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苯酚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2016-09-20 11:53唐莉娟
考试周刊 2016年72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

唐莉娟

摘 要: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其能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平等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苏教版《苯酚》的教学为例,谈如何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苯酚教学 学案导学 实践体会

“学案导学”指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笔者编写了苯酚的导学案,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此谈谈我的想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首先,在《苯酚》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首先让学生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相关有机化合物知识大胆假设苯酚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实验验证后再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并分析可能原因,从而得出新结论,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经过探究苯酚是否有酸性及酸性强弱;能否与钠反应并与乙醇、水比较;它和苯有无相似之处,与溴怎么反应等实验后,提出新的问题,如探究苯酚与溴的反应类型,学生经历了多次实践活动后,不仅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且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能比较好地掌握苯酚的性质。但是本节探究实验课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基础操作不熟练,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2)本节以学生实验为主,课堂时间有限,知识点传授变少,教学任务很紧张。(3)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交流意识不强,讨论环节只是听众,没有主动探究思考。

探究实验中,我对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实验进行了修改,教材上使用的是苯,考虑到苯的毒性我改成了乙醇。苯酚钠与CO■的反应产物分析时,为了进一步说明生成NaHCO■而非Na■CO■,补充了苯酚与Na■CO■溶液的反应,使学生认识到苯酚与Na■CO■不共存,加深对生成产物的理解。比较醇羟基与酚羟基的电离程度,验证苯酚的弱酸性时,对于苯酚、水、无水乙醇和Na反应实验,我认为理论上分析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因为水、无水乙醇是纯净物,而苯酚澄清液是混合物,其中有大量水,难以从实验现象中比较。若采用纯苯酚,常温是晶体,加热变成液体后与钠反应,加热条件下难以比较与钠反应的快慢。

总体实验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一些细小的地方还有遗憾,如苯酚和浓溴水反应,苯酚与溴水反应实验时苯酚的溶液应该是极稀的,溴水的浓度要高一些,当出现白色沉淀时立即停止加入溴水。上课时考虑到浓溴水的挥发性,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做了演示实验,当时是直接在稀苯酚中滴加浓溴水。因为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多余的溴水会溶进三溴苯酚中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的2,4,4,6一四溴环己二烯酮沉淀。另外溴水本身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如滴入过量溴水,沉淀就是黄色的而不是白色的。虽然上课时实验还是很成功的,看到了白色沉淀,但滴加的量很难控制,实验成功不是必然的,如果把实验操作改成:“在少量浓溴水中滴加1、2滴苯酚稀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效果应该更好。再如苯酚和FeCl■溶液的反应是一个很灵敏的反应,学生操作时由于加试剂过量,可能观察到的不是紫色而是黑色或蓝色,当时我只是简单地拿了一组很成功的紫色给全班看说:“应该是这样的颜色。”更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倒去一些试液,再加入水,即可以看到完美的紫色,更可以说明FeCl■溶液与苯酚显色反应的灵敏性。

设计《苯酚》学案中我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有梯度地设置学习问题,让学生沿着“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能解决的问题”这个路径循序渐进地探究。

一、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酚类的结构和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质这些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掌握,可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知识整理。苯酚的溶解性问题则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得到解决,学生可以自主梳理。在每个引导问题下,有具体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填空题,方便学生自学。

二、通过点拨讨论能解决的问题

如推测苯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苯酚结构,并从其结构出发,分析、解释苯酚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苯酚与乙醇的结构特点,比较苯酚与乙醇分别跟钠反应的快慢,得出羟基活性的比较;通过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特点,比较苯酚与苯分别跟溴反应的条件不同、取代H个数的不同,从而比较苯酚与苯的取代反应,得出苯环上氢原子活性的不同,并最终归纳出不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三、师生共同探讨能解决的问题

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常考点之一。我将其设计成开放式实验探究,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实验方案验证,然后教师与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验证结论。再如在苯酚和浓溴水反应中思考“这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囿于实验条件所限,只能让学生提出方案,不能亲自动手验证,是个遗憾。但是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得出从反应后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的比较加以验证的正确结论。

此外课后学习应在学案中体现。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后续任务,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计,学案最后设置了一些思考性、探究性较强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平等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苯酚》教学为例.广西教育,2011.11.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
刍议“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用思维导图改进学案导学的实践案例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职高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初探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学案导学的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学案导学”之我见
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