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河南省永城市煤电集团总医院CT室 河南 永城 476600)
混合细胞性肝癌在临床上主要指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成分同时存在。由于其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并且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上尚还不明确,因此对其报道的多为病例,在影像方面的报道较少[1]。以下是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混合细胞性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的影像表现并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混合细胞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的影像表现。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在25-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6.7岁。其中有13例有上腹部隐痛,6例消瘦,3例低热以及6例黄疸。
1.2 方法:27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6例患者采用MRI进行检查,5例同时选用CT和MRI进行检查,2例仅行MRI检查。选用CT检查时,患者在检查前6-8h需要禁食,此外,在扫描前15min需服用500ml开水,让胃部充盈,然后进行上腹扫描。扫描参数:120-135kV.300mA。层厚2mm.重建层厚5mm,FOV 36cm,矩阵512×512[2]。而采用 MRI进行扫描时,每例患者平扫采用常规横断位FRFSE T2WI+抑脂技术扫描,层厚8mm.层距2mm,FOV 36cm。矩阵384×224。
2.1 CT表现:CT平扫所有瘤灶都是团块状低密度灶或结节状,边界清楚或模糊,其中有6例出现胆管扩张,3例出现肝包膜凹陷症,5例出现假包膜以及3例伴有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的强化方式主要有3种:I型为快进快出型(6例),其中有5例出现门脉瘤栓,3例出现灶周动
脉期异常灌注以及3例腹膜淋巴结肿大;II型为慢进慢出型(14例);III型为此起彼伏型(7例),有6例兼有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的强化方式:门脉期和实质期强化程度随者时间的推移而递减[3],等到实质期的强化程度较相邻肝组织略低。
2.2 MRI表现:6例MRI平扫TlWl上病灶基本显示均匀低信号,T2WI上显示等高信号,并且内有不规则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2种不同的强化方式:I型(快进快出型,3例);III型(此起彼伏型.3例),此外,该3例中有2例仅采用 MRI进行检查。
综合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一共有10例呈此起彼伏型,具体情况如表1显示。
表1 30例混合细胞性肝癌的CT和MRI强化方式(例)
2.3 手术以及病理改变30例肝脏部分切除,切面为单发或者多发灰白色肿块,其中有6例出现胆管扩张,3例出现肝包膜凹陷,5例出现假包膜以及3例伴有点状钙化。
混合细胞性肝癌在临床上主要指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成分混杂存在,其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并且兼有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的特点,但是其更多表现为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的特症。由于混合细胞性肝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因此其影像报道较少。根据本组病例的影像分析认为,混合细胞性肝癌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主要取决于胆管细胞癌成分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成分的构成比例。只有当两者的构成比例都能够在影像上将其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来时,即单个瘤灶中同时出现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的影像表现时,才会具有影像诊断特征性。而如果瘤灶中的胆管细胞癌和肝脏单个瘤灶内肝细胞性肝癌的构成比例不能够使其产生各自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时,就不会出现混合细胞性肝癌的典型影像学表现[4-7]。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混合细胞性肝癌的CT和MRI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但部分病例呈现此起彼伏型的强化方式有利于诊断本病。
[1]谢敏.16层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J].临床论著,2009(12),13-15
[2]李勇,陈建,宇梁碧玲等.小肝癌的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J].中国CT和 MRI杂志,2007(2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