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收录评析①

2013-10-13 07:39:30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书面语语块词组

孙 菁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21)

1.引言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以下简称 《大纲》)于1992年出版,2001年又出版了 “修订本”,它为我国汉语水平考试的开发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规范,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形势的变化,其存在的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赵金铭等 (2003)、姜德梧 (2004)、 李红印 (2005)等相继指出 《大纲》在一些方面的处理不够合理,与此同时,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也从实用性、针对性、灵活性等方面对 《大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 (以下简称 《等级划分》)于2010年应运而生,与 《大纲》相比,《等级划分》在许多方面都作了改进,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 “非词成分”数量的大幅攀升。本文拟通过与 《大纲》的对比,描写分析《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的变动,进而探求变动背后所体现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一些理念,最后探讨 《等级划分》在 “非词成分”收录及处理方面尚待改进的问题。

2.《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变动的基本状况

本文所指的 “非词成分”主要是指大于词的各种成分,具体的判定标准是凡 《大纲》和《等级划分》未标注词性的词语②未标注词性的词语中,除 “非词成分”外,还有一部分是离合词,如 “结婚”、 “洗澡”;数量词,如 “一些”、 “一阵”等;缩略词,如 “中小学”、 “海内外”;合音词 “俩”,这些都是词,不属 “非词成分”,故予以剔除,不进入研究范围。皆看作 “非词成分”。从 “非词成分”收录的情况看,具体可分为 “词组”、 “熟语”以及 “固定格式”三大类。词组有两类,一类是自由词组,如“变成”、 “划船”;一类是固定词组,如 “或多或少”、 “一般说来”、 “俗话说”。熟语大致有几个类别:成语,如 “愚公移山”;惯用语,如 “穿小鞋儿”、 “走弯路”;习用语,如“对不起”、 “没说的”。固定格式如 “又……又”、 “不是……就是……”。

据统计, 《大纲》中 “非词成分”共365个, 占词语总数 (8822)的 4.14%, 而 《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已达1070个,占词语总数 (11092)的 9.65%, 较 《大纲》 有显著上升。并且, 《等级划分》与 《大纲》相比,总词数的增幅为2270,增长率为25.73%,而“非词成分”数的增幅为705,增长率高达193%。具体数据如下:

表1 :各类 “非词成分”的数量及其变动情况

从 《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新增、减少和改动这三种变动形式来看,新增条目最多,达827条,主要是词组和熟语条目有所增加,其中新增的词组条目数最多,占到新增条目数的一半以上,熟语中以新增的成语条目为主;减少的条目总共有121条,删略的条目占81条,处理成词的条目略少,有40条;发生改动的条目最少,只有5条。

具体到 “非词成分”内部的各小类,变动的情况有所不同,下面分类具体说明:

2.1 自由词组

从 “非词成分”内部各类的条目增减看,自由词组条目主要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新增条目数达462组,结构类型及举例如下:

1)动宾短语,如:还款、敲门、购物、出汗、收费、骑车、爬山、吃饭;

2)动补短语,如:制成、换成、比不上、吃不上、跟不上;

3)偏正短语,如:全场、大海、多功能、老朋友、富含;

4)主谓短语,如:胆小、头晕、时隔;

5)并列短语,如:贫富、真假、好坏、麻辣、冰雪。

减少的自由词组条目有44组,处理成词的约占三分之二,如 “留念”、 “到底”、 “达成”等,经查考,这30个 《大纲》视为自由词组的单位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下面简称 《现汉》)中有29个都被处理为词①《现汉》将这其中的29个都看作为词,只有 “种种”不见于 《现汉》,但见于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删略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为 “不得”、 “分清”、 “搞活”、 “共有”、 “互利”、 “静悄悄”、 “军用”、 “考取”、 “空心”、 “扑灭”、“万岁”、 “正当”、 “之上”、 “走道”。 发生改动的自由词组有4组,分别是 《大纲》中的“有时候”和 “有时”在 《等级划分》中合并为一组, “吸烟/抽烟”则分化为两个条目,“一下”改为儿化形式 “一下儿”。

2.2 固定词组

固定词组总数增加了一倍,条目更替也较为明显。新增条目超过原有条目,达125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话语成分,如:比如说、很难说、就是说、一般来说、这就是说、别提了、说白了;

2)常用四字格,如:酸甜苦辣、吃喝玩乐、喜怒哀乐、自然而然、重中之重;

3)同类成分连用,如:不再、从来不、就要、有没有、是不是、能不能;

