动文化内涵、项目特征、供能特点、技术结构、以及训练或比赛中速度比例结构的研究上,而关于龙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应用研究见报道不多。本文根据龙舟运动项目特征以及龙舟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及生理生化反应,选择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睾酮(T)、血清肌酸激酶(CK)等作为测试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试与评价,评定各练习负荷对运动员机能能力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状态,以期为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成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男子龙舟运动员22名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9±2.42)岁,训练年限为(2±1.23)年。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根据龙舟训练周期不同的训练任务,从2012年的3月初到2012年的6月,分为3个训练周期,安排在“2012年南宁南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前。测试时间分别为2012年3月初,训练3周后,训练12周后,比赛前1周,其中前3周采用一般体能和陆上技术为主,每周训练 3天,每天 2个小时,第3周至12周采用水上划桨和定距离训练,每周训练6天,每天6个小时,比赛前1周采用水上定时和定距离相结合,配合技术和战术训练,每周训练 6天,每天 4个小时,每阶段开始训练后第一天的清晨6:30-7:00静脉和XF-1血红蛋白仪;MD-100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等。

1.2.2 数理统计法

所有的数据采指尖采血。

1.2.1.2 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

在每个实验开始阶段第一天的清晨 6:30-7:00取静脉血5ml,立即用毛细血管取20ul注入盛有5ml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试液的试管中,摇匀使充分混合,静置10分钟,测定 Hb含量;其余静脉血静置 2小时后 3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夜测试BUN、T和CK。

1.2.1.3 测试指标及方法

HB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CK、BUN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2.1.4 实验仪器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结果以x±s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性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舟运动员训练期间不同阶段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表1 龙舟运动员备战各阶段生化各指标( x±s)测试结果

从表1当中可以看出,血红蛋白值随着训练过程的推进和总的运动量的加大,出现了显著降低的现象(P<0.01);而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酸激酶的值反而显著升高(P<0.01);血清睾酮其值在开始训练阶段出现短暂的上升,然后随着训练运动量的提升出现显著下降(P<0.01)。

2.2 不同训练期对运动员血红蛋白(HB)的影响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常用来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陈艳梅等在研究大赛期间优秀花剑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发现,血红蛋白的值随着运动负荷的递增而降低[1]。叶永球等在研究皮划艇运动员的生化指标监测时发现,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大,运动员产生了轻微的运动性贫血[2]。麦粤徽等在研究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发现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血红蛋白值显著下降[3]。唐辉等在研究羽毛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监测研究发现,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血红蛋白值下降显著[4]。

本文的研究中,训练3周后,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下降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在龙舟训练过程中,前3周是以陆上体能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为主,运动强度和量都不是很大。随着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水上训练的开始,运动负荷开始增加,肌肉全面对抗训练增强,运动时大肌群参与收缩,促进肌肉血管血压的上升,对红细胞的破坏明显增加,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开始下降。比赛前一周与12周训练后相比,血红蛋白值略有上升,可能是因为比赛前一周是以技战术为主,运动强度略低于12周训练后的缘故。总的血红蛋白值的变化规律提示,长时间大负荷训练会造成运动性贫血,教练员应当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调整训练负荷,注意营养的全面补充和运动员的合理休息,积极促进运动员血红蛋白的恢复。

2.3 不同训练期对运动员血尿素氮(BUN)的影响

血尿素指标在运动时可以用来评定运动员负荷量和评价运动恢复程度的敏感指标,它可以帮助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把握好运动负荷,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李开刚等对中国跳水运动员进行机能监控时研究发现,BUN随运动负荷的增大,其值上升比较明显[5]。赵学军等对散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时发现,运动负荷增大,BUN值升高明显,但是随着训练的进行,运动员适应了这种负荷后,BUN含量值开始下降[6]。

本文研究中,训练3周后,与开始训练时的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说明运动负荷量不大,不能引起机体足够的刺激,应增加运动强度。训练12周后和比赛前一周,测量值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尿素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其值一直上升,说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无法适应此种运动强度,训练后机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最佳状态。提示教练员要调整好运动量,使运动员身体恢复好才进行下一次训练,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

2.4 不同训练期对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血清肌酸激酶是用来评价运动强度的敏感指标。张漓等对中国摔跤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对训练和比赛强度非常灵敏,能较灵敏地反映出运动员对比赛强度的适应和训练后的恢复[7]。陈艳梅等在研究大赛期间优秀花剑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最为敏感[1]。梁晓霞等在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小周期训练中肌酸激酶的变化特点发现,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增高的程度与负荷强度成正比[9]。

从本文测定的数值看,训练3周后,数值变化不大,说明前3周的训练,运动的量和强度不大,运动员能很好的适应负荷。训练12周后和比赛前1周,测得的数值与基础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大部分运动员的骨骼肌及肌肉系统对近期的运动负荷适应不好,研究后发现这与集训期间的大负荷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有关,导致机体骨骼肌系统存在微损伤,同时也预示着队员机体可能存在运动疲劳症状。提示教练员要科学的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时掌握肌肉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和机能状态,避免过度疲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不同训练期对运动员血清睾酮(T)的影响

体育科研界一直把血清睾酮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马毅等在雪上单板男子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研究中发现,随着训练量的增大,队员的血清睾酮值开始降低[8]。麦粤徽等在研究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发现,随着运动训练负荷强度的加大,运动员的血清睾酮值开始降低,且伴随有运动疲劳的发生[3]。

本文的研究中,训练3周后,测定的值与基础值比较,血睾酮成上升的趋势,且上升比较明显( P<0.05),说明机体适应这种运动负荷。训练12周后与比赛前1周,血睾酮成下降的趋势,与基础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说明运动量过大,尤其是运动强度过大,机体有存在疲劳的征象。但比赛前1周与训练12周后比较,血睾酮的值降的更低,其可能的原因是血睾酮在体内的调节受到下丘脑-垂体-性线轴的调控,血睾酮主要反映中枢机制的疲劳程度,因比赛前一周是模拟比赛的训练,运动员注意力更集中,大脑皮层能源物质耗尽,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过程不同环节受到抑制使血睾酮下降的结果。提示龙舟运动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刺激影响较大,教练员在进行常规的运动训练时,也要强化对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

[1]陈艳梅,孙小华,董德龙.大赛备战期间男子花剑优秀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8,15(3):105-107.

[2]叶永球.广东皮划艇激流回旋队夏训常规生化指标监测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9(5):613-615.

[3]麦粤徽,刘存忠.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若干生化指标的监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14-17.

[4]唐辉.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93-1096.

[5]李开刚,张忠秋,肖明珠.备战第27届奥运会中国跳水运动员的机能水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3):304—306.

[6]赵学军.大运动量训练期散打运动员血清指标变化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4):89.

[7]张 漓,魏良忠,等.中国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200-202.

[8]马 毅,常 波,王宝明等.备战温哥华冬奥会雪上单板U型池项目优秀男子运动员不同训练期的生物学监控[J].冰雪运动,2010,6:11-15.

[9]梁晓霞.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小周期训练中肌酸激酶的变化特点及规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4(2):108-111.

猜你喜欢
肌酸激酶睾酮龙舟
浅谈睾酮逃逸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龙舟
《金娃——龙舟》
运动员低血睾酮与营养补充
观云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
探讨心力衰竭治疗前后心肌酶、cTnT、CRP水平的变化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