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及策略探析

2013-08-15 00:51范迪新
职教论坛 2013年32期
关键词:劳模校园文化精神

□范迪新

普通高校传统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传承、重灌输轻实践、评价考核统一硬性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以产学结合为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观,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1]。校企合作的纽带是劳模文化,让劳模走进校园,探讨劳模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促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乃至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大新课题。

一、劳动模范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国劳模现象的历史

劳动模范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在国外是没有劳动模范的,前苏联时期曾评选过类似我国劳动模范的劳动英雄。“劳模”即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劳动模范”的简称,分为全国劳动模范、省部委级劳动模范、市(县)劳动模范,有些大企业也评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劳动模范,为中国普通劳动者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与此同级的还有“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劳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被政府授予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荣誉。中国最早的劳模是抗战时延安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当时中国共产党受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影响,在边区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模运动,产生了吴满有等劳模。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4月30日,以“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为代表的建国后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新鲜出炉,除了文革期间中断10年,至今60余年来28237名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建立的功勋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追求,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二)劳模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劳动是一曲歌,劳模能在平凡朴质的岗位上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吃常人吃不得的苦,做常人不愿做的事。“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这支老歌曾激励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人争戴大红花的热潮,让劳动模范成为人们心中最耀眼的明星。随着社会的发展,劳模也由建国初期以“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为主,向知识型、创造效益方向转变。从鼓舞一代人想去当个好工人向激励一代人去学技术转变。这样的变化,就像新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一样。每一个时期的劳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永远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都不能没有劳模的激励。新中国建立,劳模是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是与时间赛跑的“运动员”;改革大潮起,劳模是敢闯敢干的“急先锋”,是解放思想的“弄潮儿”;科学发展观提出,劳模是转型发展的“推动者”,是技能创新的“卓越劳动者”。

(三)劳模精神是崇高的文化品格

劳动伟大,劳模光荣。一首歌唱劳动的著名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一批批劳动模范在不同时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数劳模成为社会的楷模、改革的先锋。他们身上浓缩的是一种勤奋学习、 进取不息的时代精神,体现出的是一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的是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伟大的劳模精神几十年薪火相传,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的崛起需要劳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模范是值得我们赞美歌颂的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劳模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作出了充分的肯定。王进喜、时传祥、包起帆、孟泰、王洪军、郭明义、许振超、杨怀远等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们的事迹曾经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体现拼搏奋斗的“铁人精神”,感动人们心扉的“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体现无私奉献的“时传祥精神”,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体现勤俭节约的“孟泰精神”,创造“王洪军轿车板金快速修复法”体现岗位创新的“王洪军精神”,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体现“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振超精神”,被誉为“抓斗大王”体现自主创新的“起帆精神”,成为雷锋精神的传人体现大爱无疆的“郭明义精神”,甘当人民的“挑夫”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扁担精神”,这些劳模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

(四)劳模文化是劳模精神的升华

劳模精神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特定事件形成的特定意识形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精神,它代表着与时俱进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科学发展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以人为本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被长期反复地传播而积淀,越来越多的人普遍接受、自觉遵循而内化。当它转化为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价值取向时,就演变为劳模文化。

劳模身上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作风,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最大限度发挥光和热的劳动激情和风貌;劳模身上先行先试、敢破常规的精神,让一切劳动、管理、技术活力充分迸发的创造愿望;劳模身上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干展现人生价值、用拼搏实现崇高追求、用成绩呈现无悔人生的善本情操形成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劳模精神让民族优秀传统继承发扬,让时代主旋律正能量高涨激越。劳模文化就是劳动模范群体这种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道德风范、敬业创新精神、劳动助人品格的总和,以及社会在尊重劳模、激励劳模方面所形成的理念和制度。它本质上是先进文化,作用上是标杆文化,效益上是品牌文化,社会上是大众文化。