4)专有名词词组,如:电子邮件、高速公路、十字路口。

减少的固定词组以删略为主,一些是具有时代特征或与留学生生活无关的词语,如 “自由市场”、 “编者按”,以及一些文言色彩较重的词语,如 “贵姓”、 “自古”,另外,处理成词的有5条, 为 “闭幕式”、 “并非”、 “不在乎”、 “连续剧”、 “了不起”;发生改动的为“从没/从不”,在 《等级划分》中分化为两个条目。

2.3 熟语

熟语中成语条目以增长为主,新增210条,删略14条;惯用语新增23条,删略2条: “铁饭碗”和 “闹笑话”,处理成词的有2条: “大锅饭”和 “半边天”;习用语新增6条,删略的有3条: “不是吗”、 “好样的”、“没错”,处理成词的有 3条: “对不起”、“干嘛” 和 “好说”。

2.4 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方面的变动比较显著, 《大纲》中所收录的大部分固定格式 《等级划分》都不再收录,只保留 “……极了”、 “……分之……”以及 “越来越”3条,新增 “愈来愈”1条。

从总体上看,与 《大纲》相比, 《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的各小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自由词组” “固定词组”以及 “成语”这三类增幅极为显著, “语法格式”则消失殆尽。

3.“非词成分”变动所体现的二语词汇教学理念

刘英林等 (2010)指出 《等级划分》 “为适应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 ‘学得简单,学得容易,学得快’的要求,从学术思维转为务实思维,从学术系统转为应用系统,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多类别的频率统计作为重要的依据,科学、合理、适度地筛选一些常见、常用结构”。从上文的统计分析来看,《等级划分》中确实收录了大量这样的 “非词成分”,然而这些 “非词成分”却对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单位的界定有所冲犯,那么这种大规模的变动究竟体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何种理念?下面拟基于上文对 《等级划分》中 “非词成分”的考察,对这一问题作一点思考。

3.1 “大词汇小语法”

吴勇毅 (1999、2002)立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出了 “语法词汇化”的说法,是指一种“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代替语法教学 (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的教学法。受 “语法词汇化”的影响,对外汉语词典在词目的收录上产生了 “语法词目化” (张淑文,2008)的倾向。此外,还有 “大词汇小语法”说 (郑定欧,2008),该说法强调二语教学和研究要贯彻 “语法为词汇服务的原则”,并认为应 “寓低量的语法信息于高量的词汇信息中”。 《等级划分》中“非词成分”的收录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倾向于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语法项目打碎融入词汇中,下面主要以述补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关于述补结构,存在两种看法:其一,汉语语法学界认为,述补结构属于句法成分,是述语后带一个补语;其二,国内对外汉语学界及海外一些学者则持不同观点,认为述补结构不是句法结构而是动词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赵元任 (1979)、 柯彼德 (1990)、 吕文华 (1999、2001)等, 采用 “动补复合词”“凝合动词” “短语词”等术语。 《等级划分》在 “非词成分”的收录上体现了第二种看法,不仅收录了一些权威词典认作为词的述补结构, 如 “说服”、 “遇见”、 “抓紧”、 “完成”“打败”、 “出来”、 “进去”, 还收录了大批一般被放入句法教学的动结式和动介式。以动结式 “V+到”为例, 《大纲》的 “非词成分”中收录了4条 “V+到”式,分别是 “得到”、“达到”、 “接到”、 “遇到”, 而 《等级划分》的 “非词成分”中除收录这4条外,还收录了“找到”、 “送到”、 “放到”、 “拿到” 等 20条 “V+到”。又如 《大纲》的 “非词成分”中无一例动介式 “V+于”,而 《等级划分》的 “非词成分”中则出现 “来源于”、 “着眼于”、 “有助于”、 “莫过于”、 “致力于” 等19例 “V + 于”。

这些都反映出 《等级划分》试图将本应借助语法规则来描写的词语组合收录在词汇表中,接纳其作为二语教学中的基本词汇单位。这种处理策略既能简化诸如补语系统这种向来繁琐难懂以致广受诟病的语法项目,使之易于与国外汉语教学接轨,同时又能使初级汉语教学面临的急用先学、语法超前的难题迎刃而解。

