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勇 李海燕
摘 要:“生本导学”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一切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和依据,坚持语文课堂多样化,极力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认识深化,情感触动”的目的,在“生本导学”实践下,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生本导学”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生本导学;认识过程;实践探索;实践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摸爬滚打不断实践,自从接受了“生本导学”教学理念,并不断实践之后,我们认认真真学习,不断摸索,实行运用了两年之后,我感触颇多。现从认识过程、实践探索、实践体会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识过程
1.困惑迷惘
“生本导学”教学实践要求以“导学案”为依托进行“生本导学”改革,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刚开始,我对这一提法存在无限的迷惘和困惑。
因为之前我们一直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课时,一般也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今提出一个新的实践模式,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定要和以前的教学不同,课堂一定要发生根本性的改
变”,这一点,让我很迷惘,怎样体现不同呢?什么才是不同呢?
2.转变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学习“郭思乐的生本导学”理论,听同组其他老师的课和其他组老师的课,同组教师一起互研探讨,
自己亲自备课上课实践,我心里渐渐明朗起来。
原来的“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为“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是“以问题带讨论”,让学生积极发言,确实改变了“满堂灌”的现象。
但经过一段的“生本导学”实践,再回头看,我们理解的所谓“生本”还远没有从学生根本出发,实质上还是不放心,总想把学生的回答控制在自己的要求范围之内,“超越学生认识”想找出文章背后关于时代主题,关于深刻内涵的认识;如今的“生本导学”是一定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让学生参与到对文本的原始体验中来,产生真正的情感碰撞,让学生和作者交流,和文中人物沟通,产生情感共鸣,让自己的认识、情感有所提升。
3.深化认识
“生本导学”实践进行两年以来,经过了校内的两轮赛教之后,我对“生本导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前一阶段我认识到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这是正确的,但我过于拘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点,把“生本导学”僵化成了一种模式,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备课、上课好像都被“生本”束缚住了,走得越来越累。
通过继续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和各位老师交流互研,我终于认识到“生本导学”是一种理念,只要是从学生出发,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模式,都应该算作“生本导学”。
二、实践探索
我们在“生本导学”教学实践刚开始,遇到很多实际操作方面的困难,现就我在亲自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做以交流。
在课堂讨论的环节,调动大家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发言中是个很难的课题。我这个做老师的自己就觉得课堂“没意思”,我总是在和几个人交流,每节课都在鼓励,花费很多时间在动员,但仍然收效甚微。
如今,我实行“学生自治、奖罚分明”的办法,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效果还不错,虽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目前来看,还是我的实践中效果最好的。
所谓“学生自治、奖罚分明”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集体的概念,首先确立“一辱俱辱,一荣皆荣”的观念导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作文情况,背诵默写”四个方面记分,一周一统计,一月一总评,对结果奖罚分明。小组内又记分到个人,这样,每个学生都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小组之外,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无法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了。
三、实践体会
“生本导学”实践以来,有困惑,有迷惘,有探索,有努力,有成效。现将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1.“生本导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
第一,对教师自身基本功素质要求更高。而且要更勤奋,每节课必须充分备课,占有大量资源,这样才能应对学生对课文的充分理解之后的提问质疑。
第二,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的应变能力和智慧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本导学”实践之后,上课看似轻松了,而实际上,对老师来说,其实难度是更加大了。要求老师具有超强的课堂控制能力,不止在知识上,更要有课堂智慧。
第三,对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大胆取舍教材的能力和魄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本导学”进行之后,势必对一些课文在深度上更加深入探究,这样就不可能顾全所有课文,这就要求老师结合现实,超越时空的去处理教材。
2.“生本导学”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对学生能力,学生素养的培养效果明显
实践了一个学期的“生本导学”,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不能说出”和“不情愿说出”这个现象有所突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效。
总之,“生本导学”实践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探索,力争再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