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各级学校主要的体育教学思想,因此在这两个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级学校都确定了新时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课程体系,就是为了使学校的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高等学校体育也同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于体育课安排细节的重视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师的关注。高校乒乓球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现象,例如高校乒乓球教师准备活动安排内容简单,针对性不足;学生练习主动性不足、动作不到位,从而引发学生运动损伤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并且严重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应该引起教育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有必要对于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使高校乒乓球体育教师以及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运动生理学教材关于“准备活动”是如此界定的。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它的生理作用是:使体温升高,从而提高酶的活性和骨骼肌的代谢过程。肌肉的温度升高,可防止运动损伤,还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扩张,使肌肉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人体的温度升高,神经的反射时缩短,肌肉收缩的速度就能加快。
2.1 准备活动不合理表现
2.1.1 负荷量安排不合理
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准备活动训练量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负荷量较大,准备活动结束后进入课堂基本部分时,学生已经有些体力透支,上气不接下气,很难顺利的完成课的主要任务;二是负荷量较小,准备活动结束时,整个人的生理惰性没有得到有效克服,同时神经系统还没有处于一种适宜的兴奋状态。
2.1.2 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部分高校乒乓球教师的教案观摩后发现准备活动内容安排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做出必要的调整。可见,这个问题是高校乒乓球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2.1.3 练习过程重形式、轻效果
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把准备活动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有些学生只是摆样子,出工不出力;有些同学动作幅度、规格都没有达到要求,导致练习效果比较差,没有起到真正应有的作用。在对部分高校乒乓球教师的访问中,他们也存在对准备活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2 准备活动不合理后果分析
2.2.1 运动损伤
2.2.1.1 运动损伤常见部位特点
乒乓球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为腰部,肩部和膝部。调查资料表明,乒乓球运动损伤以腰骶部为最多,约占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一。在乒乓球运动中,人体始终要保持上体前倾的状态,在此时人体后方的棘上韧带始终保持上体前倾的状态,骶棘肌也长时间处于收缩紧张状态,许多运动员在运动结束或又不注意放松腰骶部,致使局部过度疲劳,以致积劳成损。在乒乓运动中,几乎每一次击球,都离不开转腰这个动作,而这些腰部活动多以大肌肉群为主,大肌肉群一般远比小肌肉群难“动员”,准备活动不充分,大肌肉群的惰性尚未克服,也是造成腰部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肩部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仅次于腰骶部,约占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乒乓球的击球动作大多以肩为轴,因此对乒乓球运动员握拍手臂的肩关节灵活性要求较高,肩关节灵活性不好较易受伤。肩关节长期磨损,肩峰韧带和肱二头肌长头在整个过程中几乎不能得到休息,因此常损伤伴有发炎,如果不注意调节运动量及时治疗,有的就变为慢性炎症,这是肩部运动损伤较多的重要原因。
膝关节也是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在乒乓球运动中,人体在不停的跑动中,膝关节始终处于半屈位,此时关节前十字韧带绷紧,膝关节两侧副韧带松弛,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乒乓球击球动作要求身体重心不停地转换,腿部不停地内外旋转,膝关节即不停地承受着向两侧的力的作用,若是膝关节力量薄弱,在急促改变体位和失去重心时,都容易造成膝关节两侧副韧带的运动损伤。
2.2.1.2 运动损伤专项特点
乒乓球项目运动损伤还与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类型有一定关系,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在120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中,有78人患有关节部位损伤,患病率为65% ,不同技、战术打法的运动员损伤患病率也有所不同,直拍单面拉弧圈球打法的运动员损伤患病率最高,之后依次为横拍弧圈球打法和直拍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的运动员。
直板快攻型打法运动损伤的发生多分布于上肢,其中肩部与腕、手部最多。因为直板快攻型打法的主要技术是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都是以快为主,扣杀是主要的得分手段,也是突出一个“快”字,在扣杀中集中全身力量,通过臂、腕、手击球,具有很大的爆发性,整个手臂起到速度杠杆的作用,此时肩部承受力量最大,位置稍有不当就可能发生损伤。手腕的活动范围较小,但此时也以最大限度的极快的速度内旋(反手则外旋),如果腕关节灵活性不好或腕关节力量较差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弧圈型打法运动损伤多分布在上肢和躯干部,腰部与肩部最为多见。运动员拉弧圈球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腰部肌肉用力的大小,握拍手同侧的腰部肌肉力量较弱或伸展性较差,都可能引起腰扭伤。接弧圈球时,手臂的动作是以肩为轴,以上臂带动前臂,此时肩关节是负担过重是造成肩部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2.1.3 准备活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国内一些学者对准备活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进行过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损伤重要性频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准备活动不合理。说明准备性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必须担负的责任。除了一些其他客观因素之外,准备活动的合理化安排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乒乓球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2.2.2 技术学习效果一般