3.2 重视语块呈现

《等级划分》一个最显著的变动是新增词组数量的上升,而这些词组中绝大多数是限制性搭配及固定用法,这些语言成分被一些研究者称之为语块,认为整体习得这些语块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正确运用率。《大纲》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常用语块,在 “非词成分”中对其有所收录,然而所收语块数量太少,种类上也极为有限。与之相比,《等级划分》在 “非词成分”中广泛收录常用语块,如 《等级划分》中新增动宾词组近百条,与动词 “上”相关的就收录了 “上楼”、“上车”、 “上街”、 “上网”四条,一些如“刮风”、 “钓鱼”、 “划船”等凝固度较高的动宾搭配更是成批收录,三音节的动宾词组如 “交朋友”、 “打电话”等亦在收录之列。此外, 《等级划分》中还新增了大量常用四字格, 如 “酸甜苦辣”、 “吃喝玩乐”、 “没完没了”、 “多种多样”、 “爱理不理”等。不仅如此, 《等级划分》还收录了大批话语成分,以 “X说”为例就收录了 “譬如说”、“如果说”、 “俗话说”、 “也就是说”、 “总的来说”等,达14条之多。

《等级划分》以某词的常用语块代替该词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注意到否定式是某些词语的常式,如 《现汉》将 “耐烦”释为“不急躁;不怕麻烦;不厌烦 (多用于否定式)”, 《等级划分》故不收 “耐烦”,而只收“不耐烦”。 再如 《现汉》 将 “理” 释为 “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 (多用于否定式)”, 《等级划分》则直接为 “不理”立目。类似这种收否定式而不收肯定式的还有“景气”、 “起眼”、 “服气”等等。这些都反映了 《等级划分》不再拘泥于汉语本体框架,更为看重词语在语言生活中的实际用法。这种将常用语块直接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单位的处理是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角度出发的可贵尝试。

3.3 书面语与口语并重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书面语关注不够,往往有重口语轻书面语的倾向,最终导致高年级的汉语教学遇到瓶颈。近些年来,随着书面语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书面语逐步重视起来,相关的研究成果与相关教程大批涌现,如冯胜利 (2006)。 《等级划分》吸纳了书面语的相关研究成果,在 “非词成分”中体现了兼顾口语与书面语的趋势。在口语的收录方面, 《等级划分》与 《大纲》基本持平,都收录了一些口语习用语,如 “不怎么样”、 “真是的”、 “没说的”等等。在书面语的收录方面, 《等级划分》收录了一些 《大纲》中没有的常用四字格,如 “自然而然”、“意料之外”、 “重中之重”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 《等级划分》还考虑到书面语受韵律影响词语 “单则粘双”的特点,因此增收的书面语表达多为双音节形式,如 “带有”、“患有”、 “负有”、 “毫无”等,即使是单音词也呈现补足音节后的双音形式,如 “长达”、 “不易”、 “备受”、 “深受”、 “不宜”、 “不慎”等等,这为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拿来即用的书面语表达。

此外,一些意义相近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在 《等级划分》不同水平等级的 “非词成分”中也有所呈现,如中级词汇中有“看起来”、 “看样子”,高级词汇则收录 “看似”,同样的情况还有 “越来越”与 “愈来愈”、 “从不”、 “从没” 和 “从未”、 “一会儿”、 “待会儿”、 “不一会儿” 和 “稍后”等等。最后,新增成语条目的大幅上升也说明 《等级划分》加强了对书面语的重视。《等级划分》在 “非词成分”中对口语和书面语有所兼顾,将两者一视同仁地视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基本词汇单位,这种做法为高年级教材的编写与中高级汉语教学铺平了道路。

4.《等级划分》与 “非词成分”相关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等级划分》中收录的 “非词成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 《等级划分》试图 “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无可厚非,但要尽量注意同类情况处理要一致。以 “能不能”为例,“能”是能愿动词,能愿动词都可以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疑问,同是能愿动词的“会”、 “要”、 “想” 的使用频率与 “能” 不相上下, 也有 “会不会”、 “要不要”、 “想不想”的用法, 《等级划分》却单为 “能不能”立目,似有不妥。

其次, 《等级划分》中的 “非词成分”存在部分冗余条目。虽然收录常用语块从方法上看是可取的,但在实践层面因为大纲的词表是要控制在一定规模的,一些词语的大量出条必将导致另一些词语失去进入大纲的机会,所以一些结构和功能相仿的用法完全可以只取其一,其余的放入基本用法中教给学生。如 “就是说”、 “这就是说”、 “也就是说”在 《等级划分》中都出条,建议保留基式 “就是说”,而将 “这就是说”、 “也就是说”作为变式在教材中或教师的讲解中出现,类似的还有 “不过”、 “只不过”等等。

再次, 《等级划分》中某些 “非词成分”与同类语言成分的处理标准不一。如 “低于”未标注词性,即被处理为词组, “高于”却标注为动词,被处理为词。又如 “进场”被处理为词组, “出场”被处理为离合词; “值得”被处理为词组, “懂得”、“舍得”被处理为词。再如,同为 “非词成分”的 “赶到”与 “来到”、 “放到”在构造上毫无二致, 《等级划分》却唯独将 “赶到”拼音分写,其余都采用拼音连写,也显得理由不明。

最后, 《等级划分》中提出词组和 “语”要遵循按词分写的原则,可是贯彻得并不彻底。如将 “一点点”中的 “点点”连写, “点点”却并不是一个词, “不敢当”中的 “敢当”连写, “敢当”也不是一个词,此外还有“捉迷藏”中的 “迷藏”, “夸夸其谈”中的“夸夸”, “闹着玩儿” 中的 “闹着”, “有两下子”中的 “下子”, “总的来说”中的 “总的”等等都不是词却又拼音连写。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两点改进建议:

4.1 吸收语块研究成果,适当顾及学习者二语词汇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应注意吸收汉语本体语块研究的相关成果。语块理论已为对外汉语学界接受,然而二语教学中语块的准入条件还未明确,在收录范围、收录数量等方面均需借鉴汉语本体语块研究,进而制定自身的指导标准,避免单纯依靠频率筛选导致的缺漏。其次,语块收录方式的研究也需加强,如结构和功能相仿的语块是全部收录还是择要收录,若择要呈现,则对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有待专门研究。再次, 《等级划分》最好能借鉴、吸收汉语语块研究的成果,可以针对汉语中介语偏误研究中发现的普遍性语块偏误酌情收录一些常用语块。例如,留学生往往在当用“睁眼睛” 时误用 “开眼睛”, 而李慧(2008)已经发现,汉语中的 “睁”只能与“眼睛”搭配,在这种情况下, 《等级划分》即可考虑收录 “睁眼睛”,以预防偏误的产生。再如申旼京 (2008)发现韩国学习者容易受母语影响将 “交朋友”逐词对译成 “做朋友”,将 “犯错误”对译为 “做错误”,这些词语组合偏误在日语、英语背景学习者的语料中也大量出现, 《等级划分》中的 “非词成分”已收录 “交朋友”,那么也可以考虑将 “犯错误”作为语块整体收录。这种针对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的难点设置语块的做法可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2 加强人工干预,小处精益求精

《等级划分》的研制极大地发挥了大规模动态语料库的优越性,确保了所选条目的高通用性,然而针对上文提到的一些处理不一致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人工干预:一方面采用联想法连类而及地查检 “非词成分”的同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等相关词语是否入选,看是否需要增补;另一方面,若 “非词成分”及其相关词语均被收录,则要查检其处理方式是否一致,比如作词处理还是作 “非词成分”处理,同为“非词成分”的情况下,是拼音分写还是拼音连写等等。相信借助多角度的人工干预,可以使 《等级划分》在体例上更为统一,细节上也更显精准。

《等级划分》大量引入 “非词成分”,将二语词汇教学的理念融入词表的研制之中,其为建立新体系所作的探索值得肯定。然而, “非词成分”较 “词”而言相对异质,成员也较为复杂,加之鲜有辞书或词表对其予以系统收录,因而处理难度不言而喻。希望 《等级划分》在以后的修订中能对 “非词成分”有更为一致和科学的处理。

冯胜利 2006 汉语书面用语初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 200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家汉办、教育部社科司《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课题组 2010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 (国家标准 应用解读本)[S].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何国锦 2010 对外汉语词典和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单位界定问题及改进思路[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7):143-144.

姜德梧 2004 关于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81-89.

柯彼德 1990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法体系急需修改的要点[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红印 2005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4):73-79.

李 慧 2008 现代汉语“V单 +NP”语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英林,马箭飞 2010 研制《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 探寻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J].世界汉语教学(1):82-92.

吕文华 1999 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3):130-135.

———2001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3):78-83.

申旼京 2008 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做”的搭配及其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勇毅 1999 教学词和词典词[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 [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14-18.

张 博 2006 《现汉》(第5版)条目分合的改进及其对汉语词项规范的意义 [J].语言文字应用(4):116-122.

张淑文 2009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语法词目化浅谈——以述补结构为例[J].辞书研究(1):82-91.

赵金铭,张 博,程 娟 2003 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3)73-83.

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郑定欧 2008 汉语国际推广三题[J].汉语学习(3):90-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书面语语块词组
语文课重点教的是书面语
新校园(2023年10期)2023-12-02 07:53:41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语言与翻译(2014年3期)2014-07-12 10:32:10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外国语文(2013年1期)2013-09-12 07:57:56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当代修辞学(2013年3期)2013-01-23 06:41:20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