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常香
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纲要》提出:提升全民教育幸福指数。因此,研究高职贫困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迅速呈增长趋势,其平均比例高达25%。而出生于9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贫困生,在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社会竞争、环境刺激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心理负荷。高职贫困生如自我定位偏差、性格矛盾冲突等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主观幸福感又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贫困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如何,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积极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人们体验快乐的重要性,需要更加关注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帮助人们生活得更为健康和幸福。因此,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逐步进入学者们的研究世界。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虽已很多,但大多集中在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或研究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与意义等方面,运用干预手段提高幸福感水平的实证研究尚在探索阶段。因此,如何提高高职贫困生主观的幸福感,是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开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以笔者前期研究《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中“贫困与非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的明显差异,且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的相关结论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常用心理干预手段——团体辅导来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为如何提高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出中肯的建议,以供高职贫困生个人参考;同时也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采取措施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引导高职贫困生培养快乐、幸福的心态,体验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为促进贫困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自尊是个体自我认知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认可的程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1]。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重要特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及良好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且还制约着个性发展的方向[2]。自尊水平过低是高职贫困生常见的心 理健康问题,自尊水平较高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等,反之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学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高职贫困生自尊水平,引导高职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大陆后,经大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践、研究,证实它在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辅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特色在于通过培养团体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自身的认同和归属,对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管理等发展性问题尤其有改善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紧密相关,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影响大学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的干预手段,旨在研究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促进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负性心理的研究较多,但调整积极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以调节自尊水平来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鲜见相关文献。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研究,旨在为引导贫困生促进积极认知、积极体验、积极情绪,改善不良情感体验,为促进贫困生心理和谐、学校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实验对象。本文通过前期研究,筛选出32名自尊水平偏低且主观幸福感也偏低的高职贫困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名同学,一组作为干预组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予处理。
2.实验工具。(1)总体幸福感量表。本量表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还通过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对健康的担心和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焦虑)6个因子进行评分,鉴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第24题F选项中“牧师、神父等各种神职人员”改为“辅导员”[3]。(2)自尊量表。共由10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自尊总分范围为10—40分。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一种计分方法,即被试自尊总分越高,对自尊需求程度越高,自尊的满足程度就越低,即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差,分数越低表明自尊水平越好[4]。
3.实验设计。本实验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积极心理学的认知心理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因缺乏人际交往陷入孤独与无助中或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产生逃避退缩心理。本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以改善高职贫困生的积极认知、积极体验为主线,促进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人际沟通理论认为“良好的沟通具有强大的心理保健功能,它可以满足人类交往、合群的需要,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进心理健康”。
4.团体辅导过程。心理辅导包含发展性、训练性、治疗性三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问题不同程度的群体。本研究因不涉及治疗性团体辅导,结合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对干预组16名被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周五晚上进行,每次大约90分钟,共8期,而对照组不予处理。在辅导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主题和重点:一是有缘喜相逢——促进认识我的团体;二是我的自画像——自探自知自信;三是同舟共济——团队合作训练;四是赞美心——人际关系训练;五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成功体验大分享;六是小小动物园——促进自我接纳;七是我的未来不是梦——人生曲线;八是感恩之心——笑迎未来。
5.数据采集与处理。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干预组成员和对照组成员分别实施自尊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的测量,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为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自尊得分及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分的差异,本研究分别对干预组、对照组进行了t检验,研究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干预组、对照组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和各因子分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干预前两组成员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情况基本一致。干预组总体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外的其它各因子上得分均差异显著,而对照组的差异却不显著,说明通过对自尊进行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高职贫困生自尊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对自我接纳程度、人际关系融合度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取得了预期效果。
表1 干预组、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比较情况
图1 对照组前后测自尊总分比较
图2 干预组前后测自尊总分比较
从图1可看出:对照组的前后测在各项目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如图2中干预组的前后测在各项目上得分有显著差异,自尊分数明显降低,根据自尊的第一种计分方法,自尊分数越低自尊程度越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提高了自尊水平。
从图3对照组前后测可看出: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前后有变化,但是不显著,而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如图4中干预组的前后测可明显看出这种前后变化的趋势。对于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来说,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前测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后测的干预组和对照组除“对健康的担心”外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地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较大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提升了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图3 对照组前后测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本研究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自尊水平提高了团体成员的主观幸福感,结果与孙时进(2000)团体心理咨询对提升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李献中(2004)在团体心理咨询对高职贫困生自卑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等有关研究一致。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照组成员易受暗示,认为前后测两次必有其特别的原因,也可能有心理倾向性地填写问卷。
[1]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
[2]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4):10-1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