乒乓球准备活动对技术动作学习效果的影响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实验研究,但是从学生技术动作学习表现则可以反观准备活动对技术动作的影响,由于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或者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学习效果表现一般,具体表现在:部分同学在主要技术内容练习开始后,兴奋性不够,动作反应慢,表现不积极,手、脚配合不协调,步法启动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相反对于某些准备活动比较充分的同学来说,他们能够通过准备活动部分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到一个比较适宜的水平,提高了技术动作学习的效果。
3.1 乒乓球项目竞技特征
根据项群理论,乒乓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术、战术、体能中的素质三个因素是这类项群的决定性因素,心理、智能、体能中的形态和机能起重要作用。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需要具备突出的技战术能力,而技战术能力的充分发挥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能做支撑,其中运动素质更为重要。运动素质主要包含力量、柔韧、灵敏、速度、耐力这几个方面,乒乓球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中间夹杂着短时间、大强度无氧代谢的耐力性体育项目。一分球平均时间一般在10秒之间,这个时间的供能是以ATP-CP高能磷酸原系统供能,供能功率大、恢复也快。由于一分球后的捡球时间又基本多于一分球拼抢过程,所以乒乓球运动是以采用ATP-CP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为辅的供能特点,这是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定义乒乓球运动的特征。从肌肉工作方式角度来看,乒乓球运动项目肌肉工作方式是从下肢肌肉开始,通过髋关节和腰部的协调用力,把身体的力量传递到上肢,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鞭打的动作过程。在乒乓球比赛中,击球速度可达19-25米/秒、击球间隙在0.16-0.4秒之间,所以要求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快、应变力强,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稳定性要好,步法灵活,肌肉爆发力以及速度耐力要突出。当2000年实行40mm直径大球之后,力量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重要性大大增加,没有突出的力量素质很难在当今世界乒坛立足,同时柔韧、灵敏、速度、耐力在乒乓球比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运动生物学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出口诵读的方式构建预制性词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印象,提高预制性词块的储存记忆速度,而且本身具有口语练习效果。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外语教学中增加口语会话练习,并在会话练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储存过的预制性词块,让学生养成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应用预制性词块的习惯。这种教学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口语会话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挥预制性词块的优秀交际功能,让预制性词块能真正地被应用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
准备活动的安排对后续训练和比赛起到良性促进作用,就必须调动身体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的各自功能以及各个系统之间协调配合。所以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需要涉及到诸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对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提供理论支持。从一个简单的流程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做准备活动时,需要用到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图 1)国内学者对乒乓球运动准备活动的安排关注较少,对乒乓球准备活动的研究更为之甚少,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准备活动的认识还不完善,认为准备活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为数不少,没有形成系统地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单学科或者经验的角度片面的去认识准备活动,这样就影响到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
图1 身体运动知识结构图
乒乓球项目的准备活动科学化安排的基础主要是运动生物学和乒乓球项目的竞技特点,运动生物学知识是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运动训练形成理论支持。准备活动的安排是运动训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安排的科学、合理会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安排的不合理则容易降低训练质量,造成运动损伤,神经-肌肉内协调紊乱等问题。
4.1 科学建构乒乓球准备活动内容体系
乒乓球准备活动内容体系中身体素质练习特点:(1)动力性拉伸和静力性拉伸相结合;(2)跑动中以复合关节为轴的上下肢在不同方向上的摆动、绕环运动;(3)静态时以加大某一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附着在关节上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4)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在基本阶段和伸展阶段均有一定比例分布,在基本阶段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在专项阶段以静力性牵拉练习为主。
乒乓球准备活动的内容体系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预热阶段,在这个部分中,慢跑是最佳的选择,在慢跑过程中总体要求学生以放松的心态去慢跑,主观感受比较轻松,身体达到微微发汗状态即可。没有必要硬性要求统一跑多少圈,因为乒乓球普修课同学在身体素质与机能方面差异比较大,应该区别对待。有的人说以心率或脉搏监测训练量大小更准确,但是在乒乓球具体教学中,这个监测方法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主观感受为主,老师把主观感受评判标准在做准备活动前告诉学生,只要学生感到自己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停止预热。其次是准备活动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的内容安排要结合乒乓球项目的特点,乒乓球在具体的训练和比赛中,主要使用的身体部位有脚踝、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乒乓球每一个技术动作先是大关节大肌肉群先发力,然后带动小关节小肌肉群发力,发力顺序是从下肢发力开始,自下而上地经髋关节到达指关节。因此在基本阶段中,主要是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使乒乓球活动中主要的关节、韧带和肌肉得到一定的适应性练习。在基本阶段中,体育教师还是尽量控制学生的唤醒水平,因为升高的焦虑和唤醒水平可以导致多余和无效的动作发生;最后是伸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内容是以静力性练习为主,主要是在前二个阶段热身的基础上,加大身体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为正式的训练和比赛做最充分的准备,这个阶段的内容安排非常重要,但是一定要在身体各个关节部位充分热身的基础上进行。在专项阶段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注意焦点”时刻引导到最为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的信息源上。
