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芳 李萍
(宁夏宁安医院 751401)
1.自我管理训练的理论依据:①奥瑞姆的自理学护理理论。②学习理论观点。③行为原则。
2.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12年2月至10月在女病区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程≤6年;③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年龄20~48岁;⑤交谈合作;⑥排除伴有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依赖及过敏体质者;⑦自愿接受自我管理训练。共入选90例,期间脱落1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受教育年限、职业、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方法: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日用剂量不变;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训练。①科室设一名主管护师专人负责。②对病员进行自我管理训练的目的和目标讲解。由病员自主选举病区班长和各病室的组长。③让患者认识到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治疗上,更多的是控制症状,而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④每日锻炼患者开口说话表达能力,有勇气、有信心面对众人的目光。⑤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教会患者自我管理的方法。⑥多种角色及适应性的训练,以讲解,示范、模拟为主。⑦训练患者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检查床单位,床头柜等卫生,互相当场进行点评。⑧将优秀病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及姓名张贴墙面,强化阳性行为。⑨每周一次评比优秀病员一次。优秀名额占到参与病人的40%左右,评比时工作人员、病员及家属都在场,主要由病员选举产生,要说出当选的理由并获大家认同。⑩强化物所需资金由医院支出。
(3)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及出院前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分。各项目均为1~4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或"完全正确记4分"。
两组患者入组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前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管理训练,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自信心。
表1 一般自我效能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分,)
表1 一般自我效能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40 27.37 ±2.87 34.65 ±2.93对照组 40 26.98 ±2.78 28.76 ±2.67 t值 0.61 9.34 P值 >0.05 <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常产生病耻感、悲观失望,回避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难以融入社会环境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证实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维持治疗和社会功能的康复[1]。自我管理训练之所以有效,可能与以下几种原因有关:①借助团体成员的人际互动,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病员间的相互观察、了解、讨论、反馈,促使病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从而激发自我改变的愿望。练习并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与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②病员之间有机会相互交流对疾病的体验,及时分享其他病友对疾病的认识,探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相互提供支持和理解。增加成员之间心理和信心的交流。③将训练内容和患者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认识到对自己要负责任。使患者学会自行管理药物、自我坚持治疗、自我检测疾病、自我调节与控制情绪、自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重建社会适应性行为。
1 何极,路英智,刘同顺.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0:619-620.