(五)劳模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

为使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借助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就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2]。劳模文化是一种形象、生动、有效、实在的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将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巧妙融合,对于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功能独特、作用特殊。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两者的全面、深度融合是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就业创业能力,打造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3]。劳模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将劳模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将劳模精神根植到学生心里,使学生从劳模们的语言、行动、习惯和追求中吸取营养,磨炼意志,修养品德,从而建立励志范本;让学生经受住风吹雨打,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让学生拥有关心苦难、懂得感恩的悲悯情怀;让学生拥有爱家尊亲、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劳模文化进校园,发挥劳模文化的导向作用,对学校精细管理、提升服务等方面形成正确的导向,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劳模文化的示范作用,使摸得着、学得会的劳模文化成为师生思想行为对照检查的标尺,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发挥劳模文化的激励作用,激励师生积极合作进取,不畏难,不怕苦,敢担当,有责任,把个人的命运、荣誉与学校和社会的命运、荣誉紧紧地联在一起,做一个于家于国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

高职校园缺少的不是知识和规则,而是精神和情怀;高职学生缺少的不是牛奶和面包,而是意志和品质。如何使劳模文化薪火相传、滋养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灵,让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采取双辅导员制度,促使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所谓“双辅制”,就是为每一个专业群配备校内教师和校外劳模两类辅导员,以校内辅导员为主,以校外辅导员为辅,共同开展并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管理制度。聘请劳模担任辅 导员是完善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建立健全学校的校园文化网络。学生与劳动模范“零距离”接触,劳模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引导学生弘扬热爱劳动、崇尚技艺、爱岗敬业、德技双馨的职业精神。

(二)建设劳模风采陈列室,促使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在校史文化馆设立劳模风采陈列室,可作为传承劳模精神,教育下一代的信仰阵地。学校在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上,教职工及校友中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将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奖章、奖杯、专著等实物、工作图片以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感人事迹,作为劳模文化的陈列、展示窗口,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励志教育的重要阵地[4]。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劳动者雕塑、劳模手印台、劳模林、劳动文化石刻等元素建设劳动广场,构成一个弘扬劳动文化、传播劳动模范精神的永久性人文主题景观。

(三)聘请劳模做创业导师,促使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劳模支持的创业教育系统机制,通过劳模文化积极培育高职校园创业文化,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不仅是毕业时的求职者,还应成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创造者。聘请劳模做创业导师,如劳模与学生共同搭建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创业教育社团活动、顶岗教育等交流平台[5];或用劳模的创业成果、经验教训及创业名言,对师生进行创业熏陶,培育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素养。

(四)承办劳模职业技能表演赛,促使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职业榜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职院校精选与教育教学关系密切且科技含量高、展示性强、观赏性好的职业工种作为表演的项目,承办“劳模职业技能表演赛”,可为学生树立 “职业榜样”。学生通过观摩劳模表演赛活动,亲眼目睹劳模的绝活技能、高超技艺,可以拉近劳模与学生的距离,感受到劳动岗位的强大魅力,引起职业共鸣和认同感。这项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构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激发职业热情,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有力地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6]。

(五)设立劳模基金奖学金,促使劳模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现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奖学金都是提供给学业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或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杰出者的金钱奖励。设立劳模基金奖学金,主要奖励意志和品质(如:善良、宽容、乐观、诚实守信、坚忍不拔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等等)方面优良的学生。劳模基金奖学金可以用某劳模个人的名字命名,也可以用企业名+劳模名命名,或直接就叫“劳模奖学金”[7]。基金由企业、劳模、学校共同捐资,每年邀请劳模代表发放。另外考虑到使用物质奖励可能会误导学生,也可设立劳模杯进行精神鼓励,让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模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新中国走过的几十年风风雨雨,不同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劳模。而以劳模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劳模文化,是企业品牌文化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8]。高职校园文化一旦融入了劳模文化,劳模文化升华了,同时对塑造高职校园文化形象、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66-67.

[2]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31):7-8.

[3]李春海,房玉东.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90-91.

[4]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4(27):59-61.

[5]孟祥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导师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3-164.

[6]牛巨龙,袁素贤,方永辉,等.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4):393-395.

[7]庞少红.导入企业文化 培育校园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149-151.

[8]刘来全.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5-6.

猜你喜欢
劳模校园文化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