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探究

2013-10-13 06:58吕宏芬
关键词:经管类胜任国际化

黄 莺, 吕宏芬

(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对经管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必须大力推进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我国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对于什么是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以及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构成等,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借助胜任力模型,对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及其培养要求进行分析。

一、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指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行为特征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际上就是“经管类国际化“和“应用型”两者的有机结合,它是指既能将经管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化素质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具有经管类国际化视野,具有扎实的国际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具备有效解决涉外经济技术问题的专门技能。他们兼具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基本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容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测评人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评价人的动机和价值观则相对较难,而人的动机和价值观等却又决定了一个人的长期稳定表现。因此,在建立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提出价值观和动机等方面的指标。基于此,本文选择胜任力模型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1.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 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工作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是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在工作领域,根据不同的要素,胜任力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指的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潜在的个体特征,是一种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深层次特征。

2.胜任力模型结构

一般来说,胜任力中包含外显素质和内隐素质。基于此,胜任力模型常常被形象地比喻成漂浮于水中的一座冰山,因此,该模型又被称为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 。

图1 素质冰山模型示意图

在图1 中,中间的水平线是外显素质和内隐素质的分界线。水平线以上部分是冰山部分,代表知识、技能等可见的外显素质,这些特征容易感知,但不能预测或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冰山部分是基准性胜任力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并不能据此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处在水平线以下的代表内隐素质,如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等,这些深层次胜任特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图2 所示胜任力模型中六个方面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是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是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社会形象。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包括自我的态度、价值观及自我形象。人格特质,是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持续反应。动机需要,是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稳定思想,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这六个方面的胜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的胜任力结构,其中,知识、技能和社会角色是可见的,是相对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动机和人格特征则具有隐藏性,位于人格结构的深层,自我概念则介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概念也可通过培训实现改变,但这比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得多; 动机和人格特征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这一部分是很难改变的。

图2 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涵

胜任力模型六个方面的定义和内容见表1。

表1 胜任力模型六个方面的定义和内容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

基于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按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性和动机需要六个方面来分别分析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1.知识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经管类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管类国际化知识体系包括对所处文化环境下相应的商业、法律、政策的掌握,能熟练运用全新工作环境规则及常识,准确把握具体工作行为的尺度,将既往知识、经验与新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整合,形成体系。经管类国际化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指标构成(见表2) :

表2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指标

对于是否掌握经管类国际化知识体系的测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行为指标进行观测与区分(见表3) :

表3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观测指标

2.技能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指标(见表4) :

表4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指标

除了需掌握所从事专业技术的专业技能外,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以下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一般技能:一是外语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是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外语尤其是英语已逐步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工具,娴熟地运用外语,能使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在国际上交际、公关和谈判,能更快地融入国际环境和文化。二是跨文化沟通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性要求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具备以全球性的眼光和视野去理解、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能力。三是信息处理能力。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运用全球网络及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有快速、准确地处理和获取信息,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3.社会角色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决定他们常处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交互之中,他们需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环境中,迅速吸收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角色意识,具体指标(见表5) :

表5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社会角色指标

由于工作需要,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经常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他们常被视为不同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所以他们的社会角色集中体现为具备较强的文化包容力及文化认同力,即对文化差异保持客观、理性的辨别,能够识别其他文化、行为模式中的闪光点,保持赞赏的心态来看待其他文化,尝试接受并认同不被自身文化所接受的行为。对于是否具有文化包容力的测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行为指标进行观测(见表6) :

表6 文化包容力观测指标

4.自我概念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处理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主动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其自我概念具体表现为以下行为指标(见表7) :

表7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自我概念行为指标

5.人格特性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人格特性,突出表现为极强的自我管理力,即对自我内在感受和外在技能、形象进行管理;通过自我反馈认知,能较好地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将批评视为自我发展的手段;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并提升自我。人格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行为指标(见表8) :

表8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人格特性指标

对于是否具有自我管理力的测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行为指标进行观测(见表9) :

表9自我管理力观测指标

6.动机需要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动机需要,表现为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和对创新的执著探索,具体体现为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思维和创新力。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化竞争,善于将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下的对立面统一起来,用全新、独特的思路和方法给出解释或解决方案,并敢于面对创新带来的风险。其动机需要的评价指标有(见表10) :

表10 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动机需要指标

对于辨别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否具有开放思维和创新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行为指标进行观测(见表11) :

表11 开放思维与创新力观测指标

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及各类培训机构是培养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结合胜任力模型中对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高校及各类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外语运用能力是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企业对其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体现在从拟订合同到撰写报告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及培训机构在外语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和突破。建议多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或外语授课,增强学生用外语阅读和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各种国际性信息沟通的能力。推广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国际社会的职业规范和价值理念,了解国际交流的礼仪规范,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国际经济视野。

2.构建经管类国际化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设计一些适应经管类国际化要求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开设世界文化、世界历史、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的多元文化。而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可以考虑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授课,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并通过专业实践实训课程的方式锻练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基于全球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3.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系统的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明确经管类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国内国际合作培训机制,在健全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开放培训市场。同时,增加经管类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涉外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4.拓展人才国际活动空间

全方位扩大对外人才交流,支持各级各类组织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经管类人才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素质,鼓励促进在工程外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领域扩大对外人才交流。树立在实战中培养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鼓励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扩大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资助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研究,资助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 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

5.完善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

当前要加快建立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及时掌握国外各行业、各领域职业资格的发展情况,积极同国外著名的职业资格认定机构紧密合作,争取创办获得国际资格认可的职业资格中介机构,打造各种国际证书的培训市场。进一步引进国际国内高端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国际国内优质职业资格考培认证机构,加强紧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让更多的本土人才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

猜你喜欢
经管类胜任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