4.2 加大定量训练比例
在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中,乒乓球教师多以自身的经验来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和训练负荷,缺乏定量安排的科学理念,特别在准备活动的基本部分中,对于动力性的训练内容,要进行科学化的定量安排,比如侧滑步内容要练习几组,每组练习多长时间,组与组间隔多久,练习是以发展爆发力还是速度耐力为主。准备活动拉伸阶段中,对于某一关节韧带牵拉到什么幅度保持多长时间效果好,这方面教师都应该给学生一个确定的量化标准。训练负荷科学化安排一定要结合乒乓球的专项特征以及每个运动员的供能特点来安排。定量化程度反映了科学化训练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定量化安排结合起来,才能够把乒乓球准备活动的安排更加合理有效。
4.3 提高与专项结合水平
4.4 创新训练方法与手段
4.4.1 核心力量训练
高校乒乓球教学中也要不断引入科学理论来指导乒乓球的实践,进行乒乓球准备活动的创新,训练观念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固步自封。当今训练界比较关注核心力量方面的研究,并在国内一些项目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了一定的效果,乒乓球项目随着使用直径40毫米的大球,力量素质在体能训练中的比重在加大,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可以训练身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力量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这就更符合乒乓球实际比赛中的实际发力特点,同时核心力量训练法对恢复性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乒乓球教学的专项准备活动部分,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辅助性练习器械有:平衡板、瑞士球、小蹦床、滑板、充气垫等。
4.4.2 反应力量训练
反应力量是指肌肉在由离心式拉长到向心式收缩时,利用弹性能量在肌肉中储存与再释放,以及神经反射性调节所爆发出的力量。这种肌肉收缩方式又被称为“超等长式收缩”。这种力量主要发生于快速力量性项目中对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在离心收缩时最适宜初长度和速度是肌肉弹性能量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神经中枢对肌肉调节支配能力的决定性诱因。
乒乓球技术动作大部分是以超等长收缩形式展现的,如正手攻(拉)技术,横拍反手攻(拉)技术,直拍横打技术,横拍正反手削球等技术,在乒乓球步法移动中,比如跳步的发力方式也是以反应力量形式体现的,反应力量素质对于乒乓球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高校乒乓球教学准备活动部分可以安排一定比例发展学生反应力量的练习。在反应力量的具体训练方法上主要采用“离心—向心组合式”训练手段。跳绳练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手段,这一练习手段即不枯燥,可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练习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还有就是连续的跳深练习,这一练习手段对于乒乓球步法有很大的帮助。
4.4.3 心理训练
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紧张、焦虑、躁动、注意力分散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可以在准备活动部分安排一定的心理训练方法,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同学们在乒乓球课主要内容学习上有一个适宜的、稳定的心理状态,促进同学们练习质量的提高。
5.1 高校乒乓球教学准备活动科学化安排要求乒乓球教师对运动生物学理论以及乒乓球专项特征有深刻的认识。
5.2 高校乒乓球教学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需要建立合理的内容体系,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在内容设置,运动负荷安排更加合理。
5.3 高校乒乓球教师要不断地加大准备活动定量安排的比例,并且与教师教学经验有机的结合。
5.4 高校乒乓球准备活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专项化水平,同时乒乓球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训练理念与训练方法。
[1]陈小平.重塑我国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J].体育科学,2010(11):17-23.
[2]林小兵.乒乓球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78-79.
[3]刘丰德,李强.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群体特征对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
[4]吴焕群.中国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5]张瑛秋等.中国优秀青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
[6]陈欣.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原因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0(6):59.
[7]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
[8]陈小平.反应力量和反应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1(5):36-38.
[9]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1
[10]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00
[1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4.
[1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52-54;299.
[13]张小玲.现行乒乓球赛制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1).
[14]梁海雄.田径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及其调节.[J].湖南社会科学,2010(2).
[15]汪英, 曹肇为.析情绪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16]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