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锐明 唐俊霞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255036)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虽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副作用也较多。肺组织损伤为本治疗方式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极易导致患者术后死亡。因此积极的保护肺损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前研究显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有效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动脉血氧分压[1]。本研究观察了浅体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对于肺部组织的保护作用。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将我科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间共30例,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分为浅体温体外循环组(观察组)和常规体外循环组(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8~56岁,平均(43.5±10.7)岁,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患者9例,行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型患者6例;植入生物瓣患者6例,机械瓣患者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7~58岁,平均(42.9±10.3)岁,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患者8例,行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型患者7例;植入生物瓣患者5例,机械瓣患者10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及植入瓣膜类型方面未见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1)观察组于全身麻醉、肝素化下,采用浅体温方式,即鼻咽温度(32±1)℃,建立体外循环,术中保持心脏跳动节律,心率快者予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
(2)对照组于全身麻醉、肝素化下,采用中低体温方式,即鼻咽温度(34±1)℃,建立体外循环,术中保持心脏跳动节律,心率快者同样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以降低心率。
3.观察患者呼吸指数(RI):患者于体外循环建立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行血气分析检查,根据患者吸氧浓度,计算患者RI。RI计算公式:(肺泡氧分压-动脉氧分压)/动脉氧分压。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呼吸指数(RI)比较观察组中体外循环建立前RI为(0.49±0.25),手术结束时 RI为(0.52 ±0.22),术后 6 小时RI为(0.53 ±0.31);对照组中体外循环建立前 RI为(0.51 ±0.19),手术结束时 RI为(0.62 ±0.18),术后 6 小时 RI为(0.64 ±0.24)。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建立前 RI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RI较体外循环建立前RI未见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RI较体外循环建立前RI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R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指数(RI)的比较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所导致的肺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体外循环时血液与体外管道接触,血液细胞破坏同时手术应激反应,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及体外循环时肺组织缺血所致。研究表面,中性粒细胞聚集于肺组织,产生的活性物质可造成肺部损伤[2],而由于全身炎性反应后炎性因子可聚集于肺组织,肺组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高低也与肺损伤有密切的关系[3]。目前临床手术中保护肺组织的措施主要为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和减轻肺组织缺血[4]。呼吸指数为肺泡与动脉血氧的差值,其是直接反应患者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值越大表明肺功能水平越差。所以本研究以呼吸指数为研究指标,观察浅低温对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的肺损伤作用。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体外循环建立前RI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RI较体外循环建立前RI未见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6小时R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浅体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对于肺部保护作用优越。
1 莫安胜,林辉,何巍,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肺保护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5,27(6):795 -798.
2 杨晓刚,郭德和,边虹,等.体外循环期间细胞因子TNF-α、IL-6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11):1585 -1587.
3 张国华,侯凡凡,王武军,等.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循环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术后肾、肺功能改变的关系[J].中国血液净化,2005,4(9):500-503.
4 史艺,许建屏,龙村,等.体外循环中康斯特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8,6(2